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重慶》是一部純公益紀錄片,也是首部重慶人自己的美食微電影,由7名非職業年輕人自籌資金拍攝,由新浪免費進行推廣,全面介紹重慶美食。這部微電影主要內容由小面、火鍋、家常菜、江湖菜、下飯菜和小吃6大類組成,每大類一集,分六集播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舌尖上的重慶
- 外文名:A bite of Chongqing
- 出品時間:2012年06月24日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製片成本:約10萬元
- 拍攝地點:重慶
- 拍攝日期:2012年
- 類型:紀實微電影
- 片長:每集10分鐘(含片頭、主題曲等)
- 上映時間:2012年06月24日
- 對白語言:國語,重慶話
- 色彩:彩色
- 線上播放平台:愛奇藝、樂視網、騰訊視頻
- 集數:6集
- 拍攝班底:七見(7名業餘拍客)
- 主題曲:重慶的味道
- 拍攝時間:20天
拍攝背景,分集介紹,背景音樂,拍攝花絮,相關評價,後續跟蹤,
拍攝背景
“好吃狗”拍《舌尖上的重慶》:
看了《舌尖上的中國》不服氣,2012年,央視美食大戲《舌尖上的中國》,引爆了無數舌尖上的文化,溯源三千年重慶壯麗文明史,每個重慶人舌尖上的味道,就構成了重慶這座城市的麻辣鮮香,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成長,所以一種舌尖上的味蕾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味道。但令人遺憾的是,對於重慶美食的描述,僅僅只有90秒。於是重慶電視台的7個地道的重慶崽兒不服氣了,利用下班時間,進行創作,拍攝出來極具重慶地方特色的紀實微電影《舌尖上的重慶》。
2012年06月24日6時,南坪一家國際影城,空氣中充滿麻辣鮮香,由一群本土草根電影人拍攝的微電影《舌尖上的重慶》舉行首映式。150多名美食達人特意餓著肚子,在這場美食盛宴中挑戰味覺極限……
這部微電影分為小面、火鍋、家常菜、江湖菜、下飯菜和小吃6大類,每個大類1集,總共6集,每集6分鐘。從2012年06月25日23時起,這部6集微電影將通過新浪重慶美食官方微博“@重慶嘿好吃”進行網路首發,隔天播出。
分集介紹
《第一集》、小面
《第二集》、火鍋
可以見到重慶火鍋博物館保存的唐三彩火鍋,迄今1600多年歷史。
重慶火鍋博物館
《第三集》、家常菜
民間傳奇廚神李躍華首次觸電。他在1974年獲得特級廚師的稱號,1983年去人民大會堂做菜。如今80歲的他隱於市井,為家人做菜。
《第四集》、江湖菜
好吃嘴DJ飛飛哥出鏡,講述與父親的飲食故事,詮釋重慶人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江湖情義。
《第五集》、泡菜
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位泡菜媽媽。拍客母親賈媽媽喚起你的記憶,講述一瓢神秘老鹽水的故事。
《第六集》、小吃
取點磁器口、好吃街、洪崖洞。純屬偷拍,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裡面,請保持微笑。
背景音樂
主題曲 | 詞曲 | 編曲 | 演唱 |
《重慶的味道》 | 許科 | 許科 | 許科 |
拍攝花絮
(一)拍客吃進醫院:
