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蒙造山帶岩石圈尺度地電結構與岩漿岩深部信息追蹤

興蒙造山帶岩石圈尺度地電結構與岩漿岩深部信息追蹤

《興蒙造山帶岩石圈尺度地電結構與岩漿岩深部信息追蹤》是依託吉林大學,由韓江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蒙造山帶岩石圈尺度地電結構與岩漿岩深部信息追蹤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韓江濤
  •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以東北亞構造域興蒙造山帶岩石圈地電結構和興蒙造山帶南緣、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岩漿岩深部展布為目標,利用2條南北向貫穿華北板塊北緣、興蒙造山帶東段及貫穿額爾古納-興安地塊、松遼盆地、佳木斯-興凱地塊東西向寬頻和長周期大地電磁測深資料,建立東北亞構造域地電模型,主要研究四個主要問題:1、中國東北的泛非期變質-岩漿事件的存在標誌及地電學證據。2、興蒙造山帶與華北板塊碰撞縫合線位置地電學證據及興蒙造山帶南緣花崗岩空間分布結構及深部信息追蹤。3、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岩漿岩空間分布及深部信息追蹤。4、綜合地球物理資料,圍繞東北亞構造域的地質演化,關注燕山期前古亞洲洋及蒙古-鄂霍茨克洋閉合、燕山期後太平洋板塊俯衝對東北亞深部構造格局的影響的地電證據,進行岩石圈尺度的地球物理場描述。本項目研究對於認識岩漿岩表層分布與深部結構的聯繫及深化東北亞區域活動板塊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結題摘要

興蒙造山帶經歷了古亞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構造體制的多重作用,形成了中國東北地區典型的盆嶺構造體系,其岩石圈與軟流圈系統的改造及耦合過程研究意義重大,也在根本上制約了華北北緣、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等岩漿岩帶的形成。項目以大地電磁測深為主,結合深反射地震、區域重磁場研究,揭示了興蒙造山帶南北向及東西向結構差異、岩漿岩深部信息,獲得了如下認識及成果:1、建立了大興安嶺以西盆地群、大興安嶺造山帶、松遼盆地岩石圈尺度電性結構模型;提出松遼盆地經歷了的岩石圈減薄事件,與大興安嶺岩石圈厚度相比,松遼盆地岩石圈厚度減薄了近100km,與東側張廣才嶺相比減薄了70km,而與中生代華北地台100km的岩石圈厚度相比,減薄了近50km,其經歷了岩石圈伸展期、裂解期、拆沉期和增長期的動力學過程;2、厘定了興蒙造山帶與華北板塊縫合線位置地電學證據及岩漿岩深部信息追蹤,碰撞帶可分為二連-賀根山和索倫-西拉木倫河兩個不同時期的匯聚體系,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期形成的二連-賀根山匯聚體系由二連-賀根山增生雜岩帶、寶力島弧地體及斷裂帶組成,深部縫合邊界位於二連浩特。而晚二疊-早三疊的索倫-西拉木倫河匯聚體系由二道井子增生雜岩帶和溫都爾廟增生雜岩帶及斷裂帶組成,深部縫合邊界位於蘇尼特右旗。3、中亞造山帶東段岩石圈內部存在多處低阻異常,地表多對應第四紀火山群或古縫合帶,表明這些低阻異常與軟流圈上侵有關。軟流圈呈現高導特徵,南部略薄,電阻率值為10~30Ω•m,北部厚度較大,電阻率值為10~0.1Ω•m,這種電性結構特徵體現了中亞造山帶東段軟流圈南北兩側厚度、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均一性。而已有的層析成像結果顯示中亞造山帶軟流圈東西向則呈現東厚西薄的特徵。結合區域地質,提出軟流圈與岩石圈一樣在碰撞造山過程中厚度、部分熔融程度也會隨之變化的動力學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