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羅蘭

艾倫·羅蘭

艾倫出生於英國的布里斯托(Bristol),父親是聖公會牧師,他是五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艾倫早年失去了雙親,卻獲得獎學金得以在牛津大學的聖約翰學院接受教育,並在利茲的聖職人員訓練學校(屬英國國教高派教會)就讀。

1892年,艾倫被按立為執事,次年成為英國教會的牧師。1895年,艾倫受海外廣傳福音會差派,到其轄下的中國華北差會開展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倫·羅蘭
  • 外文名:Luolan Ailun , Roland Allen
  • 國籍英國
艾倫出生於英國的布里斯托(Bristol),父親是聖公會牧師,他是五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艾倫早年失去了雙親,卻獲得獎學金得以在牛津大學的聖約翰學院接受教育,並在利茲的聖職人員訓練學校(屬英國國教高派教會)就讀。
1892年,艾倫被按立為執事,次年成為英國教會的牧師。1895年,艾倫受海外廣傳福音會差派,到其轄下的中國華北差會開展工作。
1900年,正當他籌備在北京為中國的慕道友開辦一所新的神學院時,與其他外國人一起受到義和團的圍困。被外國軍隊解救後,艾倫就他的經歷撰寫了《北京公使館歷難記》(1901年)。
在回英國休假期間,艾倫與瑪麗(Mary B. Tarlton)結為伉儷。他們於1902年一起返回中國華北,第一個孩子就出生在那裡。但由於艾倫不久生病,全家只好返回英國
艾倫在英國負責一個教區,直到1907年。由於教會定了一項原則,要求他必須為每一個帶到他面前的孩子施行聖禮,而不管父母是否是真誠的基督徒,他因此辭職以示抗議。
此後,艾倫一直未擔任正式職務,但繼續作一個義務牧師,以寫作和演講維持生計,直到將近40年後在肯亞去世。
由於其早期所經歷的危機,艾倫對自己的蒙召、西方教會的神學和宣教方法進行了激進、徹底的重估。他是早期的倪維思(Nevius)計畫積極擁護者,該計畫旨在一開始就建立自治、自養、自傳的教會。艾倫盼望教會的模式要適應當地的文化背景,而不是僅僅模仿西方的基督教
要達到這一目的,傳教士就必須把責任轉交給當地的教會領袖,哪怕就專業訓練或能力而言,他們還算不上神職人員。艾倫批評傳教士的家長式作風和保護姿態,不相信聖靈能夠引導新生教會的發展。不過,他並沒有脫離安立甘宗,並堅持聖禮、信經和主教監督的重要性,它們可以維持紀律並使教會與普世教會保持聯繫。
1910年艾倫訪問印度,稍後在加拿大和東非從事研究,使他更堅定了這些看法。1912年出版了他最負盛名、影響也最久的著作:《宣教方法:是聖保羅的還是我們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艾倫與公理會信徒西德尼·克拉克(Sidney J. W. Clark)創辦的Survey Application Trust and World Dominion Press開始了長期的合作。在報社的協助下,他出版了其他一些書籍和小冊子,詳細闡述了他對基督教宣教的反思,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五旬節與世界》(1917年)、《教會的自發擴展及其背後的原因》(1927年)、以及《志願神職人員的案例》(1930年)等。
艾倫在世時,他的思想對教會和宣教差會沒有什麼影響。但正如他所預見的那樣,他的作品後來被重新發掘(1960年代),對許多地方的宣教學和教會論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即便在中國,其影響也不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