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上海》內容簡介:一本在深夜閱讀時讓人猛咽口水倍受折磨的吃貨寶典。一本記錄下最具上海本地特色的幾十種食物味道的美食散記。一本關於上海70、80後青年溫暖記憶的心靈雞湯。一本作者和攝影師花費3年時間,爬過電線桿取景,冒著被揮菜刀的風險,以掃街方式拍攝的近200張弄堂小攤酒樓的實地美食圖集。 這就是《舌尖上的上海》,滿篇細膩到柔軟的文和質樸到驚艷的圖,能融化每個看過此書之人的味蕾和靈魂。一本記錄下最具上海本地特色的幾十種食物味道的美食散記。
基本介紹
- 書名:舌尖上的上海:上海Local美食精華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172頁
- 開本:32
- 定價:28.00
- 作者:指間沙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8107939, 7208107939
- 品牌:世紀文睿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舌尖上的上海》編輯推薦以:指間沙是《上海壹周》等多個雜誌報紙的專欄特約作者,無論在民間還是網路都有極高的閱讀人氣,本書還未出版時,已有多方知名作者,媒體人和讀者冬粉群,打聽這本書的出版進程。可見“美食”這一主題依然是眾人關注的熱點
這本《舌尖上的上海》,從策劃拍攝、撰文編輯到設計出版,長達三年之久,無比細緻用心。無論圖文都值得讀者期待。作者以其獨到的味蕾判別和一貫犀利的寫作方式,點評出的上海本土特色美食書,也因此顯得格外真實誘人。
《舌尖上的上海》文筆優美幹練。行雲流水之間的文字帶有淡淡的哀愁。很適合當下的閱讀主題——“美食”與“懷舊”。文中列舉了十幾種上海街頭巷尾或入駐酒樓的美食,都屬於資深上海吃貨不容錯過的必點款,
在如今漸漸浮躁的社會生活中,注重生活品質成了人們追求的目標。本書以美文美圖的形式,系統介紹真正上海本土特色的吃食,
《舌尖上的上海》,資深吃貨在上海的覓食寶典。
《舌尖上的上海》幾大特點:
1.“熱”。城市美食文化類圖書這些年來出版方興未艾,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映熱議,歐陽應霽的《香港味道1》與《香港味道2》,焦桐的《台灣味道》,舒國治的《台北小吃札記》在內地火熱出版……但這股全民皆饞的吃貨熱潮下,市場缺少一本地道的“上海味道”。此前上海文人寫上海美食往往流於回憶老味道、比較陳腐,或一味追求酒店覓食變成廣告推薦。而本書寫的都是今日上海能吃到且具有深厚傳統文化歷史積澱的城市美食,能同時喚起兩代人的共同美食情感記憶。
2.“新”。本書的“吃貨”指的是一群年輕人。作者介紹每樣風味食物時,都會特地採訪一位70後或80後“上海吃貨”,對象以媒體人士、專欄作家、美食版版主為主,包括有《上海壹周》副主編喬曉華、青年作家項斯微等。
3.“紅”。作者指間沙在歪酷的個人部落格瀏覽量達200多萬,“貪吃”欄目隨時隨地記錄平日覓食快樂,自拍自寫,屬“筷子加快門”。在豆瓣上,有冬粉組建“指間沙月月熊小組”等。
這本《舌尖上的上海》,從策劃拍攝、撰文編輯到設計出版,長達三年之久,無比細緻用心。無論圖文都值得讀者期待。作者以其獨到的味蕾判別和一貫犀利的寫作方式,點評出的上海本土特色美食書,也因此顯得格外真實誘人。
《舌尖上的上海》文筆優美幹練。行雲流水之間的文字帶有淡淡的哀愁。很適合當下的閱讀主題——“美食”與“懷舊”。文中列舉了十幾種上海街頭巷尾或入駐酒樓的美食,都屬於資深上海吃貨不容錯過的必點款,
在如今漸漸浮躁的社會生活中,注重生活品質成了人們追求的目標。本書以美文美圖的形式,系統介紹真正上海本土特色的吃食,
《舌尖上的上海》,資深吃貨在上海的覓食寶典。
《舌尖上的上海》幾大特點:
1.“熱”。城市美食文化類圖書這些年來出版方興未艾,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映熱議,歐陽應霽的《香港味道1》與《香港味道2》,焦桐的《台灣味道》,舒國治的《台北小吃札記》在內地火熱出版……但這股全民皆饞的吃貨熱潮下,市場缺少一本地道的“上海味道”。此前上海文人寫上海美食往往流於回憶老味道、比較陳腐,或一味追求酒店覓食變成廣告推薦。而本書寫的都是今日上海能吃到且具有深厚傳統文化歷史積澱的城市美食,能同時喚起兩代人的共同美食情感記憶。
2.“新”。本書的“吃貨”指的是一群年輕人。作者介紹每樣風味食物時,都會特地採訪一位70後或80後“上海吃貨”,對象以媒體人士、專欄作家、美食版版主為主,包括有《上海壹周》副主編喬曉華、青年作家項斯微等。
3.“紅”。作者指間沙在歪酷的個人部落格瀏覽量達200多萬,“貪吃”欄目隨時隨地記錄平日覓食快樂,自拍自寫,屬“筷子加快門”。在豆瓣上,有冬粉組建“指間沙月月熊小組”等。
作者簡介
指間沙,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碩士,被稱為“上海灘最大牌娛評人”,已發表文章數百萬字。
作者從小愛好蒐集娛樂與美食各種資料,理想是寫各種有趣好讀又有觀點和信息量的書。作為一個資深吃貨,計畫創作“吃貨系列”,與眾吃貨共勉!
