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法國作曲家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又譯"麥胡爾")於1763年6月22日出生於法國的吉維特(Givet).以歌劇創作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 外文名::Lenoir,Jean Joseph Etienne
  • 出生地::比利時穆西拉維爾
  • 性別::男
  • 國籍::法國
  • 出生年月::1822年1月12日
  • 職業::其他 發明家
艾蒂安·勒努瓦,尼古拉斯·哥白尼,梅於爾,曲調,作品賞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音樂,相關詞條,

艾蒂安·勒努瓦

姓名:艾蒂安·勒努瓦( Lenoir,Jean Joseph Etienne )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國家或者地區:比利時-法國
學科:發明家
發明創造:內燃機等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簡歷:
勒努瓦(Lenoir,Jean Joseph Etienne)比利時 – 法國發明家。1822年1月12日生於比利時的穆西拉維爾;1900年8月4日卒於法國的塞納。 勒努瓦是一個勤奮自學的人,他自學化學,在他設計的多項發明中充分發揮出了他的獨創精神。然而,人們最熟悉的,是他在1859年發明的第一台實用的內燃機。 一個半世紀之前,薩弗里、瓦特等人所發明的蒸汽機已經利用了汽缸外的熱。然後由熱生成的蒸氣進入汽缸,驅動活塞。 許多人都曾經想到,可以使某種無火焰的氣體和空氣的混合物在汽缸內發生爆炸,於是燃燒產生的能量就能直接驅動活塞。事實上,卡諾於1824年在他的一本有關熱的書中已經論述了這樣的裝置。(困難的是,所用的燃料必需是一種氣體,或者最低也必需是一種易於蒸發的液體燃料。然而,只有在十九世紀的後半世紀當世界石油資源被緩慢開發之後,大量地使用這樣的燃料才有可能。) 如果這樣的內燃機能夠被研製出來的話,那它要比蒸汽機小得多,起動也要快得多(因為氣體和空氣的混合物一接觸火花就爆炸,而生火燒開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勒努瓦是第一個人設計和製造出用照明瓦斯作為燃料的內燃機。1860年,他把這台內燃機裝上一輛小的運輸車,於是這輛運輸車就成了世界上第一輛用內燃機驅動的“不用馬拉的車子”。(當然,不用馬拉的普通蒸汽機車已經使用了)勒努瓦還用這樣的機器作為動力裝於船隻。 勒努瓦發明的內燃機的燃料消耗量很大。研製實用的汽車乃是下一代的事,其中,奧托為內燃機作出了必要的改進。 儘管勒努瓦發明了內燃機,儘管他在世時已被世人所公認,但死時卻貧窮不堪。

