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窪

興隆窪

興隆窪文化代表-----玉石興隆窪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而得名,距今約8000年,經濟形態除農耕外兼狩獵、採集。興隆窪遺址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總面積3.5萬平方米,遺址周圍有人工圍溝,圍溝內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為夾砂陶,深筒直腹罐和缽為其典型器物,並有玉玦玉斧玉錛等玉器出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隆窪
  • 距今:約8000年
  • 總面積:3. 5萬平方米
  • 類別:遺址
文化簡介,經濟狀況,考古挖掘,文化演變,發現意義,發現價值,陶瓷,石器,小型聚落,紅山文化,分布出土文物,文化遺址,

文化簡介

興隆窪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而得名,距今約8000年,經濟形態除農耕外兼狩獵、採集。興隆窪遺址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總面積3. 5萬平方米,遺址周圍有人工圍溝,圍溝內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為夾砂陶,深筒直腹罐和缽為其典型器物,並有玉玦、玉斧、玉錛等玉器出土。該遺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這是一處距今已有七千二百五十年至八千年左右歷史的古代方化址。  位於牛河上源的緩坡台地上,地處平坦,視野開闊,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長流不斷,故很適宜古代人居住,除興隆窪文化的遺存外,還保存著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遺址。興隆窪方化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這一時期房屋的入口大致朝向一個方向,房屋大小基本一致,都為較小的房屋,不存在能明顯區別於其他房屋的大型房,據此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大膽的推斷,在這一時期聚落的人們社會地位較為平等,沒有明顯的社會地位分化。

經濟狀況

遼河上游的老哈河、西拉木倫河、烏爾吉木倫河一帶,公元前五六千年生活著一些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氏族部落,其中有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興隆窪文化諸氏族,也有一些以採集和漁獵經濟為主的氏族與之同時存在。  興隆窪文化,以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遺址而定名。這個遺址地處努魯兒虎山麓大凌河支流的牤牛河上游丘崗上。發掘清理的氏族居住營地是經過周密規劃、精心安排的。房址的布局排列整齊,井然有序,都是西北—東南走向,每間約 50—80 平方米,最大的房間達 140 余平方米,顯得比黃河流域的同時期氏族居址高大寬敞。營地的周圍有寬約 2 米、尚存深度 1 米左右的壕溝,是這個氏族營地的界限,也是一種防禦設施。這是目前中國大陸遠古居民最早的防禦設施。  興隆窪氏族先民使用的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中主要是用於掘土的打制的有肩石鋤。很多房址中都放置著這種先進的生產工具,還有石鏟、石斧、石錛、石磨盤、石磨棒和圓餅形石器等等。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很有特色,是北方細石器工藝傳統的產品。其它加工獸皮用的石刀和漁獵工具也比較多。骨器有錐、鏢、針等,磨製都比較精良。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常常發現琢制的石磨盤和磨棒,有的房間裡還出土了石杵。這些穀物加工工具,既可以加工農作物去殼脫粒,也可以用於加工採集的植物籽實。房址中發現較多的鹿角、狍骨和胡桃楸的果實硬殼,說明氏族營地附近廣布森林,狩獵和採集經濟仍占一定的比重。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與黃河流域的諸新石器時代文化大體相當。