作者從小愛好蒐集娛樂與美食各種資料,理想是寫各種有趣好讀又有觀點和信息量的書。作為一個資深吃貨,計畫創作“吃貨系列”,與眾吃貨共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只有紅燒肉,以絕世獨立的姿勢出現。在我心中,只有紅燒肉才配得上徹底的“大葷”兩個字。外出吃上海菜,我總喜歡點紅燒肉,它成了檢驗一頓上海菜的唯一標準。
——項斯微(青春文學作家、娛樂記者)
心裡明了,在最飢餓的年代、味蕾最敏感的時刻出現的美食,如同正當年華情感最旺盛的時候出現的人、永誌不忘也永不再現。
——忻之湄(情感專欄作家)
總覺得放在櫥窗里整排整排的鮮奶小方好像一群小兔子,鮮奶小方吃起來很神奇,有人會先吃下一層,夾在中間的奶油是帶鳳梨粒的,也有人很無恥地啊嗚一口就把小兔子吃掉了。
——呂正(城市觀察員,純文學雜誌編輯)
燈光照耀下,拜拜胖胖三個湯圓像吃飽了的小白兔一樣安臥在青花瓷碗內,可愛誘人,光用看就知道皮很q餡很多,令人食指大動。
——喬曉華(《上海壹周》副主編)
——項斯微(青春文學作家、娛樂記者)
心裡明了,在最飢餓的年代、味蕾最敏感的時刻出現的美食,如同正當年華情感最旺盛的時候出現的人、永誌不忘也永不再現。
——忻之湄(情感專欄作家)
總覺得放在櫥窗里整排整排的鮮奶小方好像一群小兔子,鮮奶小方吃起來很神奇,有人會先吃下一層,夾在中間的奶油是帶鳳梨粒的,也有人很無恥地啊嗚一口就把小兔子吃掉了。
——呂正(城市觀察員,純文學雜誌編輯)
燈光照耀下,拜拜胖胖三個湯圓像吃飽了的小白兔一樣安臥在青花瓷碗內,可愛誘人,光用看就知道皮很q餡很多,令人食指大動。
——喬曉華(《上海壹周》副主編)
名人推薦
只有紅燒肉,以絕世獨立的姿勢出現。在我心中,只有紅燒肉才配得上徹底的“大葷”兩個字外出吃上海菜,我總喜歡點紅燒肉,它成了檢驗一頓上海菜的唯一標準。
——項斯微(青春文學作家、娛樂記者)
心裡明了,在最飢餓的年代、味蕾最敏感的時刻出現的美食,如同正當年華情感最旺盛的時候出現的人,永誌不忘卻也永不再現。
——忻之湄(情感專欄作家)
總覺得放在櫥窗里整排整排的鮮奶小方好像一群小免子,鮮奶小方吃起來很神奇,有人會先吃下一層,夾在中間的奶油是帶鳳梨粒的。也有人很無恥地啊嗚一口就把小兔子吃掉了
——呂正(城市觀察員,純文學雜誌編輯)
燈光照耀下,白白胖胖三個湯圓像吃飽了的小白兔一樣安臥在青花瓷碗內,可愛誘人,光用看就知道皮很Q餡很多,令人食指大動。
——喬曉華(《上海壹周》副主編)
——項斯微(青春文學作家、娛樂記者)
心裡明了,在最飢餓的年代、味蕾最敏感的時刻出現的美食,如同正當年華情感最旺盛的時候出現的人,永誌不忘卻也永不再現。
——忻之湄(情感專欄作家)
總覺得放在櫥窗里整排整排的鮮奶小方好像一群小免子,鮮奶小方吃起來很神奇,有人會先吃下一層,夾在中間的奶油是帶鳳梨粒的。也有人很無恥地啊嗚一口就把小兔子吃掉了
——呂正(城市觀察員,純文學雜誌編輯)
燈光照耀下,白白胖胖三個湯圓像吃飽了的小白兔一樣安臥在青花瓷碗內,可愛誘人,光用看就知道皮很Q餡很多,令人食指大動。
——喬曉華(《上海壹周》副主編)
圖書目錄
序 吃貨本色 1
雅與欲 蟹傳奇 3
無雞不歡的時代 白斬雞 9
雙份團圓 八寶鴨與八寶 15
第一熱面孔 水晶蝦仁 21
先把小日子過起來 腸血油豆腐線粉湯 28
艱難辰光里的情調 上海西餐 36
在我最美好的時候 性感小籠包 46
情同初戀 生煎底細 54
我就是我 鍋貼之辨 62
