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伯恩

艾瑞克·伯恩

艾瑞克·伯恩 [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美國心理學家,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婁,因心臟病逝於加利福尼亞。

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作家,他自幼就立志繼承父業。1935 年在麥吉爾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接著,進入美國耶魯大學從事精神病學實習。實習結束後,應聘於紐約芒特宰恩醫院,成為一名醫生,期間曾接受過紐約精神分析學院的培訓。之後供職於舊金山精神分析學院。10 年後,與弗洛伊德運動分道揚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瑞克·伯恩
  • 外文名:Eric Berne 
  • 出生地:加拿大蒙特婁的魁北克
  • 出生日期:1910.05.10
  • 逝世日期:1970.07.15
  • 職業:美國心理學家
學說貢獻,主要著作,

學說貢獻

伯恩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是他在 20 世紀 50 年代獨創的交往分析治療體系。所謂交往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 TA,或稱交流分析、溝通分析),是以人際互動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其目的旨在從對當事人的自我心理狀態分析了解後,協助其認識現實,祛除幼稚衝動,學習成熟適應,從而重建自我永續的健康人生。
TA 屬於集體治療體系,因其對處於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中的個體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進行分析而得名,這三種自我狀態是:兒童自我(指情感和欲望達到6歲以上程度的)、父輩自我(指父輩的價值和作用)、成年自我(指能在對先前發生的事情進行觀察的基礎上看待世界)。
相互平行的自我狀態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我的兒童自我狀態與你的父輩自我狀態)最終幾乎總是不明確的,只有相互不平行的自我狀態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產生交流(例如,在我的成年自我狀態與你的成年自我狀態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產生我的兒童自我狀態與你的父輩自我狀態之間的交流)。伯恩否認 S.弗洛伊德關於同時存在著本我、超我和自我的說法,認為上述三種狀態均屬自我機能。
構成上述理論基礎的是“腳本論”(類似於 A.阿德勒的生活風格):
每個人在其早年生活中會不知不覺地鑄就一種他所經歷的“生活腳本”(life script)。四種生活態度中的其中一種是假設“我的生活風格好(或不好),你的生活風格好(或不好)”。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腳本,同時又得到突破(時間和他人的注意),每個人都參與了交往規則。一旦不相適應的個體確認了“我的生活風格不好,你的好”,為了擺脫困境,他就會改變自己的生活風格。
用伯恩的話來說,集體治療就是將相互作用保持在成年對成年自我的水平。他的眾所周知的做法是:先讓一組人對另一組人進行觀察,然後加入其中發表評議和意見,再把兩者的位置調換一下。例如:
一名酒鬼在接受治療前必須答應某些條件:他必須戒酒並定期服用相應藥物以示其誠意。這似乎最能說明伯恩在治療探索中的基調。但徹底戒酒並非意味著已經治癒;只有當個體進行了充分的調整,擺脫了酒鬼的“生活腳本”並恢復社交性飲酒之後,才能說是治好了。
伯恩創辦的《相互作用分析》雜誌和國際相互作用分析協會一樣,一直致力於探索相互作用分析領域的知識。

主要著作

心理治療中的相互作用分析:1961
組織與團體的結構和動力:1963
大眾的遊戲:1964
團體處置的原則:1966
人類愛中的性:1970
寒暄後你說些什麼?:197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