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興村程氏宗祠始建於明代,前進被火毀大部。
清代後期重建,仍保留有明代建築風格。
建築布局
結構
興村程氏宗祠有三進,硬山頂,祠堂構架為穿斗式與抬梁式相結合,門樓為五鳳樓木柵門建築。祠深58.6米,寬22.6米,檐高7.5米,建築面積1324.36平方米。第一進為門廳,西承天井,天井兩側為回廓;第二進為享堂(明倫堂);第三進為寢殿。
特點
興村程氏宗祠依坡而建,巍峨壯觀。屋頂高低錯落有致,為硬山式,屋脊上有磚雕配飾,門樓兩側有圓門直通大堂,皖南一般祠堂中少見;巨大天井每邊四根花崗岩石柱支撐,給人強烈的空曠與博大之感;祠內柱礎形式多樣,既有覆盆式又有鼓墩式,較為特殊;額枋、斜撐、雀替等部位滿堂木雕,線條清晰,構圖流暢,形態逼真;第三進高於第一、二進2米,石欄中間故意留出一寬約3米的開口,較為特別。
主要建築
門廳
門廳,七開間七檁三步梁對金造,卷棚軒頂,中為“人”字軒草架,軒頂望磚建造時未施,月梁與枋之間一般兩個梁袱作為支撐,五架梁與三架梁與脊檁之間童(脊)柱底施方形平盤斗,柱與梁之間多設有雀替,檐柱與檁(枋)之間用斜撐支撐,斜撐多雕刻動物圖案,雀替、梁袱多施以如意、蝙蝠、雲草紋飾,架梁與月梁兩端刻有象牙紋飾。兩側廂房,外開門洞,雙拼木門。兩側檐柱(各4根)為花崗岩質方形條石柱,地面為斜方格紋三合土製。明間面闊4.9米,次間面闊3.1米,稍間面闊2.95米,盡間(廂房)面闊2.75米,通進深7.6米。明間、次間、稍間(部分)為“八”字形(凹形),明、次兩間範圍內建木柵欄門,正面牆壁繪有墨畫,有龍鳳植物祥雲等紋飾,正面額枋、梁袱雕刻有戲劇故事、三綱五常為內容紋飾,斜撐獅子戲球、人物紋飾。柱礎為方形、方墩形,均為花崗岩制。
廡廊及前天井,廡廊為三檁抬梁構架,以山牆為脊,單面坡頂,三架樑上童柱架卷棚軒頂,望磚未設。臨天井面立柱6根,其中中間4根為花崗岩質方形條石柱,五開間,月樑上一梁袱(明間二梁袱)架枋,梁袱、枋上雕刻有吉祥如意題材之紋飾,柱樑之間設雀替,柱枋檁交接處用斜撐支撐,斜撐多為獅子戲球紋飾。明間4.3米,次、稍間為3.3米,進深2.75米。地面為斜方格紋三合土製,柱礎為方形花崗岩石材制。
天井平面為正方形,門廳後檐至享堂前檐甬道原為花崗岩條石砌鋪,兩側為泥土,現條石不存。
享堂
享堂,九檁八步構架,穿斗式與抬梁式相結合,草架軒頂,前有卷棚,卷棚內月梁為雙獅戲球紋飾,軒頂上施望磚。梁枋之間設梁袱,樑上童柱下設方形平盤斗,柱樑之間施雀替,柱、枋、檁交接處架斜撐,其紋飾與門廳基本相同。明間照壁皮門已失,但額頭尚存,題“紫氣東來”四字。享堂為五開間,明間面闊5.1米,次間面闊4.5米,稍間面闊4.25米。
享堂臨兩側天井4根檐柱為方形花崗岩條石制,柱礎為瓜墩形、方形、方墩形,均為花崗岩制。後天井,平面為長方形,為花崗岩條石砌築,中間低於享堂平面0.3米,為平鋪式,無地溝。兩側廂廊原建有木梯作為享堂與寢殿的通道。
寢殿
寢殿,七檁六步構架,穿斗式與抬梁式相結合,草架軒頂,前有卷棚,卷棚內月梁為雙獅戲球紋飾,軒頂上施望磚。其架構與享堂相同,木架構件雕刻紋飾與享堂基本一致。享堂地面高出享堂地面2.2米,斜方紋三合土地面,前臨天井處制垂簾柱頭石欄桿,兩側稍間為後廂廊山牆,牆中門洞,設雙拼門,臨天井處檐柱為方形花崗岩條石柱4根。面為五開間,明間面闊5.1米,次間面闊4.5米,稍間面闊4.25米。
文物遺存
興村程氏宗祠內的木雕紋飾眾多,大致分為人物圖案和動植物吉祥圖案,題材多以民間故事、戲曲唱本、宗教神話為基礎進行創作和雕刻的。在對人物和環境的表現上,手法均很簡練,常使用象徵和誇張的方法,構成手法很像舞台布景,有戲劇特寫鏡頭之感。祠堂內各種木雕圖紋比比皆是,凡木質構建均飾有雕琢,總計210餘件,涉及人物故事、吉祥圖案等20餘組之多。在斗拱、脊吻、梁枋、柱礎,沿天井四周整齊的欄板上,細工雕琢著各種圖案,或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或花草鳥獸生機勃勃,雕飾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其圖案生意盎然,人物風情,弈棋覽書,坐站行至各異,老翁頑童,文生武將,奔鹿騰馬,梅蘭竹菊,使有限的畫面似有無限之天地,可任日月星空,曲水彎環,游鱗潛沒。
保護措施
2004年,興村程氏宗祠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指引
地理位置
興村程氏宗祠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甘棠鎮興村村。
交通指引
黃山市黃山區政府距興村程氏宗祠7公里,可自駕或打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