生活的本來面目 鮮奶小方 69
火熱的隊伍 鮮肉月餅 74
落地珠散玉碎 蟹殼黃 81
一覺香甜夢 不只是青團 87
大牌存在的理由 蝴蝶酥 94
小身材大味道 油爆蝦 102
塊肉餘生 紅燒肉與小排 110
咖啡館底色 炸豬排倒計時 118
桃花流水 縐紗餛飩 126
水磨工夫 大湯糰與小圓子 135
圈圈尖尖 大腸面 143
飯飯之交 粢飯和粢飯糕 151
奶油上海灘 司忌與白脫小球 158
附錄 路過覓個食 167
雅與欲 蟹傳奇 3
無雞不歡的時代 白斬雞 9
雙份團圓 八寶鴨與八寶 15
第一熱面孔 水晶蝦仁 21
先把小日子過起來 腸血油豆腐線粉湯 28
艱難辰光里的情調 上海西餐 36
在我最美好的時候 性感小籠包 46
情同初戀 生煎底細 54
我就是我 鍋貼之辨 62
生活的本來面目 鮮奶小方 69
火熱的隊伍 鮮肉月餅 74
落地珠散玉碎 蟹殼黃 81
一覺香甜夢 不只是青團 87
大牌存在的理由 蝴蝶酥 94
小身材大味道 油爆蝦 102
塊肉餘生 紅燒肉與小排 110
咖啡館底色 炸豬排倒計時 118
桃花流水 縐紗餛飩 126
水磨工夫 大湯糰與小圓子 135
圈圈尖尖 大腸面 143
飯飯之交 粢飯和粢飯糕 151
奶油上海灘 司忌與白脫小球 158
附錄 路過覓個食 167
文摘
炸豬排倒計時
咖啡館底色
炸豬排是幾代上海人的集體迷物,很少有上海小囡說到“炸豬排”三個字音調不變歡快的。約某位80後貪吃分子一起去吃炸豬排,他歡快得好似“世博倒計時600天”一樣,每天不忘MSN提醒我:“今天距離吃炸豬排還有X天!”
上海人家裡,主婦個個都會做炸豬排,那是文明的標誌。不會做炸豬排的上海主婦就好比進了洋行卻不會英文一樣尷尬。相比較血淋淋的牛排,豬排的味道與熟度更易令國人接受。上海超愛豬排,還有道馳名點心叫“排骨年糕”,也是油炸了豬排與年糕蘸甜麵醬吃,卻已看不出絲毫洋派作風且越做越難吃。
炸豬排到底源自法式、英式還是俄式已不再重要,番菜館出身的它已經完全本土化。人們注重味覺的切合更甚於血脈的正統。
我小時候不止一次看我媽做炸豬排。大排買來後,先要挨刀,她不遺餘力地用刀背拍打大排,務必令其內功盡失、遍體鱗傷、筋肉寸斷,最後完成時,一塊大排已經撐得有先前的兩倍大。接著上漿,雞蛋、料酒、鹽、澱粉等攪拌起來,浸潤每塊豬排。這黏乎乎的豬排還有重要一步,便是裹麵包粉。麵包粉顆粒較粗,為了防脫,最好再反覆錘呀錘,讓麵包粉均勻牢固忘我地與豬排融為一體。然後再投入油鍋里炸,看油花翻騰,撈起瀝乾,送入盤中。
看見沒有,其實做上海式的炸豬排一點也不難,再潦倒的人家也可以吃這樣一餐:豁了邊的瓷碗盛著紅紅的羅宋湯,用竹筷子彆扭地夾起炸豬排撕咬。侷促,簡陋,粗糙,那也是上海的時髦。
同樣是洋食東漸,在日式餐館裡也常見炸豬排,那是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從法式料理學來的。本來油炸的肉很薄,據說一個廚師運用天婦羅技法終於油炸出了比較厚的肉排。但日式炸豬排通常端上桌時已經被切成了細條,淋上的是炸豬排專用沙司(有時是番茄汁代替),邊上配捲心菜絲、醃蘿蔔、味噌湯……還有一片新鮮檸檬!那樣的口感,和上海炸豬排可是相當不同的。
這不僅是因為上海的炸豬排不切成乾硬老柴的細條,更因為醬料決定洋食口味!炸豬排配黑椒粉、鮮辣粉未嘗不可,但不知何時起,我家的炸豬排就和辣醬油結成了對子。上海的炸豬排也因為辣醬油而更有上海色彩,成就代表作。
