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室內樂:音樂導讀

在《舒伯特室內樂:音樂導讀(30)》中,J·A·Westrup爵士綜合評述了舒伯特創作的全部室內樂作品,透徹地闡述了舒伯特如何將他想像的動力轉化為音樂。“BBC音樂導讀”從書由著名的英國BBC廣播公司精心主編,特邀音樂界的權威人士撰著,涵蓋自十六世紀以來的名個音樂時期的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及其重要作品。從書權威、全面,被西方重要媒體推崇為古典音樂鑑賞的經典之作。

基本介紹

  • 書名:舒伯特室內樂:音樂導讀
  • 譯者:黃家寧
  • 出版日期:199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116680
  • 品牌:花山文藝出版社
  • 作者:韋斯拉普(J·A·Westrup)
  •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 頁數:104頁
  • 開本:32開
  • 定價:7.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是"BBC音樂導讀"叢書第30篇《舒伯特:室內樂》。本書中,J·A·Westrup爵士綜合評述了舒伯特創作的全部室內樂作品,透徹地闡述了舒伯特如何將他想像的動力轉化為音樂。本書作者J·A·Westrup爵士是英國音樂學者、教師、指揮家及作曲家。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韋斯拉普(J·A·Westrup) 譯者:黃家寧 等

J·A·Westrup,爵士是英國音樂學者、教師、指揮及作曲家。

媒體推薦

導言
邁爾霍夫(Mgylhofer)提到舒伯特時說:“他的性格中兼有溫柔與粗魯、放浪與坦誠、善於交際和鬱鬱寡歡。”這一率直的評價值得參考,因為它出自舒伯特的—位朋友,一位深知何為鬱鬱寡歡的朋友。曾有人給舒伯特描繪了一幅具有傳奇色彩的畫像,說他是純真的自然之子,像寓言中的蚱蜢一樣整日歌唱,無憂無慮。邁爾霍夫的看法與之相去甚遠,這並不足為奇。舒伯特像每一個天才的音樂家一樣有著天賦的直覺,但他也是個極勤奮的人,為寫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為提高聲望,他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而且,像我們一樣,舒伯特時而歡愉,時而憂鬱。從世俗的角度上講,舒伯特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成功,這主要是因為他從未得到過任何官職。而且,與貝多芬不同,他從未得到任何貴族的資助。他的朋友多是與他志趣相投的人:畫家、詩人或是音樂家。除非舒伯特讓人覺得難以相處,否則這些朋友都忠實地支持和幫助他。
舒伯特的生活並沒有安排好,他靠授音樂課和出版小部分作品偶爾賺到的錢,和信任他的人們的慷慨饋贈為生。創作的;中動主宰著他的生活,疾病或其他磨難都無法削弱他音樂創作的想像力。可以這樣說,舒伯特英年早逝,部分原因是他早年工作過於繁重。他一生創作的近幹部作品中,有六百多部是在他二十一歲以前完成的。研究他的室內樂作品得出同樣的結論:只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完成的。
看看邁爾霍夫的評價,我們發現很難說舒伯特的音樂粗魯,但是溫柔、放浪、坦誠、善於交際和憂鬱卻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長久以來,人們總是強調,在“維也納樂派”的作曲家中,惟有舒伯特是在這座城市出生的。但事實上舒伯特的祖籍卻在北方:他的父親來自摩拉維亞,母親來自西里西亞,他作品中表現出的冷峻與傳統的維也納式的輕鬆歡快也是格格不入的。他可以屈從於這種歡快的情緒,像勃拉姆斯後來做到的那樣,但是這種歡快卻從未成為他作品中的主導力量。舒伯特作品中的歡快,更多的是他個性的表現,那就是享受生活中燦爛的陽光,這種幸福的感覺隨時會轉化為淚水,往往也會使聽眾落淚。對舒伯特來說,音樂沒有嚴肅和放蕩之分,不可能一種是嚴肅冷峻的,另一種是輕鬆歡快的。在交響曲、奏鳴曲和室內樂作品中,舒伯特會奏出無望的甚至是悲劇性的嚴肅旋律,繼而在下一樂章,也許就在同一樂章中,又演繹出一個歡快的或是感傷的曲調來。

