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舉烽
- 拼音:jǔ fēng
- 注音:ㄐㄨˇ ㄈㄥ
- 出處:《墨子·號令》
燃點報警烽火。1《墨子·號令》:“晝則舉烽,夜則舉火。”《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宋 蘇軾 《驪山三...
19. 馮夢龍(明),《東周列國志·第三回·犬戎主大鬧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幽王從其言,遣人舉烽。諸侯之兵,無片甲來者。蓋因前被烽火所戲,是時又以為詐,所以...
舉烽報警,古代使用火光報警通信的方法。夜間遇有緊急情況,則點燃烽火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烽火,鄰台相繼舉火,前呼後應,很快就將軍情傳至後方。 ...
烽多指烽警(報警的烽火)...... 如:烽子(守衛烽火台的士兵);烽偵(烽火台);烽候(指烽火台);烽台(即烽火台);烽墩(烽火台) (6)泛指舉火 [fire] 後...
烽燧也稱烽火台、烽台、煙墩、煙火台。如有敵情,春秋時白天燃煙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時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燧”,夜間舉火叫“烽”。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
古時用烽火報警的三種信號之一。《墨子·雜守》:“寇烽、驚烽、亂烽,傳火以次應之,至主國至。” 孫詒讓 間詁:“言舉烽有此三等,以為緩急之辨。” ...
秦漢烽燧,是秦漢時期邊塞觀敵報警系統。“燧”,《說文》小篆作“”,是設在邊塞上的一種亭。以候望敵情和報警為主要職責烽是燧報警所用的主要信號中的一種“...
李賢注:“前書音義曰:邊方備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頭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即燃火,舉之以相告,日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
當時墩台上有人輪流看守瞭望,若發生警訊,“夜則舉火,晝則舉烽”,數十里外的衛所巡檢司即可望及增援。烽火台後有1小寨(內有水井),前有一條三合土構築的濠溝...
舉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ǔ suì ,是指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煙。...... 按,《文選·班固<西都賦>》作“舉烽”。(2).燃起告警烽煙。《宋史·種世衡傳》:...
於是村民轉相告語,雖實未降者亦詐舉烽,一宿之間,火光遍數百里。賊圍城者不測其故,各自散歸;修義亦逃還,與鳳賢俱請降。丙子,稚克潼關,遂入河東。 26. ...
時鄭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為前導,聞命大驚,急趨至驪宮奏曰:“煙墩者,先 王所設以備緩急,所以取信於諸侯。今無故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
《塞上烽火品約》第九條:“匈奴人入塞,守亭鄣,不得燔薪者,旁亭可舉烽、燔薪,以次和如品”。是說如果匈奴人攻來,守要塞者來不及燃薪,或被圍困而無法燃...
注音dōu líng ㄉㄡㄌㄧㄥˊ 兜零解釋亦作“ 兜鈴 ”。 籠子。1《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與 魏王 博,而北境傳舉烽” 裴駰 集解引 漢 文穎 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