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凱鱊

興凱鱊

魚類,為鯉形目,鯉科,鱊屬。分布於俄國,朝鮮和中國黑龍江至廣西等,體長可達12厘米,一般生活於溫帶淺水區域,水溫18°C to 22°C。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興凱湖。可作為食用魚及觀賞魚。此魚體長可達12厘米。體長大於8 cm時,雌魚體質量增長快於雄魚;相同體長組中,雌魚肥滿度指數稍大於雄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興凱鱊
  • 拉丁學名: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 :鱊屬
  • 分布區域:俄國,朝鮮和中國黑龍江至廣西等
外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模式產地,雌雄差異,

外型特徵

體扁薄,外形呈長橢圓形。吻短鈍,吻長小於眼徑。口小,端位。口角無須。背鰭和臀鰭硬刺強壯,背鰭具12—15根分枝鰭條;臀鰭起點約與背鰭第6分枝鰭條之基部相對,具10—11根分枝鰭條。側線完全;側線鱗33—36枚。體長為體高的2.4—2.6倍。鰓耙細密,第1鰓弓外側鰓耙16—18枚。體長80mm。
標準長為體高的2.1-2.5倍,為頭長的4.0—4.5倍,為尾柄長的4.5—5.0倍,為尾柄高的7.1—8.2倍。頭長為吻長的3.2—3.9倍,為眼徑的2.5--3.5倍,為眼間距的2.4--2.5倍,為尾柄長的5.5—5.8倍,為尾柄高的7.0—7.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8倍。體高而側扁,外形略呈長圓形。頭小。吻短而鈍,其長度約與吻長等長或略短。口小,端位,口裂呈弧形。無觸鬚。眼大,位於體軸中線偏上方,眼徑小於眼間距。鼻孔在眼上方,鼻孔前緣至吻端與至眼前緣的距離約相等。鰓耙稍長,排列較稀疏。下咽齒側扁,基部較窄,齒面斜截狀,前側面有明顯的粗鋸紋,1和5枚齒的鋸紋較少,約4—5個,2、3、4枚齒的鋸紋較多,約5—7個,在後側近尖端處有一深溝,從齒緣向下延伸至中部。背鰭基部較長,末根不分枝鰭條為硬刺,其起點稍在腹鰭起點之後,距吻端的距離小於距尾鰭基的距離。胸鰭較長,末端圓鈍,後伸不達腹鰭基部。腹鰭起點至胸鰭基部比至臀鰭起點的距離為大。臀鰭基較長,末根不分枝鰭條為硬刺.其起點在背鰭第6—7根分枝鰭條基部的垂直下方。尾鰭分叉深,上下葉相等。肛門在腹鰭和臀鰭中點。鱗大,腹鰭基部有一片長形的腋鱗.約呈三角形。側線完全,較平直,僅在臀鰭中部上方稍向下彎曲。腹鱗比側線鱗稍小。雄魚在吻端有兩簇白色珠星,隆起較高。在眼眶前鼻孔下方處有較大的顆粒狀白色珠星8—20,隆起較高。雌魚吻端無珠星,有灰色產卵管,產卵季節產卵管變長,向後伸末端可超過尾鰭末端。體背部黃灰色,兩側下部灰白色。沿尾柄中線有一黑色縱紋,向前可伸達背鰭起點下方。

生活習性

生活於江河溝渠池塘的緩流及靜水淺水處。攝食硅藻、藍藻和絲狀藻類等。背鰭和臀鰭有兩列黑色小斑點。腹鰭和臀鰭為黃白色,雄魚臀鰭外緣鑲有較寬的深黑色飾邊。雌魚臀鰭無黑邊。

生長繁殖

興凱魚橘為小型魚類,經濟價值低,生長速度慢,個體小。食物以藻類和植物碎屑為主。性成熟年齡為1齡,生殖期在5—6月,成熟卵為黃色.直徑約0.5—1.0mm。繁殖期間雄魚體色艷麗,吻端具白色珠星,鰭條上的斑點更為明亮;雌魚具一灰色產卵管,產卵於蚌類的鰓瓣中。

模式產地

亞洲: 阿穆爾河流域, Khanka 湖。

雌雄差異

興凱鱊比例性狀在雌雄魚之間無顯著差異;體長質量關係和肥滿度分析表明,體長大於8 cm時,雌魚體質量增長快於雄魚;相同體長組中,雌魚肥滿度指數稍大於雄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