尼古拉斯·哥白尼

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是波蘭天文學家,現代天文學創始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人,日心說的創立者。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1473年哥白尼生於維斯瓦河畔的小城托倫的一個富裕商人家庭。十歲時父親就死了,由他的舅父盧卡斯·瓦贊爾羅德領養。1791年哥白尼進入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在這裡他開始對天文學發生興趣。1496年他赴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求學,學習數學,天文學,法律,醫學等,並接受人文主義思想。1503年在費拉拉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舅父提供給他一個在波蘭波羅的海邊上的弗倫堡的教士位置。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蘭,擔任他舅父的醫生和秘書。1512年他舅父去世,他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士的責任和醫學研究上,同時利用工作之餘時間研究天文學。在弗倫堡30年間,他建了一個小天文台,後來被稱為“哥白尼塔”,自17世紀以來被人們作為天文學的聖地保存下來。但是從當時人的記載和哥白尼本人的著作來看,他很少進行天文觀測,他主要通過前人的觀測結果,進行哲學思考與數學計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天文學體系。
在當時,天文學採用的是托勒密的天文體系。這一體系的基本出發思想是地球處於宇宙的中心和所有天體的運行軌道都是圓形。前者來源於日常生活經驗,後者則是因為圓是非常完美簡潔的形狀。為了能夠解釋更多的現象,托勒密認為每個行星都在一個稱為“本輪”的小圓形軌道上勻速轉動,而本輪的中心在稱為“均輪”的大圓軌道上繞地球勻速轉動,但地球不是在均輪圓心,而是同圓心有一段距離。通過本輪和均輪的複合,地心說可以預測日食月食,也可以解釋一些現象。所以一直被作為正統思想所接受。但是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需要很多個本輪均輪甚至小本輪才能解釋實驗現象,這就使得堅持簡潔的哥白尼對托勒密的系統產生了懷疑。為了簡化理論,更好的符合實際觀測的結果。哥白尼將不動點從地球移動到了太陽上,提出了日心說。他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同五大行星一樣圍繞太陽這個不變的中心運行的普通行星,其自身又以地軸為中心自轉。
這期間,哥白尼在一篇叫做《短論》的手稿中歸納了自己的主要天文學觀點,並傳播給親近的朋友。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哥白尼擔心正式出版自己的天文學著作會引起教會的反對,但是卻沒有明確證據來證明這一點。實際上當時的教皇秘書曾經在梵蒂岡作過關於《短論》的演講,教皇克雷蒙七世和很多主教都曾經出席,演講過後,其中一位主教寫信給哥白尼,希望他儘早正式出版他的作品。同時當時的教廷被法國控制,並不像以後那樣反對新的思想。所以當時有條件出版哥白尼的著作,但是哥白尼本人一直不願意這么作,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哥白尼一直想解決自己的理論體系中的缺陷,不想貿然出版而導致外來的批評。
1539年在朋友勸說下,哥白尼決定出版他的作品。1540年出版了一個小冊子來介紹哥白尼體系的要點。1543年秋,哥白尼因中風已陷入半身不遂的狀況。至5月24日,當一本印好的《天體運行論》送到他的病榻的時候,已是他彌留的時刻了。
哥白尼的學說改變了那個時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而且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由於時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從地球移到了太陽,並沒有放棄宇宙中心論和宇宙有限論。雖然哥白尼的觀點並不完全正確,但是他的理論的提出給人類的宇宙觀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評價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說:“自然科學藉以宣布其獨立並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燒教諭的革命行動,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這本書(雖然是膽怯地而且可說是只在臨終時)來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會權威挑戰,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著作《短論》、《天體運行論》。

梅於爾

以歌劇創作在當時名噪一時的法國作曲家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又譯"麥胡爾")於1763年6月22日出生於法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國的吉維特(Givet),從小就表露出驚人的音樂天賦。童年從吉維特女修道院的盲管風琴師學習音樂,10歲就在修道院擔任管風琴手。1775年從德國管風琴師漢澤爾學習,1777年擔任老師的副手。1778年被一位賞識他的音樂愛好者帶到巴黎,從J.-F.埃德爾曼學鋼琴和作曲,不久便以作曲為職業。其後成為格魯克的學生。並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任教。早期歌劇創作即受到格魯克的啟蒙和大力支持,他創作的前三部歌劇被其稱之為“為練筆所作”,直到第四部歌劇成功上演後,他才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作曲家。其創作歌劇的時間正逢法國大革命及其後動盪的時代,具有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風格,對於德國的浪漫歌劇及法國的大歌劇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梅於爾也成為了該一時代中法國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817年10月18日,梅於爾卒於巴黎。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梅於爾的歌劇作品對法國歌劇的發展很有影響,1787~1822年共創作歌劇達數十部,第一部上演的是《尤弗羅西尼與科拉丁》(又譯“改邪歸正的暴君”) Euphrosine et Coradin, ou le tyran corrige (1790)。最成功的作品是《約瑟》 Joseph (1807)、 《烏塔爾》Uthal (1806)、 《小伙子亨利》Le Jeune Henri (1797)、 《托萊多的兩個盲人》Les Deux Aveugles de Tolede (1806) 等。他用大規模的合唱和樂隊表現革命的節日氣氛,如《理性的頌歌》Hymne a la Raison (1793) 和《離別之歌》Chant du depart (1794)。除歌劇外,他還寫有鋼琴奏鳴曲、室內樂和交響曲。其創新精神為柏遼茲、舒伯特、韋伯和貝多芬等所欽佩。其歷史地位重要,只是目前尚未重新被再發現。

