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巴特,C.F.D.,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 (1739~1791)德國詩人、音樂家、風琴家、作曲家和記者。他因為寫作而不斷受到懲罰,並在惡劣的監禁條件下度過了十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舒巴特
- 外文名:C.F.D.,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739
- 逝世日期:1791
- 職業:德國詩人 音樂家
- 代表作品:《王公墓室》、《行乞的士兵》、《海岬之歌》等
作品風格,後世影響,
作品風格
舒巴特的政論文發表在《德意志紀事報》 (1774~1778) 和出獄後辦的《祖國紀事報》上。論文涉及當時重大的現實政治問題。他揭露宮廷強制徵兵,販賣德國青年給外國當炮灰,譴責黑奴買賣,讚揚北美獨立戰爭,歡呼法國大革命,支持波蘭獨立運動和俄國農民起義。他提倡民族自尊,諷刺貴族和市民中盲目模仿法國的“法國熱”。他的政論文筆鋒犀利,形式多樣。
舒巴特的詩作有 800多篇,具有鮮明的政治內容和濃厚的民間風格。他在獄中寫的《王公墓室》(1780)、《行乞的士兵》(1783)、《海岬之歌》(1787)等詩篇對封建暴政進行了強烈的指責。《神話》(1774)一詩觸犯了教會,被斥為瀆神之作,在奧格斯堡當眾焚毀。舒巴特早在赫爾德和歌德提倡民歌之前就用民歌體寫詩。1753至1756年間寫的《成衣匠之歌》具有民間幽默感,後被阿爾尼姆和布倫坦諾收入民歌集《男童的神奇號角》(1806~1808)中。他的《施瓦本農夫之歌》因其濃厚的民歌氣息而膾炙人口。《鱒魚》(1782)寫得象一首地道的民歌,因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重新配曲而舉世聞名。詩人在獄中寫的一些動人的政治抒情詩如《囚徒》(1782)、《菩提樹》(1783)等,抒發了他被囚禁後的悲憤心情。
舒巴特攻擊貴族,但推崇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歡迎法國革命,但反對在德國實行這種革命。他在代表作《王公墓室》中表露出對“好王公”的幻想。他的政治目標是開明專制。
後世影響
舒巴特大膽批評宮廷和教會,他在受迫害的一生中表現出堅強的精神,這都鼓舞了年輕一代,尤其是對席勒年輕時期的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席勒的《強盜》就取材於舒巴特的短篇小說《關於人心的故事》(1766),《2陰謀與愛情》取材於《海岬之歌》。席勒這兩部劇作直接批判了當時的封建暴政,標誌著狂飆突進文學有了質的飛躍。舒巴特為這飛躍開闢了道路。
舒巴特是當時全德知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和歌曲作者,常為自己的詩歌譜曲。他寫的《論音樂美學的思想》(於作者辭世後1806出版,雖然只不過是一部音樂通論式的著作,音樂美學這個概念被沿用下來,Aesthetics of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