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直錯諸枉是一個典故,原意為把直的東西放到彎曲的東西上面,彎曲的東西就自然變直了。可翻譯為把賢明的人選拔出來,不賢明的人自然就遠離了 或 用正確的做法代替錯誤的做法是正確 也可以翻譯為 人才選準用好了,就能促進國家、民族的興旺和事業的成功;反之則會加速國家、民族的朽亡和事業的衰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舉直錯諸枉
- 性質:典故
- 原文: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 出自:《論語》
原文,典故,翻譯,評析,
原文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典故
“舉直錯諸枉”在《論語》中有兩處論及。《論語·為政》篇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另,語出《論語》顏淵第十二。原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未達:達,明白。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以積材為喻,舉直材壓於枉材之上,能使枉材變直。鄉也:鄉,同響,剛才。富哉言乎:富,形容孔子之言含意豐富。不仁者遠矣:遠,此為近賢遠侫之遠,不仁者遠離。
翻譯
有天樊遲去問夫子“仁”的意思,孔子說:“愛人。”樊遲不太明白,又問什麼是“知”,孔子說:“知人。”樊遲不語。孔子說:“舉直材壓於枉材之上,能使枉材變直。”樊遲不太明白又不敢去問,出來遇見子夏,說:“剛才呀,我去問夫子,什麼是“仁”,夫子說“愛人”,我不明白又問什麼是“知”,夫子說:‘舉直材壓於枉材之上,能使枉材變直。’什麼意思啊?”子夏說:“啊,我們的老師太偉大了,這句話包含的含意太豐富了!當年舜治理天下,在眾人中選舉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便遠離了。湯治理天下,在眾人中選舉了伊尹,那些不仁的人亦遠離了。”
評析
此章孔子闡發了仁知合一之理。仁之核心為愛人,知之難點在知人。知人才能辨賢人與不仁者,才能用賢人而遠離不仁者。舉賢人而不仁者自遠,從而仁得以光大。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這句話含義很豐富,包含很多方面哲理。從大的方面講包含治國管理各個方面的方法,從小的方面講包括人與人、同事和上下級之間做事進步、學習、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