無論是家裡,還是在海派西餐社,甚至是狹小店鋪、路邊攤,總有那么一瓶神秘的泰康黃牌辣醬油與炸豬排如影隨形。小時候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何“辣”醬油不怎么辣,相反略酸,風味特異。長大後才知道它壓根就是另一種與“辣油”或“醬油”毫無關係的外國調料。這種辣醬油,在廣州香港等地也有登場,例如蘸食大顆的山竹牛肉丸。但在上海,辣醬油除了搭配炸豬排外,還在我家蘸過油炸臭豆腐、春卷、生煎、餃子……以其金剛不壞之身,一年四季有機會大顯身手。
馬路邊總有賣炸豬排的,白乎乎的疊起厚厚一摞,和油墩子、臭豆腐在一個油鍋里洗澡。其實,有些路邊攤賣的“炸豬排”壓根不是豬排,也不帶骨,只是一塊普通的裡脊肉被錘得飛薄,均勻地抹上了麵包粉,面積幅員遼闊,厚度忽略不計,好似一方帕子,疊起來體積小到能穿過針眼。只是,這種裡脊肉擴張版炸豬排又薄又乾,老得無法下咽。炸豬排還是需要一定厚度的,麵包粉油炸層只是為了鎖住肉汁水分不外泄,咬開來裡面嫩嫩的鮮軟多汁才是上品。這點,自家做的炸豬排與老牌西餐咖啡館裡做的,就好得多。
地道的炸豬排可能在午餐期間就已被民眾消滅。下班時打電話過去問,老闆娘很麻利地說:“我們早上買肉,中午賣完,保證新鮮!”沒得吃了!
你知道么?
>>辣醬油又稱喼汁、英國黑醋、伍斯特郡沙司,是曾在印度生活過的英國人在英國伍斯特郡發明的。1838年,發明者將兩人姓氏合起來,註冊了“李派林”(Lea&Perrins)品牌。19世紀末,“李派林喼汁”就打入了中國市場。上海產的這種辣醬油,原本是20世紀30年代梅林廠仿照產的國貨。1960年,改由上海泰康食品廠生產。1990年,出了“泰康黃牌”和“泰康藍牌”,黃牌為特級品,藍牌為一級品。今日在上海買辣醬油,大家仍習慣性地買“泰康黃牌”。辣醬油在其他地區與牛肉更相宜,只有上海,把它許給了炸豬排。恐怕看到我們吃炸豬排時,拚命往豬排上倒黑漆漆的辣醬油,外國人會大惑不解吧。
懷念似東海
說到炸豬排,不由涕淚交加,懷念起如今已經不復存在的東海咖啡館。那才是百年如一日的“老上海味道,老上海腔調,老上海價格”。開在熱鬧的好地段南京東路上,卻如此價廉物美。
第一次跟媽媽在東海吃炸豬排,我還在讀國小,炸豬排套餐12元一份,對比當時物價不算便宜,算是比較高級的西餐。稀奇的是,過了十幾年,這裡的炸豬排套餐依舊賣12元一份,送湯送飯,且同樣好吃,可譽為上海第一。在這裡用餐,只提供刀叉,沒有筷子,提醒我們老牌西餐社的底氣。
套餐包括一份鄉下濃湯(羅宋湯)或奶油蘑菇湯,用大而淺的白盤子端上來,一把大湯匙直別別插在湯里。飯可選培根菜飯(中式鹹肉可是改成了西式培根)、蛋炒飯、泰國米飯。配幾片黃瓜,切得很厚,略略用鹽浸過,爽脆。重頭戲炸豬排,金黃滾燙,厚薄一致,咬開來可以看見細密肉層,鬆軟有嚼勁,富含肉汁。所有的吃食都讓人覺出了那個年代的地道和實誠。
服務員都是上海阿姨,手腳麻利一手臂搭三碟子。但凡點了炸豬排套餐,她們還會拿瓶“泰康黃牌”辣醬油過來,親切得不得了。東海的炸豬排是有味道的,也可不倒辣醬油,但我們每次看到那棕黑色瓶子鮮黃蓋頭,都會忍不住地倒來玩。
多少年過去,東海的環境變化不大,老上海的歐式風格和精美裝飾,燈光、鐵質桌椅都很特別,轉彎樓梯通向吃西餐的二樓。
中午這裡擠滿人,一張小桌子上塞兩撥客,另有阿姨阿叔拉長嗓門等座位叫人。等著吃“公司大菜”的小職員也很多,新舊上海都有白領,實惠的西餐社中午套餐,有主菜有飯有湯,相較晚市合算得多。
