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德堂醫案(清朝李用梓創作的中醫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舊德堂醫案》,醫案著作,1卷。清代李用粹(修之)撰。收錄李用粹及其父李贊化治案66則。李氏精研《內經》,兼采眾家之長,擅長內、婦科,治病多從脾腎論治,注意培補陽氣,但也重視調元滋水。書中案例上自名公巨卿,下逮賈夫牧豎,或舍證而取脈,或舍脈而取證,或對症以定方,或因方以立論,均能徹見理原,隨機取效。

基本介紹

  • 書名:舊德堂醫案
  • 作者:李用粹(修之)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流傳版本,

內容簡介

1. 尊崇經典 中醫經典著作自古至今都對中醫臨床發揮指導的作用。《舊德堂醫案》雖為醫案之作,但論病辨證,遣方用藥,皆遵循《素問》《靈樞》《傷寒論》等經典著作的理論,結合病情予以闡說發揮,並對經典中醫理論予以印證,在歷代醫案著作中較有特色。如“骨痿證”案,患者“經年伏枕,足膝枯細,耳輪焦薄,形容憔悴”,李用粹認為系“腎虛精耗,髓空骨痿”,即徵引《素問》“腎者作強之官也”的原文及王冰“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的注文,對病機和治法進行論述,提出“用氣血之屬同類相求,兼以報使之品直抵下焦”的治療方案,用人參、白朮、當歸、地黃、茯苓、肉桂、鹿茸、龜甲、葳蕤、牛膝等“重劑”獲愈。再如“怔忡手足麻木”案,患者“大肉削去,虛氣攻沖,怔忡恍惚,手足麻木,不能自主,夜寤不寧”,認為“陽明為氣血俱多之鄉,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陽明戊土一虛,必盜母氣自養,而心亦虛矣”,而後引《靈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之訓,提出補心脾之氣以充元神的治則,用歸脾湯而獲愈。
2. 用藥平和 《舊德堂醫案》所載各案不乏危急重症,但綜觀其用藥則大多平和,並無險僻怪誕之法,如用補中益氣湯加阿膠、醋炒荊芥治癒便血證,用二陳湯加山梔、枳殼、鉤藤、羌活、防風治癒似癧非癧,用三拗湯宣發外邪、涌吐痰涎治癒咳嗽變成哮喘,用歸脾湯治癒怔忡手足麻木,用四物湯加丹皮、玉竹、秦艽、麥冬等治癒耳至脅結核成塊,用歸脾湯加益智、炮姜治癒悲哀血崩等。其中“傷寒鬱熱譫語神昏”案,患者因“傷寒鬱熱,過經不解,愈後食復”而出現“譫語神昏,刺高胎黑,耳聾如愚,六脈洪大”,病情較危重,李用粹認為系“陽明胃熱,血化為班(斑)”,提出“宜清胃解毒,使斑點透露,則神清熱減”,遂用竹葉石膏湯二劑,服後患者“壯熱頓退,斑勢掀發,但昏呆愈甚,厲聲呼之,亦不醒覺,將身掀動,全無活意,惟氣尚未絕,俱雲死矣”。李氏複診,發現“脈兩手皆在,不過虛微耳”,認為系“邪火雖退,正氣獨孤”,於是“急用補胃之劑以醒胃脘真陽”,方用生脈散合四君子湯,患者“至夜半而兩目能視,乃索米粥”,最終調理而獲愈。此案中患者病情危重,以致“俱雲死矣”,但李氏據證選方,用藥依然平和,而終獲痊癒,可知其用藥不尚險僻,不用重劑,善用平和之法除危重之疾。
3. 辨證精審 《舊德堂醫案》夾敘夾議,辨證部分語言簡練,但能切中病機。如“陰雨左足麻木”案,患者“勞欲過度,每陰雨左足麻木,有無可形容之苦”,看似症狀簡單,先有醫者用補氣、補血之法,不僅日久不愈,反致“病勢大作,足不轉舒,背心一片麻木不已”。李氏診脈“左脈沉緊,右脈沉澀”,認為系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並緊扣“麻木不已”而斷為“著痹”,認為“著痹者,即麻木之謂也,明系濕邪內著,痰氣凝結,郁而不暢,發為著痹”,於是用“宣發燥濕之劑”治療而愈。其間關鍵在於據“麻木”而辨為“著痹”,先引《素問》“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之語,而後徑以“麻木”而指“著痹”,辨析簡明直捷,直切病機關鍵。再如“溫病發熱”案,患者“溫病發熱,邪氣再傳,壯熱神昏,自汗,眼紅面赤,口渴舌黑,胸膈滿悶”,李氏認為“春溫之溫,邪伏藏於冬,觸發於春,隨天氣化,寒郁為熱,此時令之熱也;脈來洪大,舌黑口乾,灼熱汗流,神思昏聵,此脈症之熱也”,將時令之熱與脈症之熱兩相比照,認為系春溫之重症,“當速煎甘寒大劑,清徹里邪,庶不使胃熱腐化”,藥用石膏、麥冬、知母、天花粉、梔子等,“二劑而神爽熱除”。

作者簡介

李用粹,字修之,號惺庵。生卒年不詳,生活於清初,籍貫寧波,隨父(李贊化)徙居上海。幼習舉子業,才識明敏,無書不讀。三赴考場不中,遂幡然改計,從父學醫。克紹家學,博涉醫經,因心變化,“息脈處方臻於神妙”(乾降四十八年《上海縣誌》卷十)而名動一時。商邱宋犖巡撫江南,延入幕府。臨歸,書“行賢宰相事”五字贈之。除《證治匯補》外,還著有《舊德堂醫案》。

流傳版本

現存清代田元愷抄本、《三三醫書》本等,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