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銀壺

舞馬銀壺

舞馬銀壺1970年自西安市南郊何家莊的唐代金銀器窖藏坑出土,高18.5厘米,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鏈連結著壺蓋與提梁。該壺構思巧妙,工藝精細,匠心獨運,古今未見類同者,堪稱國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馬銀壺
  • 外文名:Silver hu with design of jumping horse
  • 規格:高18.5厘米 Height 18.5cm
  • 出處:唇邊的微笑:酒具
基本信息,簡介,蔚為壯觀的舞馬宴樂,詩文中的唐代舞馬,九成宮的興衰,詩人眼中的九成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舞馬銀壺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質地類型: 其他金屬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欄目關鍵字: 隋唐酒器
收藏地: 陝西省博物館
主題詞或關鍵字: 壺 銀器
輔助分類項: 酒具

簡介

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是壺的重量。壺腹兩側用模具衝壓舞馬圖,馬肥臀體健,長鬃披垂,頸系花結,綬帶飄逸。只見它口銜酒杯,前腿斜撐,後腿蹲曲,馬尾上擺,好像正合著音樂節拍,以優美的舞蹈為飲酒者伴飲助興。馬身和提梁、壺蓋及“同心結”紋帶均鎏金,使得銀壺富麗堂皇,明快悅目。

蔚為壯觀的舞馬宴樂

據文獻記載,每年八月五日唐玄宗李隆基生日時,必於興慶宮勤政殿樓下舉行舞馬宴會慶典。屆時,文武大臣雲集,四百匹訓練有素的“天馬”排列成行,身披繡錦,絡飾金銀珠玉,連鬃毛也修飾得十分漂亮。當一群身穿淡黃衣衫、扎雕花玉帶、姿貌美秀的少年樂手奏起“傾杯樂”時,群馬聞聲起舞,奮首鼓尾,縱橫應節,雖四百匹馬一千六百隻馬蹄在運動,卻整齊劃一,應節合拍,一絲不亂,蔚為壯觀。

詩文中的唐代舞馬

宰相張說在《舞馬樂府》中寫道:“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髬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杜甫在《千秋節有感》詩中也記述說:"舞階銜壽酒,走索背秋毫。"也是對千秋節舞馬活動的生動描述。看來,千秋節舞馬慶典之高潮的標誌,便是舞馬口銜酒杯,按照音樂節拍而舞蹈,以表示為皇帝祝壽之場面。這些文獻記載對這件舞馬銀壺作了最適當的解釋。

九成宮的興衰

在唐代,王室貴族不僅喜歡用金銀酒器豪放地飲酒,而且還喜歡找陰涼處建造消夏避暑之所,著名的唐九成宮就是為避暑而建造的離宮。九成宮遺址,始建於隋代開皇十三年,時稱仁壽宮。唐朝初年,唐太宗在隋朝仁壽宮基礎上加以修繕。建成九成宮。後成為數代唐朝皇帝的避暑之所,許多唐朝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此宮。 高宗以後,武則天久居東都洛陽,繼玄宗在驪山擴建了溫泉宮以後,輝煌壯麗的九成宮逐漸荒蕪,並於開成元年(836年)毀於洪水。經考古調查,九成宮外的宮牆,東西約1010米,南北約300米,地勢西高東低,秀麗的天台山被圍在宮城之內。原宮城主殿的殘存夯土基址仍高出現代地面7米左右,通過今已發掘的第三十七號宮殿殘基,我們能夠感知九成宮當年的宏偉和壯麗。

詩人眼中的九成宮

九成宮的天然風光與人工建築渾然一體的巧妙設計,在唐代即吸引了不少著名的文人為之舞文弄墨,留下許多千古名作。如由當時的宰相魏徵作文、歐陽詢所書的《九成宮醴泉銘》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這塊價值連城的石碑,歷經千年滄桑,至今還完好地保存在天台山的西北山腳下。此外,當時的許多著名詩人,如王勃、上官儀、王維杜甫李商隱、吳融等皆到過九成宮,並留下詩文佳句,成為今天研究九成宮的重要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