晚上人不多,服務員都是年紀不輕的上海人,點完菜先付錢。坐在這裡啜飲咖啡的人很篤定,過氣上海老男人與中年風騷女們是主體。這裡是做回頭客的,許多人幾十年,熟悉這裡某個角落,服務員也熟悉這些人,好似近鄰。
2007年初,得到訊息,這樣美好的東海要被拆掉了,不復存在。於是,就儘可能多地每次路過都去吃炸豬排套餐,和員工聊聊何時關門,買上一堆東海西點回家。終於,那個晚上,下班路過時,發現它大門緊鎖。
滾滾東海逝去,誰也擋不住美好的崩塌。
覓食推薦
新利查西餐館
地址:徐匯區廣元路196號甲(近天平路)
新利查其實不算老牌的上海西餐社,開業歷史並不太久。但是,這裡有著濃厚的國營服務氛圍,菜也是改造過的上海西餐口味。當上海傳統西餐社漸漸消失後,地段不錯的新利查冒出了頭。
這裡的炸豬排味道自然不如東海,但還是能讓人重溫到昔日感覺,每台桌上都有一瓶辣醬油,顯見的比東海大方。除了炸豬排,還有瑞士牛排、土豆色拉等,都是吃實惠的。
老地方麵館
地址:徐匯區襄陽南路233號(近復興中路)
每天中午11點開始供食,在此之前,小店鋪里已經坐滿了人。老闆娘中氣十足地站出來開賣,不許底下人插嘴,她看到你時你才能報出自己想吃的東西。這裡的炸豬排只供午市,熱氣排骨很新鮮。老地方的炸豬排是不裹麵包粉的,掛滿滿的雞蛋糊下鍋炸,肉質軟厚,老闆娘給灑泰康黃牌辣醬油。
每天等在門外買數塊炸豬排打包回家的人大把,老闆娘會拉開一個食品塑膠袋,往裡倒小半袋辣醬油,再紮緊口子與豬排一起送出。
咖啡館底色
炸豬排是幾代上海人的集體迷物,很少有上海小囡說到“炸豬排”三個字音調不變歡快的。約某位80後貪吃分子一起去吃炸豬排,他歡快得好似“世博倒計時600天”一樣,每天不忘MSN提醒我:“今天距離吃炸豬排還有X天!”
上海人家裡,主婦個個都會做炸豬排,那是文明的標誌。不會做炸豬排的上海主婦就好比進了洋行卻不會英文一樣尷尬。相比較血淋淋的牛排,豬排的味道與熟度更易令國人接受。上海超愛豬排,還有道馳名點心叫“排骨年糕”,也是油炸了豬排與年糕蘸甜麵醬吃,卻已看不出絲毫洋派作風且越做越難吃。
炸豬排到底源自法式、英式還是俄式已不再重要,番菜館出身的它已經完全本土化。人們注重味覺的切合更甚於血脈的正統。
我小時候不止一次看我媽做炸豬排。大排買來後,先要挨刀,她不遺餘力地用刀背拍打大排,務必令其內功盡失、遍體鱗傷、筋肉寸斷,最後完成時,一塊大排已經撐得有先前的兩倍大。接著上漿,雞蛋、料酒、鹽、澱粉等攪拌起來,浸潤每塊豬排。這黏乎乎的豬排還有重要一步,便是裹麵包粉。麵包粉顆粒較粗,為了防脫,最好再反覆錘呀錘,讓麵包粉均勻牢固忘我地與豬排融為一體。然後再投入油鍋里炸,看油花翻騰,撈起瀝乾,送入盤中。
看見沒有,其實做上海式的炸豬排一點也不難,再潦倒的人家也可以吃這樣一餐:豁了邊的瓷碗盛著紅紅的羅宋湯,用竹筷子彆扭地夾起炸豬排撕咬。侷促,簡陋,粗糙,那也是上海的時髦。
同樣是洋食東漸,在日式餐館裡也常見炸豬排,那是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從法式料理學來的。本來油炸的肉很薄,據說一個廚師運用天婦羅技法終於油炸出了比較厚的肉排。但日式炸豬排通常端上桌時已經被切成了細條,淋上的是炸豬排專用沙司(有時是番茄汁代替),邊上配捲心菜絲、醃蘿蔔、味噌湯……還有一片新鮮檸檬!那樣的口感,和上海炸豬排可是相當不同的。
這不僅是因為上海的炸豬排不切成乾硬老柴的細條,更因為醬料決定洋食口味!炸豬排配黑椒粉、鮮辣粉未嘗不可,但不知何時起,我家的炸豬排就和辣醬油結成了對子。上海的炸豬排也因為辣醬油而更有上海色彩,成就代表作。