考古挖掘

考古所的三次發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間房址,均為圓角方形,房址中間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還有保存食物、火種的小龕、袋狀炕。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幾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餘平方米。均無門道,據專家們考證,可能是在房子頂部開孔"以梯出入"。這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重要發現。  出土的遺物有大量的加砂陶器,石器多為打制的鋤形器,磨製的石斧、磨盤等。發現的鑲嵌細石器的骨刀、漁叉等也很具特色。在房內,還發現了多具鹿頭、核桃鍬果核等,表明了這一時期的先 民,其生產方式除了農業外,並存著漁、獵業和採集野生果實等生產方式。這些發現,對於考察內蒙古東部的古代自然植被的變化情況,提供了科學依據。  興隆窪文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旗博物館於1982年聯合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先後被列入“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興隆窪文化類型。  這一考古重大發現已經引起了考古界、學術界專家學者的關注,日本考古專家也加入到這一遺址的發掘行列,該遺址自2001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目前已清理出興隆窪文化時期的房屋遺址1000餘座,灰坑30座,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考古界讚譽為“中華遠古第一村”。  興隆窪文化玉器皆為陽起石一透閃石軟玉類,色澤多呈淡綠、黃綠、深綠、乳白或淺白色,器體偏小。主要器類有 、匕形器、彎條形器、管、斧、錛、鑿等。玉 的出土數量最多,是興隆窪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對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圍,應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飾。一類呈圓環狀,另一類呈矮柱狀,體側均有一道窄缺口。匕形器的出土數量僅次於玉 ,亦為興隆窪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類之一。器體均呈長條狀,一面略內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鑽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頸部、胸部或腹部,應是墓主人佩戴的項飾或衣服上的綴飾。彎條形器和玉管數量較少,均為佩戴在墓主人頸部的裝飾品。斧、錛、鑿等工具類玉器特徵鮮明,其形制與石質同類器相仿,可形體明顯偏小,多數磨製精良,沒有使用痕跡,其具體功能尚待深入探討,但不排除作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除興隆窪遺址外,經過大面積發掘的同類性質的遺存還有林西白音長汗、阜新查海遺址。這三處遺址分別代表了興隆窪文化的興隆窪、查海和白音長汗三個類型。

文化演變

興隆窪聚落形態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期聚落居住區外繞以橢圓形圍溝,房址均沿西北-東西方向成排分布,室內面積較大;二期聚落承襲一起聚落布局,房間面積略小;三期聚落房址排列不整齊,密度大,室內面積明顯變小。可以看出興隆窪聚落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  興隆窪居室墓葬是興隆窪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通過興隆窪居室墓葬的數量及其位置看 ,它應與當時人類的祭祀活動有關。從出土的一墓葬中我們發現:墓主與雌雄兩頭豬同穴並列埋葬,從而可以看出,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內,生者為了獲得某種超自然力量或祈求保佑,便將死者作為崇拜和祭祀的對象,而人豬並穴埋葬表明,當時的祭祖活動與祭祀獵物的活動已經結合在一起,而且興隆窪先民們對豬靈的祭祀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在興隆窪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發現了大量的鹿、豬等動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確定狩獵經濟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興隆窪文化中發現的玉器達數十件之多,從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興隆窪的先民們已注意到了選材,色澤多為淡綠、黃綠、乳白或淺白色,而且已經掌握了拋光、鑽孔等技術。興隆窪玉器是迄今所知的中國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它標誌著社會大分工的形成,使我國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述到了8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為紅山文化玉器群找到了直接源頭。
圖片圖片

發現意義

興隆窪文化是北方三大文化系統之一,它的發現表明內蒙古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自有淵源。不但解決了紅山文化的源頭問題,而且進一步揭示出長城地帶東段新石器時代文化極富特色的土著性和連續

發現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第一,興隆窪遺址是興隆窪文化的命名地,是目前中國全面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對於我們認識原始社會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第二,興隆窪遺址出土了非常奇特的居室葬俗,對研究遠古人類的埋葬習俗提供了一筆十分珍貴的資料;第三,興隆窪遺址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玉玦,是世界範圍最古老的耳飾,為我們探討中國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實證;第四,興隆窪遺址出土了目前中國最完整的蚌裙服飾,這在世界範圍內同期也是罕見的。通過對興隆窪遺址出土的資料進行多角度分析,能夠確認這個地區文明進程以及在東北亞地區所占有的學術地位。為確立西遼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平行發展,對人類起源多元一體論提供了史證。興隆窪遺址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學術界的震驚。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澳大利亞、韓國、英國、德國、以色列、匈牙利等國家以及台灣等地區的專家、學者都對興隆窪文化十分重視, 多次到興隆窪遺址進行考察研究。興隆窪文化遺址也被評為1992年和“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既填補了中國北方考古編年的空白,確立起四個考古學文化的坐標,也將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向前推近了三千餘年。  這裡產生的興隆窪文化表明:早在八千年前,這裡就有了人類原始村落。這裡產生的趙家溝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前就由刀耕火種過渡到耜耕原始農業階段;這裡發現的草帽山積石冢、興隆窪陶塑女神等諸多紅山文化遺蹟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進入了早期的城邦式的原始國家;這裡產生的小河沿文化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現了與中原地區乃至長江流域有密切聯繫的同時期原始文化;這裡發現的大甸子、城子山等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與中原地區同等發達的等級社會制度與青銅器時代文明;這裡發現的周家地山灣子等諸多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先民們就已掌握了成熟的青銅採礦和冶煉鑄造技術;橫亘在敖漢中部的兩道燕長城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曾在燕國版圖,春秋戰國之後,這裡一直是北方騎馬民族的駐牧之地。秦漢之後,這裡開始有準確的史籍記載。正如有些專家們所說:了解中國文化不能不了解中國北方文化,了解中國北方文化,不能不了解敖漢古文化。
興隆窪

