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地名,以境內地名及職能範圍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
- 所屬地區:重慶市
- 羅馬字母拼寫:Xìnglóngchǎng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 廢止年份:2003年
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地名,以境內地名及職能範圍得名。
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地名,以境內地名及職能範圍得名。地名含義此地原名廖家坨,坨口上有股龍洞水,後建一場名新龍場,後演移為興隆場,故名。歷史沿革1949年前為龍橋鄉第五保轄境。1951年改第五保置為黑岩村,因析龍橋鄉...
原瀘溪縣興隆場鎮一都陽村村民委員會,200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一都陽意為陽姓人家,武術曾聞名一都的村。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設三沖坪大隊,屬興隆場公社,1961年改屬永興場公社,另設大隊,以駐地一都陽未大隊名,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後改名三沖坪村後併入該村,沿用至今。
原瀘溪縣興隆場鎮太平村村民委員會 原瀘溪縣興隆場鎮太平村村民委員會,200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太平村意為居民希望天下太平的村寨。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設大隊,以駐地甘田坪為大隊名。1961年分開另設大隊,以駐地太平為大隊名,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後,改為甘田坪村後併入該村,沿用至今。
原瀘溪縣興隆場鎮東廣寨村村民委員會,因此村曾被土匪搶劫一空,只剩一個冬瓜,故名東瓜寨,後以諧音變為東廣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東廣村意為諧音冬瓜。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設大隊,以駐地德堡為大隊名。1961年劃出,另設大隊,以駐地東廣寨為大隊名,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後,更名為東廣村,後併入德堡...
原瀘溪縣興隆場鎮都蘭山村村民委員會,200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都蘭山意為因異姓數戶相約來此定居,故名都來山,有演變為都蘭山。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設大隊,以駐地彭總管為大隊名,1961年分靠另設大隊,以駐地都蘭山為大隊名,1984年恢復鄉鎮制改為彭總管村並併入該村,沿用至今。
原瀘溪縣興隆場鎮天台壠村村民委員會,200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天台壠意為後山上有一座廟宇,點燈如在天上,故名天燈壠,後演變為天台壠而得名。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設大隊,以駐地三沖坪坪為大隊名。1961年改屬永興場公社,以駐地天台壠為大隊名,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後,更名為天台壠村,後併入下廣村...
原瀘溪縣興隆場鎮龍頭寨村村民委員會 原瀘溪縣興隆場鎮龍頭寨村村民委員會,200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龍頭寨意為地形像龍頭的村寨。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設大隊,以駐地甘田坪為大隊名。1961年分開另設大隊,以駐地龍頭寨為大隊名,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後,改為甘田坪村後併入該村,沿用至今。
原瀘溪縣興隆場鎮坪不亮村村民委員會,因明清時期因此地十年九旱,受災時仍要百姓賠補錢糧,故名賠補糧,後諧音坪不亮而得名。地名含義 坪不亮意為受災時仍要百姓賠補錢糧的村寨。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設大隊,以駐地甘田坪為大隊名。1961年分開另設大隊,以駐地坪不亮為大隊名,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後,改為...
2011年末,興隆鎮轄興隆場1個居民委員會,龍鳳、興隆、紅坪、大廟場、梁橋、廟塘壩、水涯子、太平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個居民小組、70個村民小組。截至2021年10月,興隆鎮轄10個行政村:興隆村、龍鳳村、大廟場村、紅坪村、梁橋村、廟塘壩村、水涯子村、太平村、前進村、興隆場村,鎮人民政府駐興隆場中段。...
1958年,建興隆公社。1959年,劃歸自貢市郊區(沿灘區)。1984年1月,公社改鄉。1995年9月,鄉改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興隆鎮轄興隆場1個居民委員會;先鋒、沙田、衛星、舒灘、光輝、陳灣、桃山、留永8個村民委員會。截至2020年6月,興隆鎮轄6個行政村、1個社區,鎮人民政府駐興隆場社區。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水麻溪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的地名,因村委會駐地及職能範圍而得名。地名含義 村民委員會駐於村內居民點水麻溪,故名。該點為農村基層自治組織,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等。歷史沿革 1949年前為龍橋鄉第五保轄境。1951年改第五保為黑岩村,因析龍橋鄉東北部置大園鄉而...
2019年12月5日,撤銷興隆街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新橋鎮管轄。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興隆街1個居民委員會,雙橋、玄天觀、紅廟子、三皇廟、華光、五馬、蘭家壩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62個村民小組。截至2019年10月,興隆街鎮下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興隆場興學街。地理環境 位置...
2022 年末,轄興隆、雙堰、長虹、銀河、舒壩、蘆茅溝、清河、翠竹、曙光、沙尖、六里班、五里壩、銅礦、石碑河、瓦窯、仁壽寨、龍河、果園、碾子灣、同溝、興青、磨子橋、土城、店坪、十里碑、轉水26個村民委員會,興隆街、興安、清溪河、太平4個居委會。人口面積 2011 年末,轄區總人口47220人,其中城鎮常住...
