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館簡介,歷史沿革,蜚聲粵港兩地,受邀拍攝孫中山,魯迅許廣平留影,拍攝重要新聞照,今昔變遷,全國首家彩色沖印,集體相名聲在外,內外交困經營慘澹,忠實顧客戀戀不捨,尋找情調,兩次探路,定格溫馨,相館古物,
相館簡介
約100年前,艷芳照相館在繁華熱鬧的中山五路正式開業。
這裡會聚了一批技藝高超的攝影師,他們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廣州近代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
在20世紀風雷激盪的歲月里,這間照相館曾為不少如雷貫耳的風雲人物留下動人的瞬間。
即便大家未必都知道這段歷史,但在老一輩廣州人的記憶中,也一定清楚地記得——它曾是廣州市內最大最火的照相館,引領攝影業的潮流。能去那裡拍照,是一件令人興奮期待的事。
歲月荏苒。現在,艷芳照相館搬去了朝天路。隱沒在尋常巷陌間,多少顯得有點落寞。
然而,繁華褪去是經典。
拭去歷史的煙塵,你會發現,這間百年照相館沉積的熠熠光芒,是這座變遷的都市深沉的記憶。
歷史沿革
艷芳照相館成立於1912年,地址靠近財廳前,即如今的新民路口。它的創辦人是三水人黃躍雲和劉骨泉。
已無法得知,他們當年為何創辦這間照相館,又為何取名“艷芳”,但可以猜測得到,他們有著乾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因為,“艷芳”最初的名字叫:“省港艷芳照相館”。如他們所願,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艷芳”蜚聲粵港兩地。
蜚聲粵港兩地
“艷芳”在上世紀20年代已頗具規模。據老員工回憶,當時照相館鋪面較寬闊,樓底高六至七米,兩旁陳列著巨幅放大照片。櫃檯後有一個“通天”取光的天井,裡面有水池、假石山小景,極為雅致。
照相室在二樓,有客廳、大型的玻璃影樓和工場。影樓背景是多幅大畫,既有室內堂景,又有室外園林景,十分齊備。採用室內堂景時,配以地毯、高背椅、茶几、時鐘、水煙筒、盆花等道具,高貴典雅。布置室外景時,則前有樹木、樹頭、垂柳、湖水,後有寶塔、花卉,還鋪上染成綠色的人造草地,或擺些低矮的樹樁、仿製的石台、石凳作為配襯,十分别致。
由於這裡布置齊備,技術精湛,在廣州很快便聲名鵲起。經濟寬裕的市民,紛紛來這裡拍照,海外歸僑回國團聚時,也要來這裡拍一張全家福。
受邀拍攝孫中山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艷芳”的攝影師常被邀請外拍,留下大量有歷史價值的紀實照片。最出名的莫過於1923年8月11日,孫中山、宋慶齡在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上與官兵的紀念合影。
當時,孫中山重返廣州,重組軍政府,對自己曾浴血奮戰的永豐艦印象尤深。就在一年前,陳炯明發動武裝叛變,孫中山正是在這艘軍艦上指揮海軍官兵進行討伐。在這張照片上,孫中山和宋慶齡站在眾多官兵中間,想必是令人難忘的一刻。“艷芳”攝影師還為孫中山拍攝了一張大半身像,並放大。後來,這張照片懸掛在“艷芳”大廳,供人們瞻仰。
魯迅許廣平留影
1927年,魯迅先生南下中山大學任教。其間,他遊覽羊城風光,並照了兩次相,一次在西關圖明館,另一次便是在艷芳照相館。在《魯迅日記》里,對這件事有確切記載:“九月十一日,晴,下午蔣徑三來,同往艷芳照相,並邀廣平。”
這張經典的照片,後來被擺放在照相館的櫥窗里。照片中魯迅先生身穿長衫,閒適地坐在椅子上,臉頰瘦削,雙眼安然注視著前方。齊耳短髮的許廣平,站在他的身後,端莊而安靜。至今,在不少關於魯迅的書籍刊物和各地魯迅紀念館,都可以看到這張照片。
拍攝重要新聞照
李濟深上個世紀20年代後期曾主持粵政,他也常到“艷芳”拍攝照片。他曾贈“艷芳”一個條幅:“其如視諸斯乎”,此條幅直到建國後還一直掛在“艷芳”二樓廳堂。
由於“艷芳”名聲大,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廣州民國日報》曾特邀“艷芳”攝影師拍攝重要的新聞照片,供該報使用,為廣州記錄了一幕幕真實鮮活的歷史圖景。
《廣州民國日報》在1926年2月18日~22日,連續五天,在該報顯眼的版面,刊出“贈像志謝函”,對“艷芳”讚譽有加:“艷芳照相館研究影相精益求精,以故近來營業情形發達,凡本市各機關或團體攝影,多由該館承辦……”
今昔變遷
“艷芳”經理張國慶,1972年高中畢業後,就進入這間國營老字號工作。這是他正式踏入攝影業的地方,並在這裡一做就是30多年。
目睹“艷芳”從昔日風光到日漸式微,以至今天的難以為繼,他不勝唏噓,向我們緩緩道來這間老照相館的今昔變遷……
全國首家彩色沖印