陶瓷

興隆窪房址中出土的陶器均為夾砂陶,多數陶器質地疏鬆、胎厚重,燒制火候不高,且外表多呈灰褐色和黃褐色,內壁多呈黑灰色。陶器外表紋飾以壓印為主,主體紋飾主要有橫人字紋、之子紋、席狀紋、格線紋等。所有陶器均為手制。

石器

興隆窪遺存中的石器主要以打制鋤形器為主。斧形器也很典型。在興隆窪較早的遺址中出土了胡桃楸果核,它是組成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混交林的一種喬木,應屬溫帶林,反映出當時氣候溫暖濕潤,這與現在的氣候乾燥的草原沙漠環境是截然不同的。  性,確定了該地區與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平行、相互影響的歷史地位,同時對整個東北地區的文化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小型聚落

夏家店下層文化小型聚落
興隆窪遺址有一處圓形圍壕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小型聚落,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距今約4000-3500年。2003年發掘區位於聚落的中部,揭露面積25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房址1座、灰坑18座、圍溝一段。出土有大量的陶片、石器和骨器。房址平面呈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築,緊靠東北側穴壁發現一道完整的火牆,還有石塊壘砌的火門,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系首次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西遼河流域進入早期國家階段,從大型的城址到小型的村落均有明顯的防禦功能,第三地點圍壕灰土層內出有20餘枚磨製精良的骨鏃,進一步印證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社會戰事頻繁。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晚期聚落
興隆窪遺址有一處長方形圍壕的紅山文化晚期聚落,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距今約5500-5000年,與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中心性祭祀遺址的年代相當,2001年和2003年共發掘房址8座,灰坑50餘座,出土了較多的遺物。這是在國內首次發現、發掘紅山文化晚期的長方形環壕聚落,填補了紅山文化晚期居址資料的研究空白。從出土遺物看,首次發現紅山文化彩陶;首次發現紅山文化的刻劃符號;首次發現紅山文化三人相擁的陶塑;17號灰坑內發現290餘枚蚶類貝殼,約1/3有鑽孔,這是迄今所知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海貝類最多的一個地點。

