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良慶壯族嘹囉山歌
- 非遺級別:區級
- 非遺編號:296
- 保護單位:良慶區文化館
- 申報地區:南寧市
- 非遺類別:民間文學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山歌種類,藝術特徵,編詞,演唱形式,語言,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嘹囉山歌以“嘹囉”一詞開頭。相傳古代有一美麗的壯族女子,不願意由別人說親定媒,決定拋“錦雞”選夫婿 。姑娘手捧“錦雞”背對觀眾站在彩台上,哪位青年男子最先搶到“錦雞 ”,就可以獲得這位姑娘的芳心。台下聚集了看熱鬧的鄉親,大家都盯著彩台大聲直呼“嘹囉”“嘹囉”來助威助興。此起彼伏的“嘹囉”聲極具韻律,當即有歌師以“嘹囉”編歌演唱,使活動達到高潮。 由此產生的“嘹囉 ”一詞一直作為山歌開唱的固定句式。傳說的真偽已無從考證 ,但嘹囉山歌來源於一個活動的說法應該是比較客觀的。每逢節日,當地各鄉鎮都會舉辦“球絲歌會”。歌會包含 “放球”壯話稱“縱球”、“還球”壯話稱“賠球 ”內容 。“放球 ”“還球”代表著“邀請”和“應答 ”,整個過程貫穿著嘹囉山歌的演唱。發起方把 “球絲”給對方送去,稱 為“放球”,即向對方發出對歌的邀請,並約定“還球”的時間,這個時間一般是第二年農曆正月或另一傳統節日。“還球”那天 ,“還球”方召集歌師 、歌手至少30人,帶著所接受的“球絲”及其他禮物,穿著靚麗的民族服裝,前往“放球”方所在的村鎮。“放球 ”方家家戶戶殺雞宰羊,備好酒菜,宴請 “還球”方和親戚朋友。晚餐後開始對歌,對歌也有一定的程式,雙方圍坐在指定的地點,“放球”方向“還球 ”方遞上煙或呈上茶,唱“請 煙歌”請煙儀式或者“請茶歌”請茶儀式。兩種儀式不分先後,唱歌的時間長短視應答的情形而定,整場歌會如果持續3個小時,“請煙”或“請茶”儀式各占1/3的時間。這兩個儀式中的對歌內容小到家長里短,大到國家大事。
文化特徵
山歌種類
嘹囉山歌主要有加板、加客、加堂、加對子等。除了“加對子 ”是用筆寫下歌詞給對方,加客和加堂是女聲獨唱外 ,其餘加均為二人合唱。加諾、加曲巧、加華樂三者皆從老嘹囉山歌發展而來。加衣噯一般是老人相聚時唱的歌,加特是年輕人唱的歌。按邕寧當地習俗,年滿18歲的青年,必須在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聚集於山上,放聲 高唱“加特”,此後,便算是成年人了,一生只唱一次。由於種種原因,當地很多人都已不知道加衣噯和加特,譜和詞更是沒有記錄。
藝術特徵
良慶壯族嘹囉山歌是壯族民眾“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的主要方式,山歌內容豐富,主要表達愛情、親情、友情等思想內容。在當地壯話,嘹囉山歌叫“加”,其曲調主要有“加喏” 加曲巧”“加衣噯”“加特”“加華樂”等。
嘹囉山歌曲調優美,以“嘹囉”開唱,是一種二聲部山歌,多人對唱。在歌唱中,首、中、尾部都出現“嘹”與“囉”的襯詞。良慶壯族嘹囉山歌的歌詞多為七言四句的“四三”格式,多為兩人或多人對唱。
歌詞運用了重疊 、對比、比喻 、擬人等修辭手法,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歌詞結構要求對仗工整,實對實、虛對虛、名詞對名詞、數字對數字。歌詞內容須切合實際,內涵深刻,如應答方歌詞失韻或歌意走偏,發歌方則把原歌重唱一次,稱為“挑加 ”,被“挑加”的一方在一定時間內如唱不出另一首歌,則視為 “輸加 ”。而曲調在嘹囉山歌中更像一個載體 ,承載著歌詞的進行。
編詞
嘹囉山歌編詞靈活隨意,有的講究平仄押韻,有的則不講究。它的句式通常為七言四句、七言二句、七言一句,也有五言四句、五言二句的句式,用得較多的是七言四句。嘹囉山歌押韻的形式有二四押韻,即山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後一個字押韻,如:正月年宵已來過,曾吞仔客羅拋球,花燈梯了群鬧熱,伙至齊家屋斗游;一二四押韻,即山歌第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押韻,如:三月同上對歌亭,妹像孔雀喜開屏,過去眉頭常打結,為何樂盈盈;雙頭韻,指山歌頭兩句的最後一個字押韻,如:思靈姣,吃了沙糕就相交,吃了沙糕就交友,拋茶拋飯情不拋;雙頭雙尾韻,指的是山歌頭兩句最後一個字押韻,後兩句的最後一字也押韻,但是兩者押的不是同一韻,如:交就交,青藤纏樹從頭絞,青藤纏樹纏到老,換代球絲不換朝。
演唱形式
嘹囉山歌原是一種二聲部山歌,以在歌唱中首、中、尾部反覆出現“嘹 ”“囉”襯詞為標誌。它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二人對唱、三人對唱,也可多人對唱。開頭通常由一人起音,先唱出“嘹囉”兩字,也有定音高的作用,然後兩人或多人一起和唱。除此之外,嘹囉山歌也有以單聲部的形式出現,但是比較少見。近年來,當地藝術創作者在現有基礎上,還創作出了三聲部、四聲部的新嘹囉山歌。
語言
嘹囉山歌的演唱,基本是用壯語、平話、三鄉話或白話演唱,其所強調的押韻,也是針對本土語言,可能也正基於這一點,嘹囉山歌才能在當地流傳,這是只屬於他們的山歌。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在當下年輕人願意去欣賞流行音樂多元新穎的藝術形式,這就造成了當下壯族嘹囉山歌更為單一性地發展和群體化的固定傳唱現狀。在多元的藝術形式中,壯族嘹囉山歌客群狹小以及逐漸喪失競爭力。第一,傳統的民歌旋律過於單一,無法滿足當下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其次,由於地方傳統民歌演唱形式的固定性與傳播方式的單一性以及傳承方式的專一性所限,使得廣西地方傳統民歌只能在特定的空間地域裡發展、傳播、傳承。其三,由於語言的限制,地方少數民族的方言雖然極大程度地保留了民歌的韻味和特點,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還是阻礙和限制了其推廣與傳播。
傳承人物
李啟梧,南寧市邕寧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講師,於2009年獲得第二批自治區級項目“壯族嘹囉山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964年創作的《新風贊》獲全國優秀獎;1985年他創作的《壯鄉生活色彩多》發表於《歌海》,獲自治區級二等獎。
保護措施
2005年,當地文化館多次深入普查、挖掘嘹囉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