圖書目錄

導言
A大調鋼琴與弦樂五重奏
F大調管樂與弦樂八重奏
C大調弦樂五重奏
弦樂四重奏
弦樂三重奏
鋼琴三重奏
鋼琴與另一件樂器演奏的作品
結語
舒伯特室內樂索引

文摘

書摘
舒伯特的一生都和別人一起奏樂,包括了家人、唱詩班的夥伴、朋友以及職業音樂家。因此,以兩部最能體現他社交能力的作品入手探討他的室內樂,似乎更加合適。一部是《A大調鋼琴與弦樂五重奏》D.667(1819年),另一部是《F大調管樂與弦樂八重奏》D.803(1824年)。這兩部作品都是他隨心所欲之作,一開始並沒打算公開演出,是音樂愛好者為演奏新曲目請他寫的。《五重奏>是為一位很有錢的業餘大提琴手西爾維斯特·保姆加特納(Sylvester Paumgartner)寫的。保姆加特納住在施泰爾,經常在家裡組織音樂聚會。請舒伯特創作八重奏的費迪南德·馮·特魯伊爾(Ferdinand von Troyer)伯爵算得上一位出色的單簧管演奏者。這部作品最早就是在伯爵的維也納寓所里演奏的。這兩部作品絕少相同之處,但它們都明顯地傳達了舒伯特娛樂聽眾的願望,二者各有一段對舒伯特歌曲曲調的變奏,而且都使用了低音提琴。
在《五重奏》里,低音提琴與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等弦樂器在一起,並不十分搭調。大段的樂曲要在低音提琴的低音區奏出,聲音過於低沉,特別是由於大提琴一般都有獨立的聲部。在第一樂章發展部,一開始就可以找到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一樂段也表明,要把鋼琴與弦樂合在一起是何等困難,鋼琴為弦樂伴奏還沒什麼問題。一旦弦樂的一個旋律,特別是一個持續的旋律轉由鋼琴演奏,音色上的不搭調足以破壞整個旋律的美感。在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鋼琴似乎想達到和小提琴一樣的效果,而它音色清脆短促,奏起來頗似東施效顰。聽眾只得姑且認可,這並非做不到,但顯然要比欣賞鋼琴獨奏時困難得多。舒伯特(五重奏)第一樂章中第147—170小節就是這樣的一個樂段。鋼琴模仿小提琴,奏出一個持續的旋律,以期達到長笛和雙簧管的效果,而後,這個旋律又在低音提琴上進一步發展.

終樂章一開始奏出的肅穆的曲調,是我們在聽過前幾個樂章後始料不及的。舒伯特寫作《八重奏》和《a小調弦樂四重奏》D.804及《d小調弦樂四重奏》D.810時情緒低落,部分原因是他當時健康狀況欠佳,部分原因是他寫的兩部歌劇都未能上演。兩首弦樂曲都反映出他的這種精神狀態,人們也很自然地把《八重奏》終樂章開始時的憂鬱的曲調歸於同一原因。但是一個人的音樂和他的生活之間的關係絕不會這么簡單。有天賦的藝術家能夠從身體不適或精神壓抑中擺脫出來。眾所周知,薩利文(SuUivsn)最歡快的音樂作品是在他忍受劇痛時創作出來的。舒伯特《八重奏》中占主導的情緒是歡快的、明朗的,如果認為在終樂章的開始,作者再度
宣洩自己的不快,這很可能不夠正確。這段音樂沒有痛苦不堪,甚至並不悲傷,有的只是憂鬱。正如海頓的某些引子,是要通過對比,使以後的音樂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因此,樂章中憂鬱旋律的一再出現可以說並不是要使人想起悲哀,而是富有戲劇性的有力的一筆。
舒伯特似乎比其他作曲家更看到音樂永動(perpe—tualmotion)的秘密,至少,他懂得如何暗示,音樂是可以永不停止的。《C大調交響曲》D.944的終樂章和《c小調鋼琴奏鳴曲》D.958的終樂章便是兩個熟悉的例子。《八重奏》的終樂章主題雖然簡單,卻孕育著可以無限展開的種子。而且樂曲中跳動的節奏貫穿始終,偶爾稍作停頓,也僅僅是為了讓音樂喘一口氣。正當我們似手接近音樂節目解說員稱之為“輝煌的尾聲”時,引子又出現了,充滿活力,足以再引出一個尾聲。

