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立秋

《舟中立秋》是清代詩人施閏章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詩的首聯寫時光易逝,頷聯寫詩人看到的秋景,頸聯寫詩人煩惱的原因,尾聯抒發詩人無奈之情。全詩借景抒情,抒發了內心紛亂和陰鬱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舟中立秋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施閏章
  • 作品出處:《清詩別裁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舟中立秋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
陰雲沉岸草,急雨亂灘舟。
時事詩書拙,軍儲嶺海愁。
洊飢今有歲,倚棹望西疇。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年光:時光,歲月。
2、“時事”句:謂由於死讀詩書,因而拙於應付此事。
3、軍儲:軍隊的儲糧。嶺海:指兩廣。因地處五嶺以南,臨近南海而地處偏僻。
4、洊(jiàn)飢:連續多年的饑荒。有歲:好年成。
5、棹(zhào):船槳,借指船。西疇(chóu):指西邊的田野。

白話譯文

人老了,總是害怕聽到別人說秋天到了,時光像水一樣的不捨晝夜的流逝。
烏雲籠罩,岸邊的小草顯得很低沉,大雨催亂了灘水邊上的小船。
因死讀詩書,應付繁忙的政務很拙劣,此時還要為兩廣軍隊的儲糧發愁。
連續多年的饑荒終於在今年有了好收成,依靠著船槳望著西邊的田野。

創作背景

順治八年(1651),詩人補刑部湖廣司主事,秋季奉使廣西,次年冬歸里。此詩當作於順治九年(1652),抒寫“立秋”之日詩人於旅次舟中的所見所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中國古代向有“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繆稱訓》)的傳統。“悲哉!秋之為氣也”(宋玉《楚辭·九辯》),秋季“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燕歌行》),萬物凋零,一派蕭瑟淒涼的景象,很容易引起人的傷感情緒。而此時詩人以垂老之年,又心懷憂愁,於旅次舟中恰逢“立秋”之時,就更要產生類似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艱難苦恨繁霜鬢”(杜甫《登高》)的“悲愁”之意。故首聯自然地發出“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的慨嘆。詩人怕“立秋”的心態是與次句緊密聯繫的:“年光逐水流。”此句同其《江月》“少壯隨波去”一句意思相同,都是感嘆光陰虛度,無所作為,既是即景抒懷,又是暗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之典故,但人若不知此典,並不妨礙對詩意的理解。這就是“用典如水中著鹽,但知鹽味,不見鹽質”(袁枚《隨園詩話》卷七),“無填砌痕”(同上卷六)之妙。
頷聯乃承首聯“秋”意描繪所見景物,使“秋”意具象化:“陰雲沉岸草,急雨亂灘舟。”這是一幅陰晦淒冷的秋意圖。前句寫遠處:陰雲低垂,籠罩著江岸衰草。後句寫近處:秋雨急落,打亂了江灘泊舟。江岸與江灘連成一片,構成“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荒涼蕭殺的境界。王士稹評施閏章五言近體詩句不愧《古詩十九首》之“驚心動魄,一字千金”(見《池北偶談》),此聯庶幾近之。這境界正是詩人於《江月》中所說“關河行路難”的生動寫照。“陰雲”、“急雨”為詩人帶來的不只是旅途上的艱難,更給詩人增添了心境上的悽苦、紊亂。詩人的主觀心境與自然之境在愁苦、紊亂的情調上已融成一片;或者說,客觀之境被塗抹上主觀的悽苦色調。
客觀自然之境固然使詩人愁苦,但根柢在於清初的社會現實令詩人憂慮。頸聯乃直接抒發此意:“時事詩書拙,軍儲嶺海愁。”前句一面在為自己所讀“詩書”拙於應付“時事”而遺憾,一面則是反襯清初社會“時事”之黑暗非個人力量所能改變。後句寫“嶺海”即兩廣之地因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還未平定而進行軍事儲備,令人發愁。這又反映了清初社會動亂之現實。這更是詩人之所以憂慮也。
詩人由於憂慮深重、心情壓抑已極,乃尋求自我排遣,自我慰藉,以求從此時的心境中解脫出來,於是有了尾聯所寫的情景,尾聯首句所寫與其說是事實,不如說是詩人真誠、美好的願望,即希望在經歷多年災荒之後,今年能化凶為吉,有個豐收的年成。正因為有這樣的願望,詩人才有“倚棹望西疇”之舉動。詩人倚靠著船艙,望著西岸的田野,充滿了期待、渴望,他分明把百姓溫飽、國家富足之實現寄託於“西疇”之中了。尾聯出現的詩人形象無疑是令人感動的。
詩雖然僅僅寫作者自己在立秋時的感懷,然透過他的所見所聞,真實地反映了清初的種種社會問題,表現了詩人感念時事、關心民瘼的精神,因而,此詩超越了一般的感時抒懷之作。

名家評價

蘇州大學博導王英志《元明清名詩鑑賞》:“這首五律基本上採用一聯抒情、一聯寫景的虛實交錯結構,如首聯、頸聯基本抒懷,頷聯、尾聯基本寫景。但抒情聯亦有景致,如首聯‘年光逐水流’就是即景抒情,情不離景;寫景聯亦有抒情,如尾聯‘濤飢今有歲’乃是情景難分。但歸根結蒂,全詩是抒發詩人對垂老的身世與連年動亂、饑荒的現實的感痛之情,從中亦可透視到清初社會凋蔽、民不聊生之一般。”

作者簡介

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號愚山,又號蠖齋。宣城(今屬安徽省)人。清世祖順治六年(1649)進士。授刑部主事擢山東學政。清聖祖康熙十八年(1679),應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侍郎,預修《明史》,轉侍讀。工詩,與山東萊陽的宋琬齊名號“南施北宋”。詩風淡素高雅,影響頗大,時稱“宣城體。”著有《學餘堂文集》《學餘堂詩集》《蠖齋詩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