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創作背景,藝術評價,
創作背景
但凡受過稍微正規點的聲樂訓練者,不能不被舒柏特歌曲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獨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
初接觸並深受吸引,從而開始關注他,緣於《鱒魚》。《鱒魚》是他寫下的眾多敘事歌曲中較為著名的一首,創作於1817年。全曲採用民歌式的多段歌詞演唱同一旋律的方式(其中某些段落又極富變化)。講述的是一條本在明亮的小河裡歡暢地游著的鱒魚,因被狡猾的漁夫弄渾了河水,而迷失了方向、受騙上當的故事。曲中的“我”先是平靜地看著它歡暢地游來游去,接著暗中期待漁夫“別想用釣鉤把小魚釣上”,到最後“滿懷激動的心情”,看鱒魚受欺騙等等都通過舒柏特的音樂很完美地詮釋了出來。
舒柏特是繼威柏後又一個浪漫派的作曲家,在貝多芬中期作品萌芽浪漫主義作品思想及至晚期哲理性跳躍踏進浪漫主義這一方土地後。弗朗茨*舒柏特(franz schubert)於1797年月31日出生於維也納近郊,處於一個雖貧寒卻不忘苦中作樂的家庭——時不時地在父親的組織下舉辦小型音樂會(這點較之貝多芬是幸福得多了)。
舒柏特17歲便為歌德的《紡車旁的瑪格麗特》譜曲,次年同是歌德所作的《魔王》等等,再通過“舒柏特派”為他定期舉行的小型音樂會的途徑流傳開來。以近乎於民風化、可親的旋律深得眾心。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在器樂方面的成功,已是讓人望塵莫及;格魯克、莫扎特、威柏等人也使歌劇向前邁了一大步。憑著只有三十一個年頭的舒柏特,是很難在這些方面超越前人的——雖然在鋼琴或樂隊等器樂作品融合了聲樂歌唱性的特點而使其閃爍出光芒。他的《孿生兄弟》、《羅莎蒙德》等涉及歌劇領域的作品,也並未取得良好的反應;九部交響曲也僅後兩部被人們津津樂道——《b小調第八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偉大”》。
可他在藝術歌曲上的高深造詣,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極為短暫的三十一年時間裡,他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藝術歌曲達634首(其中歌德的詩占一百多首)。它們大多數廣泛流傳,有些甚至象民歌般普及。《魔王》、《鱒魚》、《小夜曲》、《搖籃曲》等等皆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鱒魚》中短短六小節的前奏就已布置出了一片晴朗、歡快的背景氣氛;其始段落的旋律流動自然,成功地刻畫出了鱒魚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畫面;《魔王》中用三連音形象地描繪了緊促的馬蹄聲……。這一鋼琴伴奏烘托背景的音樂手法,改變了以往伴奏只為裝飾歌唱效果而居於可有可無的概念。
藝術評價
他說:“只要給我紙,我每天可以作出曲子來。”
他在藝術歌曲上的天才完美地令人不忍對他置疑!
他如此熱愛著音樂,不屑考慮現實生活將要面臨的磨難。為了能有自由創作的空間,不顧父親的反對,放棄了雖微薄但尚可保障生活的教師薪酬。
因貧困,他一生未建立過家庭,未曾有過自己個人的鋼琴。他拿《搖籃曲》換土豆充飢;《冬日旅行》中的六首歌,也只換回了六塊錢……
對於一個如此貧困卻安於貧困的人而言,他的心地是純潔的,人更是可親的。知道了這點,對他能在困境中結交眾多的摯友又怎會感到奇怪呢??
“文人、畫家、公務員、歌唱家等,幾乎當時維也納的年輕藝術家和知識分子都是他的好朋友。”(《音樂史話》)
在一張描繪舒柏特音樂晚會的油畫上,喜愛音樂的青年(不論男女)均神情專注地傾聽著演奏演唱的場景,總讓我感到那才是一場真正的音樂會。正音樂為舒柏特的貧窮,才可以遠離上層社會中也高談高雅音樂的附庸風雅之士。
“英雄惜英雄”!
貝多芬是舒柏特極為尊敬的作曲家,同樣深受貧困的折磨、疾病的摧殘、愛情的挫敗等等不幸,又都擁有不朽的天才般的才能。
令人驚訝的是,他與貝多芬共同生活在為,卻只在其去世前的第八天會晤過一次。未見面前,病榻上的貝多芬先是感嘆舒柏特作品數量之多,再是深深地被其藝術歌曲中所蘊涵的精妙的藝術性震撼。他說:的確,舒柏特賦有一種神聖的光芒。”這無疑是他對舒柏特音樂才能的讚賞與肯定。
在兩萬多人為貝多芬這音樂巨人舉行的葬禮上,舒柏特是其中高舉火炬者之一。感性的舒柏特在事後不久的聚會上,曾悲痛欲絕地為逝者乾杯,為第一個將要繼他而去的音樂家乾杯。也許當時的他已強烈地預感到自己的生命之源即將枯竭!在貝多芬逝去的第二年里,年僅31歲的他追隨著他所尊敬的貝多芬去了,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當代的音樂勢必因此晦暗、空洞了不少!!
中國的“三十而立”,是預示著告別徘徊、進入穩定的人生階段!而舒柏特在這個階段,卻已邁著絲毫不紊亂的步伐登上了他藝術人生中的高峰!!
舒曼曾說:“如果天假以年,他也許會把的國文學逐漸配上音樂吧。”
的確有這可能!
這位到死都未曾聽過自己所作之交響曲演奏效果的人啊,只要假以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