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甫和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民間愛情敘事長詩。在維吾爾人民中家喻戶曉,廣為流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艾里甫和賽乃姆
- 文學體裁:愛情敘事長詩
- 主要人物:賽乃姆、艾里甫
- 民族:維吾爾族
敘述故事,各種版本,主要思想,
敘述故事
維吾爾族民間愛情敘事長詩。在維吾爾人民中家喻戶曉,廣為流傳。長詩的基本情節為國王阿巴斯之女賽乃姆,與丞相艾山之子艾里甫經他們的父親指腹為婚。兩人自幼青梅竹馬,長大後又同窗攻讀,在耳鬢廝磨中產生了愛情。後國王撕約悔婚,艾里甫不顧艱難險阻潛入宮中當園丁。後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攜賽乃姆私奔出走。這部敘事長詩在烏孜別克、土庫曼、亞塞拜然、卡拉-卡勒帕克和土耳其等民族中還有若干不同的變體。這些不同的變體,都是從原在中亞廣泛流傳的故事的基礎上衍變而來。
在《艾里甫和賽乃姆》的諸變體中,情節是從阿巴斯王的家庭生活開始展開的。在長詩中,阿巴斯王先是被描繪成一個剛愎自用、失卻公正的君王,後來終於幡然悔悟,站到正義一方,從而表達了人民要求“公正君王”的理想。“公正君王”的理想是在15、16世紀維吾爾文學中出現的一個傳統主題。在長詩《艾里甫和賽乃姆》中,這一理想也得到了集中的表現,表明它同當時的時代密切相關。
各種版本
《艾里甫和賽乃姆》在民間有多種異本。在這些異本中,以哈吉·玉素甫於1873、1874年在喀什的抄本較為完整。這部手抄本以 100頁的篇幅抄錄了1500行的總共68首詩(歌)。除這個抄本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大學和新疆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圖書館,還收藏有這部長詩的若干種石印本。所有這些異本的內容、結構和主人公儘管在某些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描寫愛情;並試圖多方面地深入開掘這一主題。在維吾爾民間文學作品中,愛情主題是基本的主題之一。通過對主人公愛情經歷的描繪,反映了人民對壓迫階級的仇恨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長詩《艾里甫和賽乃姆》中,也是通過描繪愛情經歷,揭露帝王同人民之間的矛盾。在長詩的情節發展中,以帝王為代表的封建主義及其腐朽、不義的制度為一方,而以其對立面──艾里甫和賽乃姆所代表的要求正義、平等和自由的人民為另一方。艾里甫和賽乃姆從而成為反抗在政治、道德和精神上日益腐朽的封建主義社會制度,反抗中世紀封建宗法政權給人類造成的各種災難,反抗封建宗族、封建婚姻制度,為自由和平等而奮戰的人道主義的、典型的叛逆者們的代表。
主要思想
長詩中所描繪的艾里甫和賽乃姆的愛情遭遇,是當時維吾爾人民悲慘命運的典型寫照。它全面而深刻地描述了維吾爾人民的願望和理想,成為富於人民性的優秀文學遺產。
《艾里甫和賽乃姆》是按維吾爾民間長詩的傳統風格,以韻文、散文交替構成的抒情敘事長詩,它的音樂性極強。維吾爾人民著名的音樂套曲“十二木卡姆”也被套用在《艾里甫和賽乃姆》中。長詩中有近50個雙行是用“十二木卡姆”曲調吟唱的。
《艾里甫和賽乃姆》長詩的某些段落被譜以維吾爾人民最喜聞樂見的民族曲調。1934年在伊犁建立的“薩那伊奈底斯”藝術團首次將長詩改編成劇本,並在新疆各地多次演出。1980年由天山電影製片廠在長詩基礎上改編的彩色故事片《艾里甫和賽乃姆》攝製成功後,在國內外引起了更廣泛的影響。這首長詩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麗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