2011年末,興隆鎮轄興旺1個居民委員會;八角亭、大倉溝、百家店、金台山、方家溝、五通廟、陳家梁、漢山觀、龍王井、四合、禹山寺、楊房溝、粑粑店、香積寺、陳家坡1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172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興隆鎮下轄1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興隆場。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
歷史沿革 自清末得名以來,其地居民楊天壽於1962年搬遷至塗家崖居住,村棄名存。 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興隆場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石鋪鎮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名稱沿用至今 。
大埡里是陝西省的地名,1644年設立,清初(約1644年)因此村坐落於大山凹里,故名。地名含義 位於大山凹里的村子。歷史沿革 自清初得名以來,曾住居民已搬遷,村棄名存。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興隆場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
黑牛灣是陝西省的地名,1644年設立,1960年廢止,清初(約1644年)因位於黑牛山的山灣,故名。地名含義 地處黑牛山山灣的村子。歷史沿革 自清初得名以來,原住居民1960年遷出,村棄名存。 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興隆場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
蔣家半山是陝西省的地名,1644年設立,根據蔣姓人家居住山腰得名。地名含義 曾有蔣姓人家在山腰處居住。歷史沿革 自清初得名以來,曾居住居民已遷出,村棄名存。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興隆場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
地名含義 曾有白姓居民在山埡居住。歷史沿革 自清末得名以來,原住居民1960年已遷出,村棄名存。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興隆場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石鋪鎮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名稱沿用至今。
曾有姓崔人家在向陽的山灣里居住。歷史沿革 自清初得名以來,原居住居民1970年搬遷至塗家崖,村棄名存。 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興隆場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石鋪鎮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名稱沿用至今。
解放後1961年遷居興隆場候廢棄,村棄名存。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陳家灣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石鋪鎮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2016年11月鎮村改革屬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名稱沿用至今。
自清末得名以來,原住地居民已遷出,耕地荒蕪,村棄名存。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陳家灣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石鋪鎮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2016年11月鎮村改革屬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名稱沿用至今。
自民國九年得名以來,原住地居民已搬遷,耕地荒蕪,村棄名存。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陳家灣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石鋪鎮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2016年11月鎮村改革屬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名稱沿用至今。
自清末得名以來,原住地居民已搬遷,耕地荒蕪,村棄名存。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陳家灣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石鋪鎮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2016年11月鎮村改革屬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名稱沿用至今。
自清朝中期得名以來,原有一戶居民1988年搬遷至新莊,村棄名存。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雙石鋪管理區陳家灣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石鋪鎮陳家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2016年11月鎮村改革屬興隆場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名稱沿用至今。
新農鄉在富順縣城以南,駐地土主廟,距縣城 46 公里。幅員面積 32.6 平方公里,人口19931人。現轄桐子、河嘴、發農、永勝、羅灣、愛社、新安、促進、真覺、余豐 10 個村民委員會和 1 個街村居委會。建制沿革 清置洪合鄉興隆場保;民國元年稱興隆團;民國 23 年屬飛龍鎮;民國 28 年設 安隆鄉;民國 ...
自清末得名以來,原住地居民解放後搬遷至興隆場村後廢棄,耕地荒蕪,村棄名存。 1959年1月建立公社屬雙石鋪人民公社酒奠梁生產大隊下轄,1984年3月改社設鄉屬雙石鋪鄉酒奠梁村村民委員會下轄,1997年8月撤鄉設鎮屬雙石鋪鎮酒奠梁村村民委員會下轄,2007年11月撤村並組屬陰灣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名稱沿用至今...
1958年,設興隆公社。1992年,改為瑪瑙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轄桑林、紅廟、桐麻、橋樓、龍潭、上河、貞元、普光、瓦蒼、瑪瑙、大捻11個村民委員會。2019年12月25日,撤銷交泰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瑪瑙鎮管轄。截至2020年6月,瑪瑙鎮下轄1個社區:興隆場社區;10個行政村:紅廟村、桐麻村、瓦倉村、...
明朝,設興隆場。清朝,屬德清里。民國二年(1913年),設萬隆鄉。1958年,鄉改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1992年9月,與新學鄉合併為萬隆鎮。1994年6月,新學鄉析出。2019年12月,撤銷新學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萬隆鎮管轄。行政區劃 2011年末,萬隆鎮轄1個居民委員會,1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個居民小組、...
截至2011年末,東興鄉轄東興1個居民委員會,興隆場、馬家壩、大水河、羅家沖、白馬寨、宣家坡、二郎橋、蔣家溝、鄭家店、洞子口、梁家壩、劍樓、潘家灣、鳳凰寨、麥里境、龍洞庵1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個居民小組、137個村民小組。截至2019年10月,東興鄉轄1社區和16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公路街146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