分布出土文物

內蒙古地區
1982年文物普查發現於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因稱興隆窪文化。興隆窪文化遺址1983~1994經過7次考古發掘,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2件白玉玦,距今8200年,玉質為閃石玉,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巖縣,來源方式尚不清楚。1982年文物普查發現敖漢旗興隆溝遺址(位於寶國吐鄉興隆溝村),在4號居室墓出土2件玦,在7號居室墓出土1對玦,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巖縣,來源方式尚不清楚。1976年,在敖漢旗 大甸子鄉旺興溝出土一件匕形玉佩飾,長6.5、下端寬1.2厘米,玉質為閃石玉的黃白料,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巖縣,來源方式尚不清楚。1986年,在敖漢旗王家營子鄉水泉出土一件玦,直徑3.6、肉寬2.6厘米,玉質為閃石玉的黃白料,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巖縣,來源方式尚不清楚。2001年,在敖漢旗興隆溝遺址採集一件錛,殘長3.3、上寬2.4、刃寬2.8厘米3,玉質為閃石玉的暗綠色料,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巖縣,來源方式尚不清楚。
遼寧省地區
興隆窪文化玉器主要出土於遼寧省阜新查海文化遺址,距今8200年左右,1986~1995年經過7次發掘,目前已知,查海文化遺址總計出土了50多件玉器4,玉質主要是閃石玉,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巖縣,來源方式尚不清楚。瀋陽市新樂文化遺址,距今7000年前,出土雕刻器4件,尖狀器14件,鏃10件,泡形飾29件,耳璫形飾8件,珠20件,玉質除閃石玉外,有玉髓、瑪瑙和大量煤精製品,閃石玉來自岫巖縣,而玉髓、瑪瑙應來自盛產瑪瑙的遼西阜新地區,煤精無疑應來自撫順煤礦。此外,在遼寧省東溝後窪遺址下層出土鑿9件和大量滑石飾品,在長海小珠山下層出土斧1件,在莊河北吳屯遺址出土鑿3件等,其玉質主要為閃石玉,玉料來源於岫巖縣,滑石也應來自產滑石的岫巖縣,但尚不知其具體來源方式。
吉林省地區
興隆窪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吉林省鎮賚縣聚寶山遺址,距今7500年左右,出土珠8件,斧5件,環2件,璧、錛和匕形器各1件。通榆縣敖寶山遺址,出土珠1件。通榆縣張儉坨子遺址,出土飾1件。通榆縣北崗子遺址,出土珠2件5。玉質尚無鑑定資料,玉料來源無法判斷。
黑龍江地區
興隆窪文化玉器主要出土於黑龍江密山縣新開流文化遺址,距今7500年前,出土玉器待查 。饒河縣小南山遺址,屬興隆窪文化中晚期,早於新開流文化,出土長條狀匕形器、環狀玦、斧、紡輪、環、珠、管、彎條形飾、雙聯璧等81件6,玉質無鑑定資料,玉料來源無法判斷。  興隆窪文化是內蒙古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與黃河流域的老官台、大地灣、裴李崗、磁山文化屬同時期文化。興隆窪文化分布範圍廣闊,西起洵河,東至醫巫閭山,北到烏爾吉木倫河,南達渤海北岸。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除興隆窪遺址外,經過大面積發掘的同類性質的遺存還有林西白音長汗、阜新查海遺址。這三處遺址分別代表了興隆窪文化的興隆窪、查海和白音長汗三個類型。興隆窪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南1.5公里處的台地上,地處大凌河支流牛河上游右岸一東西向低丘崗地上。  興隆窪文化的遺址分布,遍及敖漢旗南北,當前已發現五十餘處,在赤峰市的巴林右旗、翁牛特旗,通遼的奈曼旗等地,也發現了同樣的文化遺存。這說明:老哈河、西拉木淪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與中原地區是同階段發展的,並且,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自身的特徵。

