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認識本能。孟子心性論、道德修養論和先驗人性論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良知良能
- 定義: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認識本能
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認識本能。孟子心性論、道德修養論和先驗人性論中的基本概念。
良知良能,漢語成語,拼音是liáng zhī liáng néng,舊指人的天賦的首選觀念和本能。成語出處《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1成語用法作賓語;指人的觀念和本能。2示...
《孟子·良知良能》是宋代詩人陳普所作詩詞之一。作者簡介 陳普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蕉城區虎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其鑄刻漏壺為世界最早鐘錶之雛形。詩詞正文 孩...
良知良論,一是良知良能產生的行為,二是良知良能的本質。良知良能的行為是人性的一種體現,而良知良能的本質就是人的本性。對於良知良能可以有兩種理解。良知良能非從外得,而是源於人的本性。人性的本質是仁慈至善的,也是充滿...
象山的本心說,在理路上又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有著內在的關聯。但孟子之良知良能只是其性善論的一個論據,孟子並未對此展開進一步的申說。即便是象山,主要也是著意於道德主體的優先,對於本心如何發之於外則照顧不周。陽明在突出主體自我的...
金丹者,即人秉受良知良能之本性。此性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不待他求,自己本有。若下肯心,直登聖城,性定命凝,永久不壞,是良知良能之本性,即長生之大藥也。一切迷徒,不究聖賢實理,不推性命根源,...
這些事都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這即是“良知良能”了。把這種“良知良能”擴充出去,就可建立驚天動地的事業。唐太宗殺他的哥哥建成,殺他的弟弟元吉,又把建成和元吉的兒子全行殺死,把元吉的妃子納入後宮,又逼著父親把...
在知行觀上,他們批評了王學末流的只言本體、“不說工夫”,強調本體與工夫的合一;否定了“見(現)成良知”,改造了孟子的“良知良能”說,倡導經過“學”和“慮”而達到“良知良能”;並針對當時王學末流的“空言之弊”,竭力...
全篇以“盡心”點題,以“修身立命”總領全篇,闡述了“良知良能”、“仁民愛物”、“民貴君輕”等一系列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和內涵,並進一步闡釋了孔子“鄉愿德賊”之說等。圖書目錄 盡心章句上 十六字心傳 盡心動心...
智慧型相對獨立論,中國古代關於智力與能力的性質及相互關係的觀點。主張智力與能力相對獨立。認為這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最早見於孟子的“良知良能”說。荀子最早系統論述了智慧型相對獨立的觀點。後來《淮南子》、王充、劉劭均從不同的...
1·13 性善:良知良能,天然四端 倫常第二 2·1 君君臣臣,關係對等 2·2 孝悌(一):父子兄弟,事親為大 2·3 孝悌(二):養生送死,民德歸厚 2·4 孝悌(三):宜兄宜弟,象喜亦喜 2·5 交友之道,輔仁友德 2·6 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