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寧編鐘
- 出土地點:興寧新圩
- 館藏地點:興寧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時期
- 出土時間:1984年3月
1984年3月27日,興寧市新圩鎮大村古樹窩南坡崩崗里,有人發現黃泥土中埋有奇怪的東西,這就是震動一時的“大村編鐘”,共6枚,雖腐銹但不嚴重,鐘身扁菱形,柄根附紐,鐘口有角,青銅綠色,擊之揚聲。更多的人猜測趨向可能是秦漢時期的遺物。理由主要是秦始皇當年派10萬大軍南下,建南海郡,並任命趙佗為龍川縣令,而新圩鎮大村地理位置扼守寧江、梅江、韓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至今大村仍有一矮山叫“秦皇坪”,也叫“寨上”,它的周圍有幾座高山,成品字形,分別叫“中權寨”、“高子寨”、“高面寨”,拱衛著品字形中間的“秦皇坪”。人們想像,也許當年的秦軍將士長期紮營於此,山高地偏,將士們常在閒暇之時想念遙遠的故鄉,於是把編鐘作為娛樂器具,以解遠離親人的苦悶。也許是將帥們立了功,接受皇室的封號、受勛,編鐘就是嘉獎品。也許由於某次戰事緊急,不得已將編鐘藏於離“秦皇坪”不遠的古樹窩崩崗溝里。
6枚編鐘為紅銅與錫合金製件,宮廷樂器。其器形上大下小為合瓦型。柄肩附紐,鐘口有角,兩側有細長音脊,外表下面有3排6組13個乳釘,背面有3排3組,每組4個共12個乳釘,鐘身正面直上有菱形紋、斜線紋,下部橫向為支雷紋,表面鋼綠表翠,古味蠱然,進之揚聲。其重量分別為28.5、27.5、21、18、(其中2個同重量)16.5市斤,是廣東境內已發現編鐘中最完整,音量音色最好的一套,十分珍貴。它的發現,對研究古代人類文明史,地方民族史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關係、民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6枚編鐘為紅銅與錫合金製件,宮廷樂器。其器形上大下小為合瓦型。柄肩附紐,鐘口有角,兩側有細長音脊,外表下面有3排6組13個乳釘,背面有3排3組,每組4個共12個乳釘,鐘身正面直上有菱形紋、斜線紋,下部橫向為支雷紋,表面鋼綠表翠,古味蠱然,進之揚聲。其重量分別為28.5、27.5、21、18、(其中2個同重量)16.5市斤,是廣東境內已發現編鐘中最完整,音量音色最好的一套,十分珍貴。它的發現,對研究古代人類文明史,地方民族史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關係、民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