文化遺址

興隆窪遺址是“興隆窪文化”的命名地。1982年文物普查期間發現,1983-1994年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7次考古發掘,獲得一系列較為重要的考古資料。因此,分別評為1992年和"八·五"期間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並由國務院於1996年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位於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偏南1.3公里低丘陵西緣上,高出附近地表約20米;西南坡下有泉水現仍終年涓流不息。這裡地處大凌河支流X牛河上游,遺址東距河道1.5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20°51′,北緯42°23′,海拔500米。
這裡是一處不同時代的遺址群。除了已發掘的第一地點即興隆窪文化遺址外,在東西約1公里,南北1.5公里山樑前後即有14處史前文化聚落,已查明有興隆窪文化遺址2處,趙寶溝文化遺址4處,紅山文化遺址6處,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2處,有的遺址旁有墓地。這裡展示出遼西地區古文化的一個橫斷面。
第一地點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全國新石器時代中期唯一對住地經過全面揭露布局清楚的一處聚落,早期房址集中在環壕內。橢圓形環壕,東北至西南最大徑183米,西北至東南最小徑166米,現存環壕寬2-1.5米,深0.55米,西北最高處有一"寨門"式設定,門之西側建有房址。
已發掘的房址175座,其中5座屬紅山文化,其餘170座屬興隆窪文化。在環豪內的房址呈東北--西南方向成排分布,計10排,每排10餘座,排列整齊有序。房址為圓角方形或半地穴式建築,中間為圓形淺坑灶址,灶之兩側有柱洞,多為四個,有的近穴壁處有成排的柱洞。均無門道,可能以梯出入,在灶之南側的居住面上有一淺坑,便是立梯後上下梯子腳踏的結果。"寨門"外的西北側亦分布有房址,已發掘20餘座,但均較小,屬中晚期房址。壕里側的房址面積平均在6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兩座房址超過140平方米,居於遺址中部,這可能是該聚落的首領所居,或舉行公眾議事、原始宗教活動的場所,這樣大的房址出現在距今8000年以前,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也說明最初這裡至少居住著兩個氏族公社。在房址之間或居住面上有近圓形的窯藏坑,壕之外西北側還專設有窯藏坑區。
圖片圖片
在20餘座房址靠近穴壁的居住面上有土坑豎穴墓,少部分有兩座,共發現30餘座這種世界上最奇特葬俗的墓葬。均為單人直肢葬,隨葬品有陶器、玉器、骨器,還有一座人豬合葬墓,墓主人身旁有兩具野豬骨架。有的居室墓的墓主人還裝飾有"蚌裙",即有數百個經打磨和穿一小孔的蚌殼成排的出現在腰間到腿部,似釘綴在腰裙子上。有蚌殼成組的出現在肩部、胸部。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服飾。
發掘出土的標本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未見有泥質陶,均為手制,將泥圈套接捏合成器,器外貼附泥條,厚胎,燒制火候很低,斑駁極多。器類中筒形罐占絕大多數,口或敞或斂,也常見陶缽,器表面素麵者極少,普遍飾滿由三至五種紋飾組成的複合紋,以壓印紋和附加堆放為主,其組合規律性較強,即器口下有凹弦紋帶和附加堆紋,主體紋飾有交叉紋、圓窩紋、格線紋、中晚期出現豎壓橫排之字紋。
石器方面,以打制有肩鋤形石鏟最具代表性,磨製的有石斧,有少量的細石器,以及有的鑲嵌於骨刀、骨鏢的刃部或鋒部。還有少量的石容器、石刻人像,同心圓紋飾的石方塊等,似與某種祭祀有關。
還出土一批動、植物遺骸標本。動物主要有鹿骨、狍骨、豬骨;植物有胡桃揪果核,棗核等。
文化影響
興隆窪文化的經濟形態以狩獵、採集為主,農業經濟雖已出現,但還處於相當原始的階段。在興隆窪遺址118號居室墓內,墓主人的右側葬有一雌一雄的兩頭整豬,占據了墓底近一半的位置,是祭祀祖靈與獵物靈魂合二為一的真實見證,可能具有了圖騰崇拜的意義。查海遺址的中部有一個小型廣場,發現有一條19.7米長的龍形堆石。興隆溝遺址的西南部發現有排列密集的灰坑群,其中35號灰坑是最大的一座,平面呈圓形,口徑最大值為4.22米,周圍有6座略小的圓形灰坑將其環繞。坑底中部相對放置2個豬頭骨,東側的豬頭骨及軀體擺放較完整,豬頭骨平置,朝西南,吻部朝西北,額頂正中鑽有1個圓孔,軀體主要由陶片和自然石塊擺放而成,還有4件殘石器,大體呈“S”形,頸部疊壓放置,較寬,身部和尾部均單層擺放,尾部漸細,明顯上翹,朝向東北,通長1.92米。這是中國目前所能確認的最早的豬首龍的形態,對研究龍的起源及崇龍禮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興隆窪文化的人物造像特徵鮮明,寓意深刻,堪稱遠古先民的藝術佳作。白音長汗遺址出土1件石雕人像,系用黑灰色硬質基岩雕成,通高35.5厘米。頭部略呈三角狀,其長度約占通高的1/3。顱頂隆起,額頭突出,雙眼深凹,外側眼角均向上斜吊,吻部略突,下頦後縮,脊背前曲,腹部微鼓,雙臂隱約可見,呈下垂狀,底端打製成楔形。石雕人像出土時,栽立在居住面上,面對灶址及門道。興隆溝和白音長汗遺址還出有小型石人面飾,嘴內嵌蚌,表示牙齒,是東北地區年代最早的鑲嵌藝術珍品。此外,興隆溝遺址還發掘出土了圓形或盾形人頭蓋骨牌飾,其上有對稱分布的鑽孔或鏤空,佩戴在墓主人胸部或右腕部,應為舉行宗教典禮活動時所用的法器,亦為中國已知年代最早的人頭蓋骨製品。
興隆窪文化代表了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第一個繁榮期,諸多優勢因素被本地區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所承繼,也影響到我國東北其他地區、俄羅斯濱海地區、日本列島、朝鮮半島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