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特拉達主義

艾斯特拉達主義

艾斯特拉達主義是在對新政府承認問題上的一種政策主張。1930年9月27日,墨西哥外長艾斯特拉達發表一項聲明,宣稱墨西哥鑒於本國多年來在拉丁美洲“承認”慣例的影響下處於不利的地位,決定今後在外國發生革命或政變時,將避免從是否給予承認的角度處理問題。實現這一政策的認識論基礎是:承認行為是在分析判斷了外國國家制度的合法性後作出的決定,不管這種決定是善意還是惡意,本身就構成對其他國家主權的侵犯。該聲明的意圖在於:其他各國在考慮對新成立的事實上的政府是否給予承認時,墨西哥將避免作承認或不承認的意思表示,而只繼續保持外交使節的交換。在承認行為歷來被作為干涉別國內政的有力手段的拉丁美洲,艾斯特拉達主義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承認問題是建立外交關係的前提,把這個問題人為地擱置起來不予考慮,在理論和實踐中將碰到許多難解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斯特拉達主義
  • 外文名:Estrada Doctrine
  • 時間:1930年
  • 人物:艾斯特拉
產生,簡介,提出條件,

產生

實際上,這一立場中的建立或保持外交關係就是一種默示承認。艾斯特拉達主義與有效統治原則的做法相接近,為許多國家所採行。但在實踐中。一些國家仍然背離艾斯特拉達主義而使用承認或不承認作為一種政治工具。

簡介

1937年4月19日,埃斯特拉達出生於菲律賓的一個平民家庭,從小在貧民窟中摔打成長,因而對下層社會有著深刻的了解。他曾在大學就讀,但中途退學。為生計他去演電影,並因扮演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成名,在菲律賓多次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成為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
銀幕上的英雄形象深深銘刻在廣大民眾的腦海中,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明星”效應。在競選中,不少當年的影迷都毫不猶豫地投了他一票;他的政敵曾因他是演員而鄙視他,他並不在意,埃斯特拉達以美國前總統里根為偶像激勵自己去贏得大選,他說:“如果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能夠讓演員當總統,菲律賓沒有理由不這樣做。”
埃斯特拉達1971年競選聖胡安市市長成功,這是他步入政壇的開始。他當了16年的市長,1987年,埃斯特拉達競選副總統獲得成功,一舉成為全國矚目的政治明星。
在1998年大選中,埃斯特拉達提出了優先發展農業,並以此帶動經濟振興,消除貧困,以及發展教育、打擊貪污犯罪、嚴懲腐敗等主張。受到廣大選民的歡迎。針對工商界人士對埃斯特拉達管理國家經濟的能力存有疑慮,他特意挑選了一位資深經濟學家作為自己的副總統人選,他強調,一旦當選總統,將會有“最出色的人才”來輔助他。
在大選中,埃斯特拉達也遭到一系列的指控:一名國民警衛隊的上校曾指責他在1992年圖謀暗殺拉莫斯總統;還有許多關於他的笑話,比如說他的英文水平差、愛講粗話、好賭、嗜酒及喜歡女色等;在選舉期間,還曾傳言他因躲避暗殺而不得不"暫時隱居",但所有這些均未能阻止他在大選中獲勝。
許多人認為,埃斯特拉達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他樹立了一個“親近平民的政治家”形象,他為人隨和,善於交朋結友,平民們親昵地稱他為“我們的埃拉”,對他寄予很大的希望,當地流行的一首歌唱道:“埃斯特拉達一上台,社會就不分貧富,人人一律平等。”
他當選後訪問過中國。

提出條件

相反的學說“法統主義”認為,一個政府必須合乎法統,即依照合乎王朝正統或現行憲法成立的,才可以予以承認。這種學說曾經為19世紀初的“神聖同盟”所支持,實際上是否定任何革命,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在歷史上出現過無數的革命政府,它們都或早或晚得到了別國的承認。有的國家,如美國,曾經主張新政府必須制定憲法或舉行公民投票,才能得到承認。這也是“法統主義 ”的一種形式。“法統主義”在20世紀前期曾反映在美國對中美洲的承認政策上。厄瓜多外長C.R.托瓦爾當時積極支持美國這一政策,因此這種主張被稱為 “托瓦爾主義”(一譯“托巴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