在經過一次變奏的重複後,主調出現了。舒伯特總是將大調和小調看成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誰也無法預見他什麼時候把硬幣翻到另一面,或者再翻回來,而他卻常常這樣做,如《冬之旅》 (Die Winterreise) D.911(1827年)中《路標》(Der Wegweiser)的大小調轉換,在這首歌中,大調實際上比小調更令人感動。不一會兒,譜例25中標明。的音型短暫而激烈地層開,破壞了原有的平靜。根本不存在向第二個主要主題的過渡,音樂的停止恰如在一首歌曲中一樣,接下來是另一個C大調歌曲式的旋律,此旋律隨之也展開了。一個呈示部內音樂素材的展開是舒伯特晚期作品的特點,就像C大調最後收束前降A大調簡短的經過句一樣,會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展開段落相對來說短小,恰如其分地完全用來表現開頭的主題,特別是表現譜例25中標明6的音型。這是一種極富有想像力的處理手法,因為此音型不具有任何獨立的旋律性,它是從一個完整的旋律中挖掘出來的,並被賦予新的生命,有了模仿和對位式伴奏。但是正是音型。十分巧妙地將我們引入再現部。A大調的第二個主題在此處出現,但結尾粗暴地撇開大調,於是我們聽到了a小調的尾聲,沉浸在開頭的主題中。在激烈的收束中,人們最後一次聽到了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的音型a。

毌需贅言,他具有寫旋律的非凡天才,他創作的歌曲是最好的證明。意味深長的是,他的器樂作品中所有旋律都可以歌唱,即便這些旋律可能超出人聲的音域。但是,他創作的歌曲及其器樂作品之間的關係,有時不像人們想像的那么簡單。除了有時他用一首歌作變奏曲的主題外,他譜寫的樂器旋律通常不是由小提琴或大提琴演奏的歌曲曲調。它們有生命力,有自己的特點,這種生命力和特點似乎產生於所選擇的樂器的性質。可能除了吉他形大提琴外,舒伯特為弦樂寫了極好的曲子,這是因為他從兒時起就演奏弦樂,本能地賦予弦樂曲可以名副其實稱之為“歌唱”的旋律。在三重奏和鋼琴四重奏中,他將這些旋律大量轉用到鋼琴上,人們認為效果並不太好,原因是處於創作興奮狀態的他沒有意識到,一件鍵盤樂器是無法憑藉持續的音色吸引聽眾的。總的說來,他為鋼琴譜寫的曲子,除了用鋼琴作伴奏的曲子外,往往是莫名其妙地沒有特色。在歌曲和小提琴奏鳴曲中,鋼琴是獨唱演員有力的伴奏。但是在鋼琴奏鳴曲中,大量音樂在織體上,不是屬於管弦樂就是中性的,即是為一件樂器寫的,但不是專門為鋼琴寫的。在三重奏和《鋼琴四重奏》中,為鋼琴譜曲,仿佛鋼琴是二重奏中的領奏部分,這樣做暫時可能有效;但是作為常規手段,它並不是將弦樂和鍵盤樂器結合起來的最好的方式。
舒伯特的器樂作品中還有一類與旋律毫無關係的主題創意。這類創意包括人們可能稱之為中性表述的,它本身不是最重要的,但發展到後來是極其重要的。《d小調》和《G大調四重奏》都是以這種方式開始的,與《a小調》形成鮮明對照。《a小調》從一開始就採用一個流暢的旋律。《降E大調三重奏》也有一個中性然而肯定的開頭。但在這首樂曲里,在樂章的進程中卻沒有進一步發揮它。鋼琴奏鳴曲中的例子不勝枚舉。中性開頭有時幾乎使我們感到我們是在別人交談時插了進去,到底人們在談什麼,後來才變得明顯了。雖說在被聽眾接受的意義上講,這樣開頭的旋律可能不美妙,但是總有十分明顯的節奏上的特點。各種各樣的節奏是舒伯特
掌握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之一。有時節奏變得因循守舊,就像我們已經講過的進行曲的揚抑抑格(dactyls),或者有點呈螺旋狀(curling)的上拍音型,上升或下降,舒伯特喜歡用這種音型作為詼諧曲的開頭。但是這樣固守風格並不比我們所諳熟的別人的類似手法更令人感到厭倦,那僅僅是一種永不疲倦的節奏的力量,這種力量使一個慢樂章聽起來也似乎必然要朝預定的結局發展。正是節奏使重複和偏離主題變得可以容忍了,至少是不固守己見的人可以接受的。也正是節奏使人們熟知和讚賞的舒伯特式的旋律平添了一半的魅力。
……

插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