在張國慶的記憶中,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艷芳”的生意一直很火爆,僅員工就有100多人,營業時間從上午9時到晚上9時,經常忙個不停。鼎盛時期,根據當時的體制,“艷芳”下面有五間基層店:“雄志”、“美景”、“明苑”、“廣州”、“紅光”,規模空前壯大。
1979年,艷芳照相館引進柯達公司全套彩色自動沖印設備,在黑白照片仍是主流的情況下,率先實現彩色沖印技術的更新換代,這在全國是第一家。
“當時,‘艷芳’能曬彩色相,是非常‘巴閉’(粵語,厲害之意)的。由於這套設備是以補償貿易的方式進口的,所以剛開始,這個業務不對本地居民開放。人們千方百計托香港、澳門的親戚朋友買券,憑券來這裡沖曬彩色照。即使是這樣,我們都快忙不過來了。”張國慶說。
集體相名聲在外
那時的“艷芳”,無論是實力,還是名氣,在廣州各大照相館中,都是無可比擬的,尤其是外拍大型集體相,是一大絕活。
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來到廣州,若拍集體照留念,都一定找“艷芳”。“艷芳”因此曾為毛澤東、陶鑄、葉劍英、羅瑞卿、鄧小平等領導人拍過照片。
張國慶對許世友將軍記憶猶新:“他似乎對‘艷芳’有著獨特感情,除了集體照,偶爾也會來‘艷芳’拍單人照。通常他把車停在附近,也不帶警衛,像普通市民一樣,走到‘艷芳’,拍完照片後,就靜靜離開。”
1979年,許世友將軍還專門邀請“艷芳”攝影師,坐直升機到南寧,為戰鬥英雄拍合影。
內外交困經營慘澹
1994年,對“艷芳”來說,是個分水嶺。這一年,由於要修建捷運,“艷芳”搬到了光塔路,加上數碼攝影的興起,老式照相館的生意開始滑坡,員工驟減至60多人。
2000年3月,“艷芳”搬到朝天路,同年10月開始轉制。內外交困下,並不能挽回下滑的趨勢,員工進一步縮減至20多人。
張國慶對這種局面十分無奈:“現在的情況可用‘慘澹’來形容。留下來的職工,對‘艷芳’都有著較深的感情,所以即使每個月拿微薄的工資,也想儘量維持下去。”
忠實顧客戀戀不捨
然而,在這個城市中,仍有不少人對“艷芳”有著很深印象。張國慶說,現在還時常碰到一些從門前經過的市民,他們驚訝地望著門牌,向里張望:“咦?‘艷芳’搬到這裡啦?”店裡也常會接到一些市民的來電諮詢:“你們搬到哪裡啦?”
家住海珠北路書同巷的一位退休老幹部是“艷芳”的老顧客。他自1949年開始,每年春節,他都會到“艷芳”拍照。這幾十年來拍的照片,他在家裡都精心收藏起來。
還有一位老顧客,每年大年初一的大清早必定帶著家人來“艷芳”拍全家福。多年以來,一直是“艷芳”新年的第一位顧客。
對不少老一輩廣州人來說,縱然時勢變遷,但這間老照相館,沉澱了他們太多的記憶,是他們心中永遠的夢。
尋找情調
在“艷芳”進行採訪當天,我們遇到一位來“艷芳”尋找懷舊氣息的年輕人。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姓王的小伙子並不是廣州人,而是來自湖南。這一天,他帶著他的爺爺、奶奶專程來“艷芳”拍照。
兩次探路
他告訴我們,長輩們前一段時間才從湖南過來,忽然想拍照紀念。為了選一個合適的照相館,他跑了不少地方,但都覺得不理想。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在朝天路還有這么一間百年老店,便先後兩次專程來這裡“探路”。出乎他意料的是,每次來這裡,感覺都不一樣。
“第一次來,我只是覺得這個地方總體上還不錯,第二次來,發現這間照相館很有‘當年’的感覺,我想,老人家應該會喜歡到這種地方,於是便選了這裡。”小王說。
定格溫馨
正說著,在二樓攝影室,兩個偌大的帶柔光罩的閃光燈升了起來,之前還隱沒在陰暗中的布景,頓時落入溫暖的燈光中。只見牆壁雪白,兩邊各有一根優美的哥德式柱子,中間則是一個古樸的西式壁爐,牆壁前方,擺放著一張漆金扶手紅色坐椅。
柔和的燈光、古典的擺設、略顯陳舊的相機、認真的攝影師……無不帶著一種懷舊情調,時光仿佛倒流至多年以前。
小王的爺爺、奶奶,悠然走進燈光中。老奶奶端坐在椅子上,身穿一件紅色唐裝,略顯花白的頭髮,梳得整整齊齊;慈祥的老爺爺,穿著藍色唐裝,施施然地站在老伴旁邊。
兩個人的臉上,莫不掛著安詳的淺笑。“咔嚓”、“咔嚓”,屬於這兩位老人的溫馨記憶,永遠定格。
相館古物
獨一無二古董機
集體照,是“艷芳”的絕活,那幾百上千人的合影怎么照?“艷芳”有一部全省獨一無二的古董機:“搖頭機”。
據“艷芳”的攝影師區師傅介紹,這部古董機是在1935年,由柯達公司原裝進口,木製三角架,可以同時靠機械動力帶動機座,作360度旋轉,不要說幾百人,就是上千人也不在話下。
這部笨重的古董機,平日拆開,裝在三隻大箱子裡,每使用一次都要重新組裝,得花費不少時間和功夫。“以前,如果有200人以上的合照,就考慮使用這種機子,但現在用的機會不多了。這種機的底片,市場上也不多了,因為現在用的人很少。”區師傅說。
使用這部古董機時,照相者要圍成一個弧形,以保證各點到相機的半徑相等,這樣,長達1米多的照片中,每個人物的面部才能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