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軍

興安軍(日文:こうあんぐん)為管轄滿洲國內蒙古族居住地域(興安省、熱河省等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滿洲國軍部隊。興安軍與其他滿洲國軍部隊多民族混成的狀況不同,主要是由強征的蒙古族人組成(亦有以教官身分配屬的日本人),部隊也主要在草原地區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安軍
  • 外文名:こうあんぐん
  • 特徵:滿洲國軍部隊
  • 組成:由強征的蒙古族人組成
  • 活動範圍:草原地區
  • 終結時間:1940年
概述,興安軍的終結,

概述

部隊由草原居民編成之故,有著在冬季草原行軍時極少落伍者、在夜間行動仍不失去方向感、擅長射擊與馬術等特色。以此特性由敵軍背後突襲,以滿洲國游擊隊身分活躍。
1932年4月,以"內蒙自治軍"為基礎,在通遼以東的錢家店組建了興安南警備軍,巴特瑪拉布坦任司令,甘珠爾扎布任參謀長。同年底,興安東分省和北分省也以當地民族武裝為主成立了興安東警備軍和興安北警備軍,由綽羅巴圖和烏爾金分任司令。
1933年,又以投日的東北軍17旅李守信所部蒙古族官兵為主成立了興安西警備軍,烏古廷任司令。興安警備軍統稱興安軍,是由蒙古人(包括達斡爾、鄂溫克等族,當時泛稱蒙古人)組成的偽滿洲國正規軍,總兵力約1萬人。興安軍各部隊均設有日本顧問,甚至直接由日本人任主官。
1934年7月,又在鄭家屯成立了專門培養興安軍軍官的興安軍官學校,校長由巴特瑪拉布坦兼任。該校1938年遷往王爺廟,繼任校長先後有甘珠爾扎布、郭文林、烏爾金。
1936年4月,日偽當局以"通蘇"的罪名逮捕處死了維護民族利益、抵制和反對日本操縱控制的興安北省省長凌升及其胞弟、興安北警備軍參謀長福齡,妹夫、興安北省警務廳廳長春德等人,進一步鎮懾、壓制蒙古、達斡爾等族的民族意識,強化了高壓統治(正珠爾扎布《"凌升通蘇事件"真相》)。
1936年成立統一指揮四個興安警備軍的興安軍管區司令部,由巴特瑪拉布坦任軍管區司令,司令部駐鄭家屯。其後,又從各興安警備軍抽調主力編成野戰性質的興安師,由巴特瑪拉布坦兼任師長。
1939年夏,興安師在中蒙邊境的諾門罕戰爭中損失慘重,並且有大批官兵因厭戰(蒙古人不打蒙古人)而逃離戰場。戰後,興安師改編為第二師,由郭文林接任師長。

興安軍的終結

1940年,日偽又撤消興安軍管區和四個興安警備軍,改設第九、第十軍管區。第九軍管區負責興安南、西二省警備,司令部駐通遼,司令官先後為巴特瑪拉布坦、郭文林、甘珠爾扎布。第十軍管區負責興安東、北二省警備,司令部駐海拉爾,司令官先後為烏爾金、郭文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