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賢良對策

舉賢良對策

《舉賢良對策》是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主張,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時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舉賢良對策
  • 創作年代:漢代
  • 作品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董仲舒
基本介紹,歷史背景,作品特點,

基本介紹

舉賢良對策》共三篇,保存在班固《漢書·董仲舒傳》中。這是集中反映董仲舒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表達他的教育思想大綱的代表作。儒學的真正復興和走俏是在竇太后崩後,而為儒學的走紅作好理論準備和輿論準備的,則是次年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以竇太后薨作為漢代學術崇尚的轉折點,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是儒運宏昌的開端。

歷史背景

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宣揚“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受到漢武帝的賞識,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舉賢良對策》節選自《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一生著述頗豐,其成名立身之作為《舉賢良對策》。 公元前140 年漢武帝多次要各地推舉賢良和文學的人才到朝廷參加對策。賢良、文學參加對策的前後約有一百多人。董仲舒作為賢良也被推舉參加對策。漢武帝策問三次,董仲舒對策三次。這三次對策文字,就是《舉賢良對策》。董仲舒提出了“罷黝百家,獨尊儒術”等主張。他以儒家思想為基礎,雜以陰陽五行說等,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聯繫在一起,形成新儒學思想體系。體系的中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假借天意把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秩序絕對化、神聖化,還提出了三綱五常。董仲舒使儒學得以改造、發揮並取得獨尊地位,為此後兩千年以儒學為正統奠定了基礎。

作品特點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首先提出一統是古今社會的共同要求,為鞏固一統就必須尊君,即在政治上推行君主的專制統治。為此,他以君權神授論為君主建立起權威,說君主是受命於天以統天下。用文德治天下,重視德治、教化而不是一味強調刑罰,同時建議置辦大學,培養適用的統治人才。董仲舒還提出了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的著名論點,論證了統一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封建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為統治思想。
董仲舒的對策,以天人之際為理論根據,它以君權神授論證了漢王朝統治秩序的合理性,又定儒學為一尊,使國家有了統一的指導思想,故被漢武帝所採納,成為漢代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促進了當時國家的統一和社會安定,使生產和科學獲得較大的發展。經董仲舒得倡言之後,使以儒經為教條的學風和經院式的哲學取得了支配地位,先秦生動活潑的百家爭鳴氣氛由此而受到窒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