曲調

1.D大調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in D Major Op.1-1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梅於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他譜寫出了優秀的、宏偉的作品,表達了整個民族、全體革命人民自己的情緒,具有英雄性、號召性和民眾性的風格。除了幾部具有代表性的歌劇外,他的鋼琴作品對貝多芬的創作也造成一定的影響。梅於爾的鋼琴作品中較為受重視的是作品號為Op.1及Op.2的六首奏鳴曲。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D大調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D Major Op.1 No.1,共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D大調,3/4拍,快板。
第二樂章,A大調,4/4拍,行板。中段是a小調的小步舞曲。
第三樂章,D大調,6/8拍,迴旋曲。
2.c小調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in c Minor Op.1-2《c小調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c Minor Op.1 No.2,具體創作年份不詳,兩個樂章的奏鳴曲。
第一樂章,英勇的快板,c小調,4/4拍。
第二樂章,小步舞曲,C大調,3/4拍。

作品賞析

《約瑟》三幕歌劇《約瑟》,杜瓦爾(Alexander Duval)編劇,法國作曲家艾蒂安—尼古拉·梅於爾(Etienne-Nicolas Aehul,1763—1817)作曲,1807年2月17日在巴黎喜歌劇院(Comque Opera House)首次公演。
劇中人物:
班傑明 女高音
少女 女高音
約瑟 男高音
妮泰 女低音
西緬 男高音
魯賓 男高音
雅各 約瑟之子 男低音
烏托巴爾 男低音
這齣歌劇故事,取材於聖經,敘述約瑟被他的兄弟們賣給埃及人的故事,布景在埃及開始。約瑟憑其智慧挽救了埃及的饑荒,位居要津,權勢顯赫。不過他用的是假名克萊奧法斯 (Cleophas),擔任曼菲斯(Menphis)省的總督。巴勒斯坦 (Palestins)的一次饑饉,約瑟瞎了眼的父親及兄弟都到曼菲斯去採購糧食。他們已不認識約瑟,但約瑟卻一眼便認出了自己的家人。後來約瑟現出本來面目,並饒恕了兄弟們,同時也乞求老父親饒恕他自己。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音樂

