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於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

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於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

《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於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是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崔麗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於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
  • 作者:崔麗娜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3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9626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建構公序良俗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是大勢所趨。然而,在這個“世界圖像時代”,處於社會碎片化的過程中,置身公共生活領域,我們成為無所依託、無家可歸的“異鄉人”。在現實中,這些問題以各種“社會病態”的面相呈現著公共生活異化的狀況。如何重構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道德行為,來規範良序的公共生活秩序,在道德的有效性與正當性中尋求平衡的張力,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在這一現實際遇下,如何重構現代“公共生活”的“規範基礎”,尋求並構建適應多元化社會格局的“身份認同”和“共同體價值”,已成為重要的理論課題。於是,在唯物史觀視域中,理解“公共生活”並探尋社會主體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公共生活,什麼樣的公共生活才是好的公共生活,這是我們當下必須面對並且回答的問題。
  針對這一時代問題,崔麗娜經過長時間研究,完成了博士論文——《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於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後來又經過認真反覆的修改完成《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於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
  《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基於唯物史觀視域的考察》在唯物史觀視域下,深入地探討了良序的公共生活何以可能,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全書主要探究了以下五個層面的問題。
  其一,通過對“公域”與“私域”、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分,提煉出公共生活的特徵。在此基礎上,嘗試梳理了西方歷史上公共生活學理髮展脈絡,理清從古希臘城邦到中世紀時公共生活的變遷,明確近代資產階級到現代公共生活的歷史演進過程,著重闡述了洛克、盧梭、馬克思、哈貝馬斯、阿倫特、羅爾斯關於公共生活的主要觀點。

圖書目錄

導論 良序公共生活的可能和現實
第一章 公共生活理論基礎和歷史圖式
第一節 公共生活的界分及其闡釋
一 “公域”與“私域”的界說及其意義
二 公共生活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節 公共生活的特徵
一 公共生活的主體是普遍的他者
二 公共生活是協商性、對話性的活動
三 公共生活是遵循公共倫理的交往活動
四 公共生活是基於公共理性的交往活動
五 公共生活: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基本目標的生活領域
第三節 公共生活的歷史圖式
一 西方公共生活歷史檢視
二 中國傳統文化對“公”的論說
第二章 公序良俗: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第一節 社會秩序的涵義及其發展
一 社會秩序的涵義
二 社會秩序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秩序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 社會秩序是社會存在的規範
二 社會秩序是社會發展的條件
第三節 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秩序的問題分析
一 社會秩序制約社會進步
二 社會秩序阻礙個性發展
第四節 社會的本質與社會的有序化需求
一 公序良俗對維持正常社會秩序的功效
二 公序良俗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三 公序良俗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四 公序良俗是國家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
第三章 中國公共生活的全景式剖析
第四章 中國公共生活危機的生成機理
第五章 當代中國社會公共生活的合理化建構
結語 在反思中追問轉型時期公共生活秩序建構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崔麗娜,女,1977年生,河南鄭州市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師從郭湛教授。現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公共哲學、文化觀和歷史觀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省、廳級課題多項,在《東嶽論叢》《教學與研究》《河南社會科學》《雲南社會科學》《廣西社會科學》《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1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