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與正義:正義的儒學道德基礎初探

良知與正義:正義的儒學道德基礎初探

《良知與正義:正義的儒學道德基礎初探》是2014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洪衛。

基本介紹

  • 書名:良知與正義:正義的儒學道德基礎初探
  • 作者:李洪衛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ISBN:978754264948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正義理念十分強調基於個體身心生命的內在結構及其在城邦生活的修養,斯多亞學派則凸顯個體生命的“自然(宇宙本性)”特徵。
  近代以來的契約論從感性層面重建了古代的自然法即個體感性主體性原則並以公共裁決實施交往的約束。
  康德的雙重立法重新確證道德意志的主體性和本體性同時確定作為現實存在的個體之感性交往所必要的“力的平衡”原理。
  儒家良知作為行動主體既有主觀的道德判斷力又有實際的以“誠”和“好”為特徵的直接的行動力。
  “自由意志”的“感而遂通”以內在的“靜虛動直”為根據,其轉折之下即是現實生命中孔子所說的“直”的行為方式,即“相互性”。“良知”作為內在化於主體的“天道”構成個體自由平等的基礎,同時構成心性儒學一個獨有的品質:即對“理”的信仰內化於個體的德性即良知的體認,這種以良知為個體判據和以公眾的良知共識為公共判據的心性的“理性主義”就構成了以良知為根基的中國自然法的道德基礎,也即社會正義的儒學基礎。良知同時還能夠為構建全球社會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提供最底層的公共基石,譬如“重疊共識”之重疊及其來源等。最後《良知與正義:正義的儒學道德基礎初探》還就蔣慶先生的論述進行討論認為,心性挺立是“政治儒學”的基礎而不是彼此分離。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正義的制度和德性建構及其原則
一、正義:社會秩序與生命秩序
(一)古希臘:正義的社會(共同體)維度和生命維度
(二)斯多亞正義:自然與理性個體的同一性
二、正義結構:平等契約與公共裁決
(一)正義與平等契約
(二)正義秩序與公共裁決
三、正義的交往原則:所有意志並存與力的平衡
(一)獨立意志的確定
(二)義務、權利和所有意志並存
(三)力的平衡法則
(四)絕對命令與相互性原理
第二章 良知觀念與萬物一體之仁
一、良知與四心
(一)良與知
(二)良知與四心
二、良知構成與萬物一體之仁
(一)惻隱之心:不忍
(二)惻隱心之源頭和出處:萬物一體之仁
(三)良知與萬物一體證成
第三章 良知與行動
一、良知的知行合一與自由意志
(一)自由意志的知性分析
(二)康德的自由意志及其批判
(三)作為人格的自由與陽明的知行合一
二、作為行動主體的良知
(一)知行本源與身心裂合
(二)良知行動的初階:自我裁斷能力
(三)良知行動的二階:真知是“好”是“誠”
(四)良知隨感隨應樂不容已
三、孔子之“直”與個人正義
(一)“直”的含義及其簡要區分
(二)“直”的判斷
(三)直與仁
(四)直與心性修養
第四章 良知與正義:中國自然法的構建及其對批評的回應
一、良知與正義:中國自然法的構建
(一)自然理性:良知的普遍與理性的內在
(二)天道、平等與公共裁決問題
(三)正義平衡法則和儒家之“直”
二、良知與全球秩序的構建
(一)文化碰撞與全球倫理
(二)良知與全球法律秩序的構建
(三)軟實力、超級力量與“名”“禮”之教
三、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
(一)心性與政治
(二)禮法與政治
(三)天道、良知與自然法
附錄1 權利正義:和諧社會價值理念的導出
附錄2 良知學與教育——中國教育需要一場革命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