1.概 況
1789年, 法國資產階級在人民民眾的積極支持下,通過革命鬥爭,迫使路易十六交出了政權,建立了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法國革命的成功鼓舞了國內外一切被壓迫、被統治的階層,也激起了國內外一切封建統治階級的震驚和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仇視。外國統治階級從搞陰謀顛復一直到直接進行軍事干涉,企圖扼殺這個年輕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當時法國的資產階級為了鞏固革命的勝利以及反抗外國的干涉,迫切要求通過一切手段進一步鼓舞民眾,團結民眾為“共和國”和“自由”去抗擊一切階級敵人的進攻。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革命政權根據需要迅速地建立了自己的音樂事業成立了國民近衛軍的軍樂隊、近衛軍的免費音樂學校(這就是巴黎音樂院的前身)以及建立了國家劇院等等;團結了一批願意為革命政權服務的老一輩音樂家,如高賽克(Gossec)、皮契尼(Piccini)、蒙西尼(Monsigny)、拜西埃羅(Paisiello)、格萊特里(Gretry)等等。並且不久一批年輕的、優秀的作曲家如凱魯比尼(LuigiChe·rubini,1760—1842)、潑萊葉爾(1gna2Pleyel,1757—1831)列修葉爾(了ean-FrancoisLesueur,1760—1817)、卡戴爾(Charles—Simon)。
Catel,1773—1830)、音樂活動家及組織者薩萊特(BernardSarret-te,1765—1858。)以及許多非職業的作曲家,如《馬賽曲》的作者里爾(RongetdeLisle,1760—1836)等等也陸續湧現了出來。甚至於某些共和國的議員,在當時也曾公開承認音樂藝術的巨大社會作用,坦白地闡明音樂與政治、音樂與革命鬥爭的密切聯繫,正式建議把音樂列入國民教育計畫中。例如著名的哲學家、國民議會主席米拉布(Honor6GrafyonMirabeau,1749—1791)曾熱情地指出:“快樂的歌唱及人民的音樂會,在爭取自由的運動中能喚起多大的鼓舞力量,”而另一位政治家、哲學家多諾(1761—1840)也曾明確地指出:“共和國時間雖短,但己告訴我們音樂這種藝術比其他藝術更能抓住人的精神、使幻想飛翔、解除人的痛苦、統一民眾的感情、使無數人的意志一致……”。
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使音樂家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改變,他們不僅作為一個藝術家受到社會的尊敬,並且也開始取得了作為一個公民的一切權利。因此,許多音樂家在當時都積極地參加新社會的一切活動,並熱情地通過創作和演出來歌頌新的社會以及革命的勝利。象高賽克、蒙西尼等人因此獲得了國家所授予的榮譽。
在革命的時代,民眾性的音樂活動得到了繁榮。各種革命的節日(如理性節、聯邦節等等)以及各種民眾性的活動(如慶祝戰鬥的勝利、送葬以及號召參軍等等)中均有音樂的演出。音樂藝術與人民民眾建立了密切的聯繫。街頭的集體歌唱,廣場的大型演出以及劇場裡民眾性的表演使音樂演出的規模、形式和性質與過去相比有了巨:大的變化,得到了許多新的發展。
2.聲樂創作
當時特別被重視和發展的是民眾歌曲體裁。其中大多數是進行曲性質的,如《馬賽曲》 (原名《萊茵軍隊的軍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歌》)以及《出征歌》(梅雨爾作曲,後被稱為“第二馬賽曲”)和《7月14日》(高賽克作曲)等等:也有不少是舞曲性的,如當時廣泛流傳的二首歌曲:《沙·依拉》(《Qaira》,意即“這樣就行了”)以及《卡爾曼努拉》(《Carmagnola》一種舞曲的名稱,作者佚名)就是以民間流行的“對舞”及“迴旋曲”的曲調填詞而成的。
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艾蒂安·尼古拉斯·梅於爾
其次,合唱體裁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因為當時節日、集會很多,在一些場合常常結合有大型的合唱演出。許多作曲家寫出了不少這類好的合唱作品,如高賽克為密拉布之死所寫的《送葬進行曲》和為聯邦節所寫的《聯邦節讚歌》;潑萊葉爾為慶祝8月10日革命——周年所寫的《8月10日的革命》;梅雨爾為理性節所寫的《理性的頌歌》以及高賽克所寫的《自由頌》 、《平等頌》等等,都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這些創作在內容上都密切配合當時政治生活的需要,為了鼓舞民眾的鬥志,表達對革命英雄犧牲的悼念以及歌頌革命的勝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政治理想等等。例如《出征歌》的歌詞大意是這樣的:“勝利之神一邊在歌唱,一邊為我們打開了牢籠;自由之神引導著我們前進。戰爭的號角響徹南北,鬥爭的時刻已經來到。法國的仇人發抖吧,殘暴的國王發抖吧,作了主人的人民在前進,暴君們進墳墓去吧,共和國在召喚我們,不是戰勝就是死亡。一個法國人應該為共和國而生,為共和國而死。
