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關村(山西平定縣娘子關鎮下轄村)

舊關村(山西平定縣娘子關鎮下轄村)

娘子關鎮舊關村地處太行山中段,又名故關,歷史上稱為井陘關,井陘口土門關是著名的險關要隘,晉冀咽喉和通京大道,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戰國漢初三年,韓信下趙加固重修易名舊關,距今兩千餘年,歷史悠久,古老文明,而今307國道與太舊高速路繞村而過,交通便利,這裡民風淳樸,信息靈通,發展邊貿有著廣闊前景,這裡更是我省物流的重要通道。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舊關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舊關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西平定縣娘子關鎮
  • 面積:11624.7畝
  • 人口:1752人
  • 氣候條件:平均氣溫15℃
農業狀況,經濟發展,歷史沿革,相關詩詞,

農業狀況

舊關村總面積為11624.7畝,全村共625戶,人口1752人,耕地面積1394畝,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等。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本村積極利用地理優勢發展旅遊和第三產業,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起了汽車加油站,興建了兩處村衛生所,農家店10餘個,特別是第三產業有了較大發展,現有汽車50多部,農用車20多部,汽修廠8處,餐飲服務10餘家。黨的政策暖人心,十七大以來,全村乾群一心,齊心協力,正在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拚搏。
舊關村

歷史沿革

舊關位於太行山中部山麓、晉冀交界,古代亦名井陘口,又名故關固關鎮。明代改稱古固關。清代更名舊關。巍巍雄關古稱北天門、晉陽鎖鑰。昔日的古關樓,雄姿英發、雉堞凌霄,關城四周,群山環立、疊嶂嵯峨。關外坡陡路險,陘窄谷深,兩岸之山峭壁嶙峋,崎嶇關隘,進退不可,周旋不能,歷史上素稱雄關險道。據《平定州志》和《漢書》記載舊關始建於戰國時期、西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韓信下趙時加固。挺拔聳立的關樓,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邊陘要隘、天然屏障。
固關鎮對內護衛晉陽,對外勢控燕趙。春秋時期屬晉國邊陲,戰國時期屬三晉門戶,天險鎖鑰、峰奇徑絕,是太行山中部重要戰略攻防要地。歷代都駐重兵把守。每逢戰亂均為兵家必爭之地。
到了遼代定都北京至明清兩代,昔日的邊塞古鎮成為當時的畿右內邊,金城古戍由防東變為防西。為使固關鎮更加固若金湯,大明正統二年1437年在舊關往西8華里處,重新增築新關一座即“固關”分兵戌守,從此固關鎮改稱古固關,但因固關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墨客途經此關時,仍以固關留下墨跡,為了區分兩關之別,又改稱曾用名故關。
歷史上故關古道仄徑蜿蜒、鳥道羊腸,但此道是連線秦晉和燕趙的唯一通道,是太行八陘之一。漢代以前秦皇古道素有燕晉通衢之稱,元代成為傳遞詔書、公文往來、官員通行的官道,明代改為驛道。故關古驛道是畿輔咽喉,通京御道。為護國安寧,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皇帝詔令,重新復修北天門,關樓改建三層,關門額改書“古固關晉陽鎖鑰”,背面書“北天門”,晉陽閣至界牌灣鋪築石路,立界碑建大石牌坊作為晉冀兩省界標。
明清兩代,舊關店鋪雲集,車馬晝夜不停。歷代君臣名將經其此關不計其數,君臣名人題詩樹碑、舉不勝舉,名勝古蹟、引人注目。康熙皇帝、韓琦、司馬光、喬宇、于成龍、吳安祖等達官顯貴、文人騷客都親臨故關懷古。“行行復過井陘關”、“太息韓侯亭節處”,留下了諸多的名篇佳句。但歷經滄桑,曾經璀璨的光輝,古老的文化氣息日漸銷聲匿跡。為了讓當年的古鎮永煥不滅的光華,為了昭示後人不忘昔日的風采,為了有朝一日將山西的東大門建設的更加宏偉壯觀,現將舊關歷史簡介編寫成文勒石以記。
舊關歷代防禦功能
春秋戰國時期,太原名晉陽,在當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互爭奪霸業,連年混戰,舊關是護衛晉陽的鎖鑰,一旦打開這把鑰匙,晉陽就危在旦夕,所以舊關經常駐重兵把守,守衛著晉陽鎖鑰北天門。
戰國末期,三家分晉,韓國占據平陽,魏國占據安邑,趙國占據晉陽。舊關是三晉門戶,北天門是防禦山東魯國和河北燕國來犯的重要關隘。
秦統一六國後,改晉陽為太原郡,西漢時漢高祖封兒子劉恆為晉王,南北朝時太原是北魏的重鎮,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的統治者都先後占領太原,隋文帝封兒子楊廣為晉王。楊廣稱帝後派李淵為太原留守,五代時河東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五代後,後唐、後晉、後漢都由河東節度使建立。從秦漢到五代十國,舊關是防禦東部藩鎮割據勢力的古戍邊塞。
到遼代定都北京後,邊寨古鎮改變了防禦功能,由防東變為防西。明清兩代,舊關、娘子關都成為畿右內邊,是直隸平原的畿右屏障,為防西部藩鎮割據勢力,返攻北京,除依靠舊關、娘子關兩道天險外,在舊關往西8華里處新築新關一座,從此有了新、舊關之分,新關取名固關,舊關(原固關)改稱古固關又稱舊關,明嘉靖二十一1534年更新舊關關城,關門額改刻古固關,同年復修娘子關關城,關門額書直隸娘子關,京畿藩屏,三關護衛神京,是京畿直接管轄的畿輔內邊。
到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至抗日戰爭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由原來的刀槍劍戟改變為洋槍大炮。舊關雖失去了當年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特有功能,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舊關是晉東門戶,軍事防禦重點。八國聯軍攻打舊關時,大同總兵劉光才和平定知州蜜昌墀在舊關城樓上決心和舊關生死共存,抗日戰爭時期為解忻口太原之急,晉東戰役舊關爭奪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舊關仍被日本軍倒取,加速了忻口戰役和太原戰役的失敗,從古到今舊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歷代戰役的兵家必爭之地。

