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色·戒(1950年張愛玲小說))

色戒(1950年張愛玲小說)

色·戒(1950年張愛玲小說)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色戒》是199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出版的小說,作者張愛玲1950年創作,30年後才發表在她的這個子集《惘然記》中。作品主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識青年,化身刺客,企圖用美人計,刺殺汪精衛陣營中一位高級特務,雙方在政治、權謀、性之間爾虞我詐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色戒
  • 創作年代:1950年
  • 作品出處:《惘然記》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張愛玲
  • 總章節:共八章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日偽時期,廣州淪陷,嶺南大學遷至香港,小美女王佳芝是話劇社的骨幹分子。漢奸易先生隨汪精衛來到香港,王佳芝的同學鄺裕民跟易先生的某個副官是小老鄉,無意中得知訊息。熱血青年們心血來潮,決定設下圈套謀刺易先生,最終選定王佳芝施展美人計靠近易先生。
王佳芝本質上不過是個小女人,她暗戀鄺裕民,內斂、克制的鄺裕民卻對她無動於衷。“美人計”可是要玩兒真的,儘管本質上不過是小青年們的熱血遊戲。原本純真的王佳芝為了腐蝕”易先生,不得不提前培養“性經驗”,為此,與有過嫖娼經驗的同學梁閏生發生關係,一切原本都是為了“救國鋤奸”啊,可王佳芝卻遭到同學們的竊笑,反倒是跟又老又禿的易先生在一起,才能獲得內心的宣洩與解放,“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不曾想易先生突然返回上海,暗殺計畫流產。珍珠港事件後,學校又遷回上海,王佳芝卻留在了香港,因為她不願再面對過往。兩年後,同學們卻再度向她發出召喚,讓她到上海完成未竟的暗殺事業。
小說展開在王佳芝來到上海後,以“麥太太”的偽裝身份出現在易太太及其“閨蜜”們的牌局上。王佳芝要在今晚假借“修耳釘”的名目把易先生騙到暗殺地點:珠寶店。她惴惴不安,藉故離開,在南京路上的咖啡館等候易先生。在焦慮的等待期間,從前的種種複雜心緒掠上心頭,王想起與易的種種曖昧情景,以及這兩年的經歷,內心五味雜陳、徘徊不定。易先生終於來了,他儘管心狠手辣、老謀深算,卻也想不到眼前這個跟自己暗渡陳倉了兩年的小情人兒會是刺客的布局。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傳奇:喧囂過後的蒼涼
第二章 韶華:胡村有子初長成
第三章 綻放:沉香幾爐是浮生
第四章 抉擇:文情宦海兩重天
第五章 邂逅:塵埃里開出的花朵
第六章 花凋:我將只是萎謝了
第七章 飄零:落幕後的華麗轉身
第八章 悵惘:山河歲月空悲切

創作背景

發表歷程
  
據蔡登山的材料印證,張愛玲寫作《色·戒》耗費了整整25年。1978年4月11日,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發表。後來張愛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續集》自序中說,《色·戒》是在1953年開始構思的。1983年,皇冠版《惘然記》推出,張愛玲又在序中談到《色·戒》、《相見歡》和《浮花浪蕊》:“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么些年,甚至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
因此《色·戒》在1953年開始構思,到1978年發表,其間歷經了二十五個寒暑。而張愛玲提及“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也就意味著小說確有原型存在。
背景故事
張愛玲還曾為《色·戒》打過筆仗?蔡登山告訴讀者,事情就發生在小說發表後近半年後。1978年10月1日,作家張系國以“域外人”的筆名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評〈色·戒〉》,在文末這么說:“作家如果故意標新立異,特意發掘不道德的題材,也許反而會毀了自己。至少我認為,歌頌漢奸的文學———即使是非常曖昧的歌頌———是絕對不值得寫的。因為過去的生活背景,張愛玲女士在處理這類題材時,尤其應該特別小心謹慎,勿引人誤會,以免成為盛名之瑕。”一貫不太搭理批評的張愛玲,面對如此嚴厲的指責,終於在11月27日也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一文,予以強烈反駁。
這是張愛玲一生中唯一參與過的兩次筆仗之一。“漢奸”之說,實在是張愛玲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蔡登山認為,張愛玲遲遲不願發表《色·戒》,就是因為她曾因感情問題被輿論安上“女漢奸”的罪名,這使她對“漢奸”的指責極為敏感。“《色.戒》的敏感題材容易在敏感時刻成為敏感話題,所以她對小說一改再改,一拖再拖。”

人物形象

張愛玲為文加以辯白,在文章開頭便提及,“這故事的來歷說來話長,有些材料不在手邊,以後再談。”似乎刻意避開故事來源的問題。1988年,她在《續集》的《自序》里,說起當年的論戰時說:“《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被逼寫出來的。不少讀者硬是分不清作者和作品人物的關係,往往混為一談……最近又有人說,《色·戒》的女主角確有其人……當年敵偽特務鬥爭的內幕,哪裡輪得到我們這種平常百姓知道底細?”
據“張學”研究者多方考證,《色·戒》被指向於1939年鄭苹如滬上刺殺汪偽特工重要頭目丁默村的真實事件,但當時張愛玲正在香港大學念書,可能根本未曾聽聞此事。她的材料得之於何處?
香港學者兼影評家陳輝揚認為,《色·戒》的材料來自張愛玲的戀人。“鄭苹如謀刺丁默村一案的種種細節,只有深知汪偽政府內情的人才能為張愛玲細說始末。何況,他們在相處的日子裡,常是‘連朝語不息’。”而張愛玲的戀人曾是汪偽特工七十六號的座上賓,作為知情者,他斷無不賣弄這一話題的道理。“張愛玲拒絕承認材料得之於此,是由於後來戀人的背叛,深深傷害到她。”
但此處評論有異議:鄭苹如事件,在民國時期無人不知,是否胡蘭成“有意賣弄”,則無人可考!但此片確實與胡蘭成有關,具體原因在後面。

作品鑑賞

《色戒》是張愛玲小說中,少數以前衛手法探討女性心理及情慾的作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識青年,化身刺客,企圖用美人計,刺殺汪精衛陣營中一位高級特務,雙方在政治、權謀、性之間爾虞我詐的故事。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寫於1950年,故事發生在抗戰期間的上海,一群進步青年為刺殺漢奸特務頭子易先生,派出最漂亮的女子王佳芝實施“美人計”。但在刺殺就要得手之際,劇情卻戲劇性地發生逆轉——王佳芝在老易為她買鑽戒的過程中深受感動而改變初衷。這部小說深得張愛玲的喜愛,她雖然在1950年就完成書稿,但是卻經過近30年不斷修改,直到1978年才將這篇小說和其他兩個小故事《相見歡》、《浮花浪蕊》結集成《惘然記》出版。張愛玲在卷首語寫道:“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寫的過程中,絲毫也沒有意識到三十年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後世影響:李安的電影《色·戒》內地熱映在即。作家出版社趁熱打鐵,推出新書《張愛玲〈色·戒〉》,揭秘小說內幕。短短萬餘字的小說,何以耗去作者二十多年的光陰,又為何令她反常地與人打起了筆仗?《色·戒》的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是誰?蔡登山親赴上海尋找當年“刺丁案”的歷史現場,並查閱了法庭審訊筆錄。不但為讀者還原了歷史真相,也探究了張愛玲的隱秘心曲。

作者簡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