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塘湖位於連雲港市贛榆區羅陽鎮海州灣畔,‘東海郡朐與琅琊郡櫃為界,因諸山以南屬朐,水以北屬櫃,西直況其。朐與櫃分,高頂為界,東各承無極。’這裡的‘水’就是曾經在贛榆縣形成很大水面的艾塘湖。艾塘湖水是個瀉湖,與海相通。它的出海口在今連島北側形成一條河道。由艾塘湖至出海口的河就是史籍中的艾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塘湖
- 外文名:Altang Lake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江蘇省)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季風氣侯
- 地理位置:連雲港市贛榆區羅陽鎮境內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查《黃河改道材料》:“1998年,在江蘇連雲港市連島北側發現了一塊紀年‘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的行政區劃石刻:‘東海郡朐與琅琊郡櫃為界,因諸山以南屬朐,水以北屬櫃,西直況其。朐與櫃分,高頂為界,東各承無極。’這裡的‘水’就是曾經在贛榆縣形成很大水面的艾塘湖。艾塘湖水是個瀉湖,與海相通。它的出海口在今連島北側形成一條河道。由艾塘湖至出海口的河就是史籍中的艾水。航測照片清晰地顯示了從今范河口向北經連島北側入海,長80餘華里。由此證明,兩千年前今連島北側、北雲台到竹島、西墅、臨洪口到青口有一片陸地和大陸相連,這片陸地就是櫃的屬地。或者說是琅琊的南界。”從這段材料可以看出,到東漢時期,艾塘湖已徹底形成。
《隆慶海州志》卷二載:“艾塘在舊朐山西北十二里”,大約在現浦南境內。而《嘉慶志》只說在州北八十里贛榆境內有漢時的艾塘戍。查《南齊書·桓崇祖傳》有艾塘義士的說法,桓崇祖當時戍守朐山縣。
《歷史時期湖沼的變遷》,根據考古測定,對於贛榆境內有關海岸變遷的四條古沙堤,和艾塘湖成湖有關的當是頭陀村古沙堤,該沙堤北起李沙村,南經宋莊、羅陽直到海州洪門,形成年代在2500年前。鑽探表明,古艾塘湖四周,分布不少古城遺址,如北岸的“張城子”、“申城子”、“李城子”,西北的“寺後”,西南的“城子村”等,為內含砂姜的陸相河流泛濫堆積,上部為湖相、海相淤泥或粘土層,形成年代在4800--2500年前之間。
唐代詩人劉長卿有詩一首《宿懷仁縣南湖寄東海旬處士》題艾塘湖:“向夕斂微雨,晴開湖上天。離人正惆悵,新月愁嬋娟。佇立白沙曲,相思滄海邊。浮雲自來去,此意誰能傳。一水不相見,千峰隨客船。寒塘起孤雁,夜色分鹽田。時復一延首,憶君如眼前。”傳神逼真地描繪了艾塘湖的綺麗盛景和地理環境。百里湖面,雲天相接,碧波蕩漾,帆影萬點,朝暉夕陰,宛如海州灣畔的一顆碧玉明珠。
艾塘湖的形成和淤積成陸的原因和年代,到明代時,是夏滿冬枯,雜草叢生,故農民得以放牧割草,賺錢養生。艾塘湖的淡水來源當為古游水,受黃河奪淮的影響,上游帶來的泥沙慢慢填滿湖區,隨著時間的推移,游水斷流,失去源頭,加上康熙七年的郯廬大地震引起地殼變化,艾塘湖湖區經歷了由淺海變成瀉湖,由瀉湖變成淡水湖海水與淡水交匯河道湖泊。
《隆慶海州志》卷二載:“艾塘在舊朐山西北十二里”,大約在現浦南境內。而《嘉慶志》只說在州北八十里贛榆境內有漢時的艾塘戍。查《南齊書·桓崇祖傳》有艾塘義士的說法,桓崇祖當時戍守朐山縣。
《歷史時期湖沼的變遷》,根據考古測定,對於贛榆境內有關海岸變遷的四條古沙堤,和艾塘湖成湖有關的當是頭陀村古沙堤,該沙堤北起李沙村,南經宋莊、羅陽直到海州洪門,形成年代在2500年前。鑽探表明,古艾塘湖四周,分布不少古城遺址,如北岸的“張城子”、“申城子”、“李城子”,西北的“寺後”,西南的“城子村”等,為內含砂姜的陸相河流泛濫堆積,上部為湖相、海相淤泥或粘土層,形成年代在4800--2500年前之間。
唐代詩人劉長卿有詩一首《宿懷仁縣南湖寄東海旬處士》題艾塘湖:“向夕斂微雨,晴開湖上天。離人正惆悵,新月愁嬋娟。佇立白沙曲,相思滄海邊。浮雲自來去,此意誰能傳。一水不相見,千峰隨客船。寒塘起孤雁,夜色分鹽田。時復一延首,憶君如眼前。”傳神逼真地描繪了艾塘湖的綺麗盛景和地理環境。百里湖面,雲天相接,碧波蕩漾,帆影萬點,朝暉夕陰,宛如海州灣畔的一顆碧玉明珠。
艾塘湖的形成和淤積成陸的原因和年代,到明代時,是夏滿冬枯,雜草叢生,故農民得以放牧割草,賺錢養生。艾塘湖的淡水來源當為古游水,受黃河奪淮的影響,上游帶來的泥沙慢慢填滿湖區,隨著時間的推移,游水斷流,失去源頭,加上康熙七年的郯廬大地震引起地殼變化,艾塘湖湖區經歷了由淺海變成瀉湖,由瀉湖變成淡水湖海水與淡水交匯河道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