這個攝影團隊名叫七見,7個男人全是80後吃貨。前段時間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國》,讓他們白激動了一把—重慶鏡頭只有90秒,讓他們如鯁在喉。“重慶美食啷個只有火鍋?”製片人馬可說,激烈討論後,他們決定與新浪微博合作,拍一部《舌尖上的重慶》,最大限度彌補《舌尖上的中國》缺失的重慶美食。拍客“侯公子”(網名)拍攝火鍋,連續吃了兩個禮拜火鍋,最後吃出腸胃炎進了醫院。“其中有個晚上,我連續吃了5頓,半夜2點終於吃完了,還是因為停電了。”七見坦陳,“我們做菜確實不專業,但我們拍的是一種感情、一種文化。
(二)冰粉妹妹現身:
相關評價
看得意猶未盡
在上清寺一家IT企業工作、號稱資深吃貨的蘇權涵觀後表示,影片用平民的視角將重慶美食一一展示,配上重慶風格旁白,一切都顯得那么重慶。“也許他們的拍攝水平和手段不如央視的高手們,但他們用自己的誠意拍攝了一部代表重慶草根電影人的公益性美食紀錄片,值得欽佩。”家住回龍灣小區的徐琦認為,影片中對小面作料介紹、泡菜醃製方法等等缺乏細緻描述,讓人有意猶未盡。
“我們不怕被說跟風,我們就是要回敬《舌尖上的中國》。”出品方新浪重慶負責人介紹,《舌尖上的重慶》是一部純公益紀錄片,沒有植入廣告,由7名非職業年輕人自籌資金拍攝,由新浪免費進行推廣,全面介紹重慶美食。
該微電影被網友轉評近二十萬次,視頻點閱率逾百萬次。
後續跟蹤
深植西南內陸的重慶,依山傍水,襟川帶湘。獨特的地理環境給重慶人的廚房帶來了異常豐富的食物素材。不過,飯桌上的菜餚再是品種繁多,也唯獨不會缺少一道下飯菜——泡菜。
重慶人好麻喜辣,卻總忘不了在味蕾爽快之後來一碟簡單的泡菜,是因為泡菜的清香嫩脆,和之前的麻辣重口交融在一起,太極圖一般圓滿融合,如重慶人的性格一樣,火爆而直爽。正因為如此,重慶人的飯桌上總有泡菜的身影,重慶人的家中也總留有泡菜罈子的席位。
挑選必要的泡菜素材,洗整乾淨,丟進幾乎家家都有的泡菜罈子裡,是重慶人每周的必修課。然而,如何製作嫩脆味鮮的泡菜,卻是大有文章。按照《舌尖上的重慶》的“泡菜篇”中賈阿姨的說法,挑選泡菜,當以“鮮”字為先。此處的“鮮”,當作兩個理解:首先,泡菜素材須為時令新鮮菜品,略有焉相都將大打折扣;其次,拿回家後當趁鮮製作。如此,才能保留菜品最原始的味道,製成最地道的泡菜。
看過“泡菜篇”的網友這么評價:看完影片後,腦海就開始琢磨這兩天的時令蔬菜是什麼,明早就買回來弄一大壇泡菜解饞。
老鹽水的記憶傳承
洗淨菜品,就要進行最為關鍵的步驟——老鹽水泡製。可以這么說,泡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老鹽水的好壞。老鹽水的老,不僅在於歲月的積累,更深的含義是代代相傳。在多數重慶家庭,子女離開父母之後,往往要勾一勺老鹽水帶入新家,將父輩精心製作的泡菜口味,融入新的泡菜罈子中,而神奇之處在於,儘管是新舊交替,但融匯後的新鹽水,卻能醞釀出記憶中的味道。老鹽水儼然已是聯繫起代與代之間的親情橋樑。在古時,泡菜甚至還被當作嫁奩,隨著新媳婦兒一同遷入婚房,成為她一展廚藝拿下夫君的殺手鐧。一壇老鹽水連線了一輩又一輩的重慶人,又想起了外婆的老壇水。
老記憶的新傳承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人們這種記憶傳承已日漸趨少,然而《舌尖上的重慶》製作組卻再次將這種傳承搬了出來。製作組將在@重慶嘿好吃的網友中挑選數名,帶到精於廚藝的泡菜媽媽家中,學習地道的重慶泡菜製法,並將把製作好的泡菜,由@重慶嘿好吃寄往遠方的親友,一品來自家鄉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