無論是家裡,還是在海派西餐社,甚至是狹小店鋪、路邊攤,總有那么一瓶神秘的泰康黃牌辣醬油與炸豬排如影隨形。小時候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何“辣”醬油不怎么辣,相反略酸,風味特異。長大後才知道它壓根就是另一種與“辣油”或“醬油”毫無關係的外國調料。這種辣醬油,在廣州香港等地也有登場,例如蘸食大顆的山竹牛肉丸。但在上海,辣醬油除了搭配炸豬排外,還在我家蘸過油炸臭豆腐、春卷、生煎、餃子……以其金剛不壞之身,一年四季有機會大顯身手。
馬路邊總有賣炸豬排的,白乎乎的疊起厚厚一摞,和油墩子、臭豆腐在一個油鍋里洗澡。其實,有些路邊攤賣的“炸豬排”壓根不是豬排,也不帶骨,只是一塊普通的裡脊肉被錘得飛薄,均勻地抹上了麵包粉,面積幅員遼闊,厚度忽略不計,好似一方帕子,疊起來體積小到能穿過針眼。只是,這種裡脊肉擴張版炸豬排又薄又乾,老得無法下咽。炸豬排還是需要一定厚度的,麵包粉油炸層只是為了鎖住肉汁水分不外泄,咬開來裡面嫩嫩的鮮軟多汁才是上品。這點,自家做的炸豬排與老牌西餐咖啡館裡做的,就好得多。
地道的炸豬排可能在午餐期間就已被民眾消滅。下班時打電話過去問,老闆娘很麻利地說:“我們早上買肉,中午賣完,保證新鮮!”沒得吃了!
你知道么?
>>辣醬油又稱喼汁、英國黑醋、伍斯特郡沙司,是曾在印度生活過的英國人在英國伍斯特郡發明的。1838年,發明者將兩人姓氏合起來,註冊了“李派林”(Lea&Perrins)品牌。19世紀末,“李派林喼汁”就打入了中國市場。上海產的這種辣醬油,原本是20世紀30年代梅林廠仿照產的國貨。1960年,改由上海泰康食品廠生產。1990年,出了“泰康黃牌”和“泰康藍牌”,黃牌為特級品,藍牌為一級品。今日在上海買辣醬油,大家仍習慣性地買“泰康黃牌”。辣醬油在其他地區與牛肉更相宜,只有上海,把它許給了炸豬排。恐怕看到我們吃炸豬排時,拚命往豬排上倒黑漆漆的辣醬油,外國人會大惑不解吧。
懷念似東海
說到炸豬排,不由涕淚交加,懷念起如今已經不復存在的東海咖啡館。那才是百年如一日的“老上海味道,老上海腔調,老上海價格”。開在熱鬧的好地段南京東路上,卻如此價廉物美。
第一次跟媽媽在東海吃炸豬排,我還在讀國小,炸豬排套餐12元一份,對比當時物價不算便宜,算是比較高級的西餐。稀奇的是,過了十幾年,這裡的炸豬排套餐依舊賣12元一份,送湯送飯,且同樣好吃,可譽為上海第一。在這裡用餐,只提供刀叉,沒有筷子,提醒我們老牌西餐社的底氣。
套餐包括一份鄉下濃湯(羅宋湯)或奶油蘑菇湯,用大而淺的白盤子端上來,一把大湯匙直別別插在湯里。飯可選培根菜飯(中式鹹肉可是改成了西式培根)、蛋炒飯、泰國米飯。配幾片黃瓜,切得很厚,略略用鹽浸過,爽脆。重頭戲炸豬排,金黃滾燙,厚薄一致,咬開來可以看見細密肉層,鬆軟有嚼勁,富含肉汁。所有的吃食都讓人覺出了那個年代的地道和實誠。
服務員都是上海阿姨,手腳麻利一手臂搭三碟子。但凡點了炸豬排套餐,她們還會拿瓶“泰康黃牌”辣醬油過來,親切得不得了。東海的炸豬排是有味道的,也可不倒辣醬油,但我們每次看到那棕黑色瓶子鮮黃蓋頭,都會忍不住地倒來玩。
多少年過去,東海的環境變化不大,老上海的歐式風格和精美裝飾,燈光、鐵質桌椅都很特別,轉彎樓梯通向吃西餐的二樓。
中午這裡擠滿人,一張小桌子上塞兩撥客,另有阿姨阿叔拉長嗓門等座位叫人。等著吃“公司大菜”的小職員也很多,新舊上海都有白領,實惠的西餐社中午套餐,有主菜有飯有湯,相較晚市合算得多。
