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西麓斷裂

按斷塊構造學說的劃分方案川,研究區位於華北斷塊區呂梁一太行斷塊五台山塊隆南部的次級構造單元一古交掀斜地塊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舟山西麓斷裂
  • 地點:華北斷塊區
  • 性質:科學
  • 類別:地理
作為五台山塊隆主要含煤區域的古交掀斜地塊是山西乃至我國重要的煤產地。地塊
內的地層展布北老、南新,總體向南南東緩傾。南部草莊頭、石千峰一帶出露三疊系下
統,產狀平緩、傾角一般小於100;中部太原東山、太原西山和交城北部的地層以石炭
我國地震帶我國地震帶
系和二疊係為主,地層產狀較平緩;北部楊光鎮、東凌井一帶(包括汾河河谷兩側)廠
泛出露寒武系、奧陶系。研究區內局部地段發育一些規模不大的斷裂和寬緩的褶皺,其
構造線方向大多呈北東向、北東東向(如古交一王封一帶,清徐訖台頭南地壘等),少數
呈近東西向(如太原東山東西向斷層),或近南北向(如太原西山向斜)。
太原西山向斜位於古交掀斜地塊的中南部,構造形態呈“似火炬狀”或“似倒梨狀”
的東緩西陡的複式向斜盆地。太原西山煤田的構造格架為南北向構造、北東東向平行斷
裂帶及東西向構造。其南北向構造是控制煤田形態主要的構造形式。大型南北向褶皺貫
穿整個煤田的中部(即獅子河一馬蘭向斜)和西部(水峪貫一泉泉寺向斜),構成東緩西
陡的複式向斜煤盆地。南北向斷裂主要展布於煤田西部,為向西仰沖或俯衝的壓性逆沖
斷層和一系列傾向煤田內部的張性正斷層,構成煤田的邊緣斷裂。煤田內東西向構造主
要展布於北部和南部。其北部東西向構造以褶皺和斷裂型式產出,屬盂縣一陽曲東西向褶
斷帶的西延部分。北東東向(北東500 -r750)構造帶位於獅子河一馬蘭向斜東翼,以
斷裂構造為主,每組斷裂以1^-3條斷層和若干條派生斷層組成,且以地壘或地塹的型式
產出,較為典型的有古交斷裂帶和王封地壘等構造。北東東向構造的性質多屬張性或張
扭性正斷層,具有一定的平移性質。北東及北北東向構造主要以斷裂型式出現,展布於
煤田東部及東南邊緣,晉祠斷層走向北東一北北東,傾向南東,斷層切割新生界,斷距
大於2000米,在南端與清交斷層相交。
太原東山礦區位於古交掀斜地塊東南部,礦區內地層總體走向為北北西,傾向南西
西,傾角5。^'150。礦區構造以近東西向斷層為主,多為高角度正斷層。近東西向斷
層將礦區切成8大條塊和若干中、小條塊,褶皺不發育,僅存在於被斷層分隔的條塊內。
新生代晚期,華北地區主要受北北西一南南東的伸展作用為主,並輔以北東東一南
西西向的擠壓。其地球動力學背景歸結於印度板塊、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的相互
作用。華北地區的伸展作用是上述三板塊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北東東一南西西向擠壓引起
的泊松效應[(sl。山西地塹系就是在這一應力場作用下部爾多斯塊體向北運移、太行山塊
體向南運移形成的大型北北東向右旋剪下帶,它是在中生代構造格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是水平作用力與深部莫霍面隆起的脈動聯合作用的結果.
在該期應力場作用下,清交斷層、晉祠斷層等繼續活動,斷層下盤發生掀斜運動,
導致了西山向斜的形成。鄂爾多斯地塊的旋轉,使西山煤田原來近東西向至北東東向的
斷層向北(或南)偏轉,從而與太原東山的構造形態產生了方位差異。北北西一南南東
向的伸展作用,使早期存在的平面共扼剪破裂帶中北西向剪下構造得以發育,形成正斷
層,並切錯了北東向斷層。從而形成了現今的構造格局.
晚古生代以來本區經歷的三期主要構造應力場為:中生代晚期的南東東一北西西擠
壓應力場;新第三紀北北東一南南西水平擠壓應力場和新生代晚期北北西一南南東方向
的伸展為主,並輔以北東東一南西西向擠壓的應力場。
清交斷層、晉祠斷層及西銘斷層下盤的掀斜作用,使西山地區形成了向斜構造形態‘
鄂爾多斯塊體的逆時針旋轉,使太原東、西山構造展布方位產生了明顯的差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