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菌

舌菌,中醫病名。舌菌是以舌體贅生腫塊如菌,堅硬潰爛為主要表現的腫瘤性疾病,即舌岩。本病在口腔炎症中較為常見,其惡性程度高,晚期常累及頸、頜部,預後不佳。相當於西醫的舌癌。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舌菌
  • 相關西醫疾病: 舌癌
  • 其他名稱: 舌岩
  • 疾病分類: 外科
  • 多發群體: 4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臨床診斷,診斷要點,鑑別診斷,辯證論治,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舌菌是以舌體贅生腫塊如菌,堅硬潰爛為主要表現的腫瘤性疾病,即舌岩。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的舌癌。

病因

本病多因心脾鬱火或外感熱毒,痰火瘀毒結滯所致。口腔黏膜白斑、衛生不良、經久不愈的潰瘍、假牙等長期慢性刺激,都可能誘發本病。

病機

舌為心之苗,七情內傷,氣鬱化火,火性炎上,循經上行於舌;或思慮傷脾,脾氣久郁,化火生痰;或外感熱毒,或嗜煙日久,火毒熏灼,均可導致舌部經絡阻塞,氣血瘀滯,火毒痰瘀互結為舌菌。

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初起在舌部生一硬結,形如豆粒,逐漸形成腫塊,按之堅硬,或如菌狀,頭大蒂小。繼而在其中心區出現邊緣隆起之小潰瘍,漸向深部和周圍發展,狀若泛蓮,或如雞冠,疼痛難忍,流涎臭穢,觸之易於出血。由於舌活動不便利,可致進食及言語困難。隨著病變範圍增大,有時可導致牙關緊閉。久之可穿腮透舌,延及頸頜,結塊腫大而堅硬疼痛。晚期由於舌不能轉動,飲食難下,體質日漸衰敗而死亡。

鑑別診斷

1、舌瘡 為發於舌的潰瘍,多見於舌尖、舌邊,發病快,病程短,初起即疼痛明顯,潰瘍周圍柔軟,局部不高突。常為多發性,或有反覆發作。
2、結核性潰瘍 多發生在舌背部,潰瘍表淺,軟,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色灰黃污濁,疼痛顯著,觸之更甚。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本病多因心脾鬱火或外感熱毒,痰火瘀毒結滯所致。治療當以補虛瀉實為原則。心脾鬱火證,治宜清心降火、解毒化郁;脾胃火毒證,治宜清泄火毒;陰虛火旺證,治宜滋陰降火;氣血兩虛證,治宜補氣養血。

證治分類

1、心脾鬱火證
證候:舌體腫物堅硬,如菌如豆,或有腐爛,流涎穢臭,疼痛難忍;伴心煩失眠,口渴尿赤;舌尖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心降火,解毒化郁。
方藥:導赤散加減。
常用藥:木通、生地黃、甘草梢、竹葉。
2、脾胃火毒證
證候:舌體胖大,腫塊凸起堅硬,增大較快,糜爛潰瘍,味臭難聞;伴有發熱口渴,便秘尿黃;舌苔黃膩而厚,脈滑數。
治法:清泄火毒。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3、陰虛火旺證
證候:舌紫赤腫痛,潰爛臭穢,轉動不便,妨礙進食;伴身熱口渴、日漸消瘦;苔黃,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
常用藥:知母、黃柏、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4、氣血兩虛證
證候:舌體潰爛,甚則穿透舌體,侵犯腮部;伴飲食難下,身體消瘦,面色無華;唇舌淡紅,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氣養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白朮、人參、黃芪、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薑、大棗。

其他療法

一、外治法:對不宜手術者,初期用玉樞丹外敷;舌體潰爛者,搽青吹口散或錫類散;潰瘍出血不止者,用蒲黃炭、蘆薈、馬勃等研末外敷。
二、手術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手術。

轉歸預後

本病在口腔炎症中較為常見,其惡性程度高,晚期常累及頸、頜部,預後不佳。

預防調護

1、注意口腔衛生,去除齲齒、壞牙,糾正不合適的假牙及牙托。
2、積極治療舌黏膜白斑、慢性潰瘍。
3、避免精神刺激,戒菸。

文獻摘要

《紗科真詮》云:“舌岩,舌根腐爛如岩。”
《尤氏喉科秘書·舌菌》云:“舌菌,屬心經火多,因氣鬱而生。生舌上,或如木耳,或如菌狀,其色紅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