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船貨崇拜
- 外文名:Cargo Cults
- 又譯:貨物運動
- 實質:一種宗教形式
基本內容,船貨崇拜,船貨崇拜,運動的研究,
基本內容
最為知名的貨物崇拜,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時,美軍於太平洋一個小島建立一臨時基地。當時島上的土著看見美軍於“大鐵船”(軍艦)內出來,皆覺得十分驚訝。此外他們也看到有一些“大鐵鳥”(軍用飛機)運送穿著美軍軍服的人,以及得多物資。這些土著看見這種情況均感到很驚訝,並覺得這些“大鐵船”及“大鐵鳥”十分厲害。加上美軍也提供部份給土著,而這些物資對土著來說十分有用,結果令這些土著將美軍當作神。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美軍離開這個小島,只留下一些美軍軍服及一些貨物。這些土著便認為這些貨物具有神奇力量,又相信“神”(美軍)他日會回來,帶來更多貨物,使他們展開一個幸福新時代。但是美軍當然一直也再沒有回來,因此這些土著便自己發展出一套敬拜儀式,崇拜美軍軍服以及貨物。該宗教的表現形式是土著會穿著美軍軍服升起美國國旗,圖騰則是木刻的飛機。一般把這種新的宗教被稱為“約翰布魯姆教”。
船貨崇拜
貨船崇拜是19-20世紀中期在大洋州的許多土著社會中興起的一種文化復興運動,在某些情況下,它還與千年至福運動(millenarianism)勾聯在一起(但不應該與千年至福運動如歐洲的彌賽亞運動混同起來)。船貨(cargo )這個詞指的是由歐洲人占有的外國貨物。船貨崇拜信仰者認為,這些船貨本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終有一天,在祖靈(ancestral spirits)的幫助下,這些貨物會以巫術-宗教的方式回到他們手中。例如,在索羅門群島,土著人相信,有一天,一個海浪打來,會淹沒島上所有的村落,而一艘裝有大量新式物品和工具的船隻將在島上著陸。
船貨崇拜是在土著人民與西方殖民者的直接接觸過程中發生的,它體現了本土人民試圖應付在此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努力。這種崇拜首先於19世紀末期出現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大洋州。1919年,在巴布亞出現了被稱為“崴拉拉瘋狂運動”(The Vailala Madness)的崇拜,它有破除偶像的因素,這反映了基督教與本土神話信仰相結合的過程。這種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了新的動力。在1942年,紐幾內亞西部地區的船貨崇拜運動中,整個整個的村莊都模仿軍隊建制組織起來,有軍官和仿造的軍事裝備,他們希望這些能夠變成真正的裝備。而在新赫布里底群島的瓦諾圖,約翰?弗盧姆(John Frum)的追隨者們在陸地上修造了許多倉庫,等待船貨自天空降臨。所有這些運動都利用傳統的習俗、經驗和觀念。它們的一個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試圖調和新的需要與滿足需要的手段這二者之間的關係。
船貨崇拜是本土體系與西方體系的一個非常奇特的融合現象,反映出在本土人民面對外來的殖民力量時的雙重心態。一方面,它具有非常明顯在的政治含義,在許多運動中,土著人民都以象徵抵抗的方式直接指向西方殖民者及其政治經濟的支配;與此同時,大部分船貨崇拜現象需求的卻是以西方物品為代表的新式物品或工具。
船貨崇拜
“船貨崇拜”(cargo cult)被認為是所謂復興運動這一世界現象在太平洋島嶼上的變體。這種現象是對社會變化所引起的物質和道德喪失的一種反應。這類運動是一種適應性的戰略,目的在於取得與個人目標相對應的集團目標,在於建立一種新的秩序,該秩序將重建參與者的生計和目標意識。必須這樣來理解船貨崇拜,即:它們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逐漸形成的,而這些條件是與社會組織和信仰相適應的;除非條件本身發生了變化,否則這些船貨崇拜將不會改變。
運動的研究
關於船貨崇拜運動的研究,有彼得.沃斯利(Peter Worsley)的《號角即將吹響:美拉尼西亞的船貨崇拜研究》(1957年),布里芝(K. O. L. Burridge)的《曼布》(1960年),彼得.勞倫斯(Peter Lawrence)的《船貨之路》(1965年),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舊世界的新生活》(1975年)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