晚上人不多,服務員都是年紀不輕的上海人,點完菜先付錢。坐在這裡啜飲咖啡的人很篤定,過氣上海老男人與中年風騷女們是主體。這裡是做回頭客的,許多人幾十年,熟悉這裡某個角落,服務員也熟悉這些人,好似近鄰。
2007年初,得到訊息,這樣美好的東海要被拆掉了,不復存在。於是,就儘可能多地每次路過都去吃炸豬排套餐,和員工聊聊何時關門,買上一堆東海西點回家。終於,那個晚上,下班路過時,發現它大門緊鎖。
滾滾東海逝去,誰也擋不住美好的崩塌。
覓食推薦
新利查西餐館
地址:徐匯區廣元路196號甲(近天平路)
新利查其實不算老牌的上海西餐社,開業歷史並不太久。但是,這裡有著濃厚的國營服務氛圍,菜也是改造過的上海西餐口味。當上海傳統西餐社漸漸消失後,地段不錯的新利查冒出了頭。
這裡的炸豬排味道自然不如東海,但還是能讓人重溫到昔日感覺,每台桌上都有一瓶辣醬油,顯見的比東海大方。除了炸豬排,還有瑞士牛排、土豆色拉等,都是吃實惠的。
老地方麵館
地址:徐匯區襄陽南路233號(近復興中路)
每天中午11點開始供食,在此之前,小店鋪里已經坐滿了人。老闆娘中氣十足地站出來開賣,不許底下人插嘴,她看到你時你才能報出自己想吃的東西。這裡的炸豬排只供午市,熱氣排骨很新鮮。老地方的炸豬排是不裹麵包粉的,掛滿滿的雞蛋糊下鍋炸,肉質軟厚,老闆娘給灑泰康黃牌辣醬油。
每天等在門外買數塊炸豬排打包回家的人大把,老闆娘會拉開一個食品塑膠袋,往裡倒小半袋辣醬油,再紮緊口子與豬排一起送出。
序言
吃貨本色
上海並不是隨便拐進家館子就能吃得滿意的,但上海人真的很愛吃,稍微美味一點,店門口就排起一條長龍來。這是一座吃貨擁擠的城市。
什麼是吃貨?想起胃弱的夏目漱石,偏偏最愛傷胃的湯年糕和白酒。自己吃不了,就在小說里讓主人公連吃四碗天婦羅面。或許只有這種天賦不足的天才吃貨,才能將羊羹、幼蕨等描述得如此細膩美妙吧。
所有吃貨最值得讚揚的品質之一是:不虛榮。抓緊時機享受面前一盤熱氣沖鼻的炸豬排,不論用叉子還是筷子。他們特別實事求是,蹩腳的食物是場無法掩飾的災難,一定要罵出來。吃貨還很勤快,為了享受早市的一碗腸血油豆腐線粉湯,掙扎著早起半小時,繞個彎兒拉開老闆娘的店門,並且在痛快酣暢之後忍受上班遲到的忐忑。
相比之下,吃貨如此捧場,做的人反倒沒什麼進取心。大城市裡做得地道的市井小鋪,老一輩做不動就關了,小一輩做得累就停了,原先食客往來的逼仄屋子裡不見煙霧縈繞,只有麻將牌嘩嘩響。
我們熟悉的上海味道,原來在很多人的第一眼裡並不那么理所應當。某次我在吃現烘出爐的鮮肉月餅,剛咬下去第一口,就聽身邊一大媽大驚小怪道:“這個饅頭怎么焦掉了?”雷得我比這塊鮮肉月餅還外焦里嫩。食物是用來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法,愛上“焦掉的饅頭”就是跨過一座橋。
“滬上著名吃貨”項斯微初到上海被嚇了一大跳,“傳說中愛用小碟小盤裝菜的上海人在肉上仿佛特別豪放。食堂里肉圓是碩大的一個,我聞所未聞的‘大排’以整塊的面貌出現,是徹徹底底的大葷。”愛吃的人都有點幽默感,對生活充滿興趣,敏感而富鑑賞力。
這本書獻給上海吃貨們,雖然是本小書,卻認認真真做了幾年,隨時隨地扛相機掃街,清明奔赴王家沙拍青團,中秋爬電線桿拍鮮肉月餅長隊……我發現,和香港或台灣小老闆的自豪感與鏡頭感截然不同,上海店主大多謹慎、低調、抗拒,我們可是見識過某白斬雞店揮舞的菜刀的!真親切啊!
