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二真,雙人舞,流傳於廣東省湛江市的吳川市大岸村等地。每逢農曆正月初八至十五元宵期間,當地都要舉行“舞二真”儺祭活動,以示除邪護正,引福歸堂的良好祝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二真
- 節日起源:祭祀
起源,歷史,特色,代表藝人,
起源
相傳,北宋時期河南洛陽人康保裔,自幼喪父,家道貧寒,自小忠勇孝義,胸懷救民於水火,以身報國之抱負。後別母投師學法 。某日康遊春訪才,巧遇力大非凡的車,麥二人搬石欄路,使來往行人無法通行。此時,康使出“銅錘千斤法”,令車、麥二人扛銅錘,二人使盡招數無法扛動,惱羞成怒,揮刀、鉞 直取康。康用定身法將二人定住,並使出“遁石法”將大石移開,游山而去。直到康游山歸來,才施法使二人復原。車、麥醒,不見大石,只見康與大銅錘。二人上前搬銅錘,用盡力氣也搬不動,由於用力過猛,臉漲得一紅一白也沒法搬動銅錘,這才明白康王是他兩要尋找的德高武強的主帥。於是,二人跪地求饒,願意為康執鞭隨安,通效救國之勞。此後三人攜手結義,在中原大地行使除邪護正,救民於水火之道。宋時契丹入侵,真宗皇帝得知康保裔之法力,便招封為三軍之師。車、麥二人為其部下大將,揮戈抗擊入侵之敵,他們百戰百勝,屢立奇功,後不幸與戰鬥中壯烈犧牲,為國捐軀。他們殉身為國的精神,不僅在人們心中銘記,而且感動上天,玉皇大帝即封康保裔為“主帥道果無漏真君烈天福德真衣康皇仁恩大帝”、車真君為“地祗承天車元帥”、麥真君為“地祗副司麥元帥”。從此,車、麥二帥執刀鉞跟隨康皇,時常降臨人間,救民於水火。
歷史
舞二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舞二真第二十代傳人黃太宇、黃安寧說:“族譜記載舞是明洪武八年(1375)時一世祖黃仲義(生於元至正十八年)從吳陽嶺頭街移植而傳大岸。後相繼傳給三世祖黃碧(生於明洪武二十六年)、五世祖黃士廉(生於明宣德十年)、黃恩棟(生於明化十三年)、黃贊業(生於明崇禎十六年)、黃文彬(生於康熙五十一年)、黃巨川(生於乾隆十年)、黃菊開(生於嘉慶十一年)、黃朝香(生於道光七年)、黃煥然(生於道光二十八年)、黃培天(生於光緒九年)、黃德富(生於同治十三年)黃其壽(生於光緒二十九年)、黃其榮(生於民國二年),一直到現在的二十代傳人黃泰宇、黃安宇。”
特色
該舞在漫長的傳承中一直嚴格遵守著“傳子不傳男,傳內不傳外”的家規世代相傳。舞蹈按祖傳的七十二句口訣和動作套路,由車、麥兩真君表演。車真君頭戴紅色黑須面具,身穿紅色繡圖元帥服,手執道。麥真君頭戴黑色黑須面具,身穿著黑色修圖元帥服,手執鉞。表演時舞者二人動作和道具執法完全相同。面對面所做相對稱動作。舞蹈動作有基本步“提右腿左移步”和“左右轉身步”。基本動作有“轉身亮鉞”和“轉身端鉞。做動作之前,要做一次“轉身亮鉞””。動作過程中要邊念口訣邊舞蹈。每口訣均為七字,並附有一個不同動作來表示。每做完一個口訣後,均接做“轉身端鉞”、“轉身亮鉞”依次進行,一貫到底。其表面程式套路和特點大略如下:先在真君廟內設醮堂,壇前置一八仙桌。由道士進行祭祀,敬請康皇和二真君到壇,以示神靈降凡接受鄉民的朝拜,然後車真君從左,麥真君從優登上桌,面向祭壇。在樂隊演奏的《洛神調》聲中,邊默念口訣邊按七十二個口訣動作順序起舞,舞畢下桌,然後鄉民抬著康皇神像,車、麥二真君伴隨左右,圍繞真君廟走三圈,再繼續出遊到各村“蠱位”後按上述方法依次舞一遍。出遊後,回到真君廟,在廟前再舞一遍,整個活動即告結束。
該舞風格古樸莊重,舞姿勇猛剛勁,轉身一致樁步穩,表現出正直剛毅、除惡務盡的英雄氣概。該舞音樂伴奏,由打擊樂嗩吶,圓鼓、陶鼓(用陶泥燒制的一頭大一頭小,羊皮蒙鼓面,中間呈蜂腰狀內空。大頭為鼓面,右掌擊之聲“哄”低沉,右手執竹片擊小頭聲音“扁”音高,是古老的樂鼓)一貫到底。該舞的面具和服裝、刀、鉞等,均系先祖從明代洪武八年(1375)流傳至今。
代表藝人
代表藝人是黃太宇和黃安宇。
黃太宇(1934--2009),男,廣東省湛江市吳川黃坡鎮大岸管區西村人,是舞二真第二十代傳人,二十歲隨父黃其榮學舞二真,嫻熟地掌握了七十二句口訣和套路動作,表演剛柔相濟、威武豪壯。
黃安宇(1945——),男,廣東省湛江市吳川黃坡鎮大岸管區西村人。九歲隨父黃其壽傳授舞二真,是舞二真二十代傳人,並為舞二真的掌門人,他不僅熟悉七十二句口訣和套路動作。而且表演剛健有力,氣勢軒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