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中央-顳區癲癇的小世界網路研究》是依託四川大學,由陳思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良性中央-顳區癲癇的小世界網路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思翰
- 依託單位:四川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研究的兒童良性中央-顳葉棘波癲癇在15歲以下非熱性驚厥的癲癇患者中占22%,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具有自限性:隨著年齡增長和神經系統的逐步發育,大部分患兒的癲癇發作次數在發病後2-4年內逐漸減少,16歲之前癲癇症狀大都能自愈。BECT的自限過程完整地展示了網路的發生、易化、瓦解的全過程。近十年來神經影像的飛速發展讓我們可以無創探測大腦結構和功能變化,基於圖論(graph theory)的腦功能網路研究為我們對大腦生理活動的動態變化進行研究提供了工具。運用分析複雜網路的數學工具對BECT患者的同步EEG-fMRI數據進行分析,將有助於我們認識癲癇網路的產生與演變過程。這必將加深我們對癲癇網路的理解,並且為將來利用該網路為癲癇患者的個體化精細治療打下基礎。
結題摘要
良性兒童中央-顳區癲癇(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曾由於症狀常隨著年齡增長緩解而被定義為良性,但隨著近年來研究的深入,發現患兒常常遺留語言障礙,注意力缺陷,空間感知障礙以及記憶力缺陷等問題。而最新的ILAE癲癇命名系統中甚至取消了良性(benign)這一說法。目前對這種癲癇的理解尚不夠,因而是否對這類患者進行早期的藥物治療成為了臨床上的難題,這使得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BECT的病理生理基礎,之前關於BECT的磁共振或是腦電圖研究多就患者已發生的認知缺陷進行評估,比對患者與正常人之間的磁共振或腦電信號差異,然後將磁共振或是腦電的分析結果與認知評分進行相關分析,缺乏對於BECT癲癇網路全局的理解。 我們的主要工作在於將BECT患者的大腦若干功能網路的變化研究以及使用小世界網路對大腦90個腦區的網路特性進行研究,還有使用同步腦電-fMRI的方法進行BECT患者腦網路動態變化的研究。 我們發現BECT患者的腹側注意網路以及默認網路內部連線增高,而在使用90腦區的小世界網路研究中,我們發現患者的簇集係數以及全腦效率參數下降,而網路間路徑增長。我們還在腦電同步fMRI中發現rolandic區與Broca區的相關關係。 上述發現深入了我們對於BECT患者腦網路變化的認識,使我們更加了解癲癇對患者的腦網路造成的功能變化。尤其是同步腦電的套用,使得我們可以明確皮層放電對語言Broca區的實時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