這本書採訪了我身邊愛吃的朋友。他們一大半是八〇後,另一小半是七〇後,都有二三十年吃貨生涯,尚未老去的人生終於有些資本懷舊。前段時間傳言泰康牌黃標辣醬油要停產,一群年輕人比老一輩更跳腳。還好停產只是暫時,它終究沒有離開,如同這本書里的上海美食,足夠經典,但仍可尋得見、吃得到。
這多少年來,上海總被冠以“老”字,刻意地被懷舊。其實上海味道不僅是往日情懷裡的縹緲虛空。我們這代吃貨的美食體驗,還不像上代人“惆悵舊歡如夢,別來無處追尋”,想吃就抓緊去吃吧!
希望這本書里的食物饞到你們,祝胃口健旺!
上海並不是隨便拐進家館子就能吃得滿意的,但上海人真的很愛吃,稍微美味一點,店門口就排起一條長龍來。這是一座吃貨擁擠的城市。
什麼是吃貨?想起胃弱的夏目漱石,偏偏最愛傷胃的湯年糕和白酒。自己吃不了,就在小說里讓主人公連吃四碗天婦羅面。或許只有這種天賦不足的天才吃貨,才能將羊羹、幼蕨等描述得如此細膩美妙吧。
所有吃貨最值得讚揚的品質之一是:不虛榮。抓緊時機享受面前一盤熱氣沖鼻的炸豬排,不論用叉子還是筷子。他們特別實事求是,蹩腳的食物是場無法掩飾的災難,一定要罵出來。吃貨還很勤快,為了享受早市的一碗腸血油豆腐線粉湯,掙扎著早起半小時,繞個彎兒拉開老闆娘的店門,並且在痛快酣暢之後忍受上班遲到的忐忑。
相比之下,吃貨如此捧場,做的人反倒沒什麼進取心。大城市裡做得地道的市井小鋪,老一輩做不動就關了,小一輩做得累就停了,原先食客往來的逼仄屋子裡不見煙霧縈繞,只有麻將牌嘩嘩響。
我們熟悉的上海味道,原來在很多人的第一眼裡並不那么理所應當。某次我在吃現烘出爐的鮮肉月餅,剛咬下去第一口,就聽身邊一大媽大驚小怪道:“這個饅頭怎么焦掉了?”雷得我比這塊鮮肉月餅還外焦里嫩。食物是用來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法,愛上“焦掉的饅頭”就是跨過一座橋。
“滬上著名吃貨”項斯微初到上海被嚇了一大跳,“傳說中愛用小碟小盤裝菜的上海人在肉上仿佛特別豪放。食堂里肉圓是碩大的一個,我聞所未聞的‘大排’以整塊的面貌出現,是徹徹底底的大葷。”愛吃的人都有點幽默感,對生活充滿興趣,敏感而富鑑賞力。
這本書獻給上海吃貨們,雖然是本小書,卻認認真真做了幾年,隨時隨地扛相機掃街,清明奔赴王家沙拍青團,中秋爬電線桿拍鮮肉月餅長隊……我發現,和香港或台灣小老闆的自豪感與鏡頭感截然不同,上海店主大多謹慎、低調、抗拒,我們可是見識過某白斬雞店揮舞的菜刀的!真親切啊!
這本書採訪了我身邊愛吃的朋友。他們一大半是八〇後,另一小半是七〇後,都有二三十年吃貨生涯,尚未老去的人生終於有些資本懷舊。前段時間傳言泰康牌黃標辣醬油要停產,一群年輕人比老一輩更跳腳。還好停產只是暫時,它終究沒有離開,如同這本書里的上海美食,足夠經典,但仍可尋得見、吃得到。
這多少年來,上海總被冠以“老”字,刻意地被懷舊。其實上海味道不僅是往日情懷裡的縹緲虛空。我們這代吃貨的美食體驗,還不像上代人“惆悵舊歡如夢,別來無處追尋”,想吃就抓緊去吃吧!
希望這本書里的食物饞到你們,祝胃口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