芄蘭(初國卿著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芄蘭》是一篇散文,作者為初國卿。兒時吹毛唱歌的情境早已離我遠去,但從走出《詩經》的“芄蘭”到鄉間的“老瓜瓢”卻讓我想到認識一種事物,從課本里到課本外是一個多么複雜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不僅給了我們知識,也給了我們快樂,一種孔夫子教導我們的“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快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芄蘭
  • 別稱:蘿藦
  • :植物
芄蘭之思(散文)文/初國卿
芄蘭
“芄(wan)蘭”是什麼?這個詞是我30年前剛入大學時在《詩經·衛風》里讀到的:“芄蘭之支,童子佩觿(xi)。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詩的解釋說“芄蘭”是一種多年生蔓草,學名蘿藦,可入藥。後來又得知這種草結一種果實,兩頭尖尖,肚兒圓圓,形如紡錘,又如羊角,所以詩中用它比興“佩觿”。“觿”就是羊角形的骨錐,古時男子佩觿,說明已能主事。關於此詩的內容,有許多種說法,多數人比較接受的是此詩以女子的口吻,說這位佩觿的“童子”本與自己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關係非常親密。可自從他佩觽以後卻對自己的態度冷淡了。於是她就生氣地對他說:瞧你那假正經的樣兒!這首詩,不僅生動地展示給了我們一個古時皺眉跺腳似嗔還嬌的小姑娘形象,還讓我記住了“芄蘭”這個好聽的名字。後來又讀到戰國時燕王喜之女芄蘭公主曾以身相誘荊軻並全心愛上他,荊軻死後她則殉情的故事。於是愈加喜歡“芄蘭”一詞,於是總想見見這種植物到底是什麼樣子,但卻總未如願。然而當30年後終於在《長白山植物圖譜》一書中見到“芄蘭”的時候,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它就是北方常見的,我小時候還曾吃過的“老瓜瓢”。
從“吹氣如蘭”般讀後舌尖留有餘香的“芄蘭”到充滿禪意的“蘿藦”,再到渾身鄉土味的“老瓜瓢”,三個詞連結到一起,認識一種早已熟知的植物,我竟然用了30年的時間。猶如原來從小在鄉間一起廝混的鄰家發小,最終才知他原來竟是大宅公子,有著端然的書香門第背景。早在“芄蘭”之前,我就知道其許多書本上見不到的鄉土別稱:癩瓜瓢、老顴瓢、老鴰瓢、蛤蜊瓢、雀瓢、飛來鶴、天漿殼、婆婆針線包等等。我還知道,夏天裡可以吃它的果實,只要尋見老瓜瓢秧,用手一撥拉,它多半會低垂在秧下。翠綠的果皮里是雪白的絮狀瓤,放在嘴裡一咬,會有乳白色的果漿淌出,香脆甘甜,還帶有異樣的清香。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有著如小鳥羽毛般紋絡的果殼會像豆莢一樣自動開裂。裂開的兩瓣果殼因有果蒂相連,看上去很像兩隻親吻的小鳥,依依不捨地蹲伏在深秋的枝頭上。果殼開裂後,絲絨般的瓤裹著成熟的籽如蒲公英的種子,降落傘一樣隨風飄蕩,迷離輕倩地飛舞著去尋找生命的落點。每到這時,我和夥伴們就會採摘一大把“老瓜瓢”,一邊剝殼吹毛,放飛它的種子,一邊唱著不知何人何年創作的兒歌:“老瓜瓢,老瓜瓢,外長骨頭裡長毛。趁著風兒吹上天,掉在地上摔不著。”一直重複唱到朵朵白傘飛入高空見不到時為止。
鳥獸草木蟲魚是天地萬物中最好玩的東西。讀點鳥獸草木蟲魚,不僅是聽從孔夫子的教誨,修煉好讀詩學文的一段工夫,而且還能給我們一種博物之樂,在樂趣中既獲取了知識,又過濾了情感,這是草木蟲魚總關情的緣故。
然而多年來,我們對鳥獸草木蟲魚的認知卻越來越淡化,鄉村人只管山里林間的土名,城裡的人只知書本上的學名,名與物不能對應。就如同我尋了三十年竟然不知故鄉的“老瓜瓢”原來就是“芄蘭”一樣,許多人也不知每年春天從南方飛來的“嘎嘎”叫的“虎不拉”原來就是古詩中的“伯勞”,不知經常吃的大白菜就是古書中的“菘”,不知山裡的野豌豆其實就是避之首陽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所吃的“薇菜”,不知“萱草”就是餐桌上的黃花菜,不知“楓葉荻火秋瑟瑟”的“荻花”就是我們經常在路邊見到的蘆葦樣的白茅草,不知野地里好吃的黑天天在鄉村還有一個詩意的名字叫“嫣柚”。長此以往,我們不僅淡忘了孔夫子的教誨,而且還會失去許多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樂趣與情致。所以,我們必須“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多讀點《毛詩名物圖說》、《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詩傳名物集覽》之類的閒書,不時地到山間、林中、草地去辨識一下鳥獸草木之名。心懷芄蘭之思,總能獲取更多更美好的情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