這些歌曲大多具有一定的英雄性、號召性和民眾性的風格。而大合唱則更多偏重於頌歌式的風格,氣魄宏偉。歌曲形式為了便於在民眾中J一泛流傳(有些就是直接從民眾鬥爭中產生的),一般較短小精幹,語言也比較通俗。大合唱的形式由於主要是用於慶祝節日在廣場上演出,故篇幅比較冗長,規模非常龐大,有的作品包括一個兩千人的合唱隊以及一個非常龐大的管弦樂隊。
3.歌劇藝術
歌劇一直是法國公眾所重視的體裁,在革命的年代,歌劇仍然被認為是具有巨大社會意義的藝術形式。因此,當革命政權建立之初,就將原來的“皇家音樂學院”改為國立大歌劇院,專演歌頌革命的大歌劇;另外還建立了兩個喜歌劇院。
當時的大歌劇的戲劇情節—一般不十分複雜,常常是以專制的君主政府被打倒,人民民眾歌頌勝利以及民眾歡慶革命的成功作結束。因此,在形式上有些類似舞台化的大合唱,例如高賽克的歌劇:《共和國的勝利》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於所反映的主要是政治鬥爭,是革命的生活,所以在這些歌劇里吸取了許多革命歌曲和民眾舞蹈的音調,出現了許多民眾的場面,使得原來法國大歌劇體裁所特有的學院式的氣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之充滿了革命的情緒和生活氣息。例如格雷特里所寫的歌劇《威廉·退爾》和《共和國的女代表》等就是鮮明的例子。
喜歌劇體裁在當時也得到了新的發展。它是在過去“嚴肅的喜歌劇”基礎上加入了富於英雄性、戲劇性的情節而逐漸形成的新形式,一般稱之為“拯救歌劇”。它的基本情節大多是描寫一個為解除人民痛苦而向暴君作鬥爭的英雄,他經歷了種種苦難的考驗,終於在最危急的情況下得到了拯救。它又常常與愛情的情節相結合。
為了表現許多驚險的情節、富於戲劇性的場面,他們採用了“音樂朗誦劇”(Melodrama)的形式,運用種種手法來塑造這些造型性的效果。對於作品的配器方面,他們給予了新的發展。因此“拯救歌劇”對:廠後來浪漫主義的歌劇在這方面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對這種體裁有著特殊貢獻的是凱魯比尼和列修葉爾。例如凱魯比尼的《洛多依斯卡》 (Lodoiska)、《挑水的人》(Le Porteurd'eau)和《梅狄》 (M6d6e),列修葉爾的《山洞》 (1aCaverne)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法國革命逐漸走入低潮,法國的歌劇(特別是“拯救歌劇”)創作也出現了危機。具體表現為歌劇內容的社會性、革命性逐漸減弱了,歌劇的戲劇性也逐漸變為對純粹的離奇情節的追求了。
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音樂文化隨著法國革命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在拿破崙專政以後)逐漸產生了質的變化。但是,無疑地它在歐洲音樂文化的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從革命時期的音樂生活和音樂創作中,可以看出當時作為革命領導階級的資產階級曾經重視過音樂藝術在政治鬥爭中的實際作用,同時這些音樂確實在人民民眾的反封建鬥爭中起過組織、教育、團結,鼓舞民眾的積極作用。在資產階級音樂藝術的發展史上,音樂藝術也只有在這個時期才真正受到人們那樣的重視、歡迎;音樂家也只有在這個時期才真正得到民眾的支持和社會的尊敬。因此,這時期的音樂創作在題材內容上具有鮮明的革命傾向;在體裁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民眾性;在形象和感情方面具有一定的英雄性、人民性。儘管這些創作(特別是大型作品)由於它們產生的過程都比較倉促,作曲家對這種新的題材、內容和新的形式風格的表達還缺乏經驗,因而這些作品本身不可避免地還存在一些缺點,但是,它們的產生和流傳對法國音樂藝術中殘存的宮廷影響卻給予了有力的打擊,根本改變了法國音樂生活和音樂創作的面貌。這些情況對當時歐洲其他各國進步的藝術家(特別是德國)以及19世紀的進步的藝術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可以說,沒有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鬥爭,沒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那種英雄性、民眾性的革命音樂,也就不會產生象貝多芬那樣偉大的作曲家。
可是,由於資產階級唯心主義音樂理論的影響,對這些音樂創作的研究和評價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被某些理論家加以歪曲或任意抹殺。因此,一直到現在對這時期音樂文化資料的收集和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去努力。

相關詞條

《梅狄》 《洛多依斯卡》 《山洞》 《出征歌》 《威廉·退爾》 《沙·依拉》
《梅狄》
《洛多依斯卡》
《山洞》
《出征歌》
《威廉·退爾》
《沙·依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