相關詩詞

歷代君臣名人墨客詠舊關詩
1.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名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清康熙帝西巡路經此地,讚嘆此關的雄偉,賦《過固關》詩一首:“鳥道入雲中,風光塞漠同,人依險地立,城自越山叢,俗朴觀民舍,才多壯士雄,芹泉連冀北,回首指青聰。”
康熙把舊關道路之奇,風光之異,民風之淳,以及路過舊關的感慨,表現的淋漓盡致,指明了舊關這一咽喉要塞在護衛京都安全上的重要戰略地位。
2.“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碑文七律詩
山西省平定縣政協在收集、編撰《平定碑刻文選》資料過程中,獲悉縣境內有一代廉吏于成龍手書碑刻的線索,當即組織文史工作者查找。前不久,終於在舊關村古關隘處發現了碑刻實物。此碑高149厘米,寬73厘米,青石質地。古碑雖已被撞為3截,但其中最易失散的一小塊經退休教師王國林收藏保護而能顯現原貌。經初步考證,此碑確係于成龍手書行草。
碑文落款刻有兩枚印章,一是“于成龍印”,一是“北溟氏”。據《清史稿-于成龍傳》記載,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明崇禎年間副榜貢生。順治十八年,謁選,授廣西羅城知縣,年四十五矣。康熙六年,遷四川合州知州。康熙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康熙十七年,遷福建按察史。經福建巡撫吳興祚向朝廷上疏薦舉清廉能幹全省第一而升授布政史。康熙十九年,擢直隸巡撫。
碑文是一首七律詩:“行行復過井徑口,白髮皤皤非舊顏;回首粵川多壯志,勞心閩楚少餘閒;欽承帝命巡畿輔,新沐皇恩出固關;四十年前經過地,於今一別到三山。”短短數語,簡述了其不平凡的仕途經歷,又抒發了其感戴皇恩、忠君愛民的報國之志。詩中最後一句“於今一別到三山”所指的“三山”,在江蘇南京西南,長江東岸,以有三峰而得名。長江從西南而來,此山突出江中,當其衝要,為江防要地,亦作南京別稱。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佳句。據此,于成龍別故土,到三山,應是其赴兩江總督任地南京。
碑文題刻時間為壬戌仲春,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農曆二月。康熙二十年,于成龍進京朝覲,召見詢問政事,康熙表揚其為“清官第一”。這一年冬天,于成龍向聖上請假,為母親辦理喪事,皇帝下詔表揚批准。沒多久,于成龍遷升兩江總督,時年65歲。次年,于成龍葬母事畢,辭鄉赴任,出固關離晉之時,心潮難平,有感而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