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樂屏風圖》是唐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已殘。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舞樂屏風圖》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張禮臣墓。舞伎挽高髻,額描雉形花鈿,紅裙曳地,足穿重台履。線條流暢,描繪精細。這是目前我國最早有確切年代、在絹上描繪婦女生活場景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樂屏風圖
- 創作年代:唐代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46厘米,橫22厘米
- 現收藏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
畫作內容
吐魯番阿斯塔那230號墓出土,墓主人為高昌左衛大將軍張雄之孫張禮臣、葬於長安二年(702)。故此作品繪製時代應略早於此:該墓出土舞樂屏風共六扇,屏風上畫二舞伎、四樂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這是較為完整的一扇。畫中舞伎濃厚的烏髮,頭頂挽於高髻,額描花鈿,細眉鳳目,高鼻小嘴,面目清秀+上身穿著黃藍地卷草紋白短襖,錦袖紅裳,下身紅裙曳地。足著高頭青絢履,左手拈著披帛,右手雖殘,但仍可隱約看出上舉之勢,似作揮帛而舞的姿態:在畫幅的右上角還畫有一隻展翅高飛的鳳鳥,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於牛氣:人物造型準確,臉面秀美,身材修長苗條,整個人物顯得飄逸俊美,婀娜多姿。右邊樂伎持箜篌,身穿寶相花閉錦袖襖,足著皮靴,形象十分優美。整個畫的線條簡潔流暢,筆法細膩,運筆注意起落轉折和輕重起伏,以柔和或勁健的線條分別表現眉目和肌膚造型上的變化.足以體現了當時繪畫方法的一些特點,為初唐時期的繪畫精品。從中可窺見,作者精心刻畫的創造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
創作背景
我國古代繪畫史上,以人物畫成熟最早。魏晉南北朝時,人物畫家名手輩山-到初唐寸人物畫有了很大發展,以閻立本為代表的人物肖像畫繼承了北朝楊子華與南朝張僧繇的傳統,在人物造型和氣質風度上前進了一大步。盛唐是中國畫史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以吳道子、張萱為代表的人物仕女畫和中晚唐的人物和仕女畫,在心理刻畫和細節描寫上超乎前人。如周防的仕女畫在張萱基礎上更具風姿,形象豐艷膿麗。a其人物畫,繼初唐描寫重大政治事件之後,進而擴展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唐代表現貴族生活的人物中,仕女畫的創作占有重要地位。此《舞樂屏風圖》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的諸多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