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凱湖松

興凱湖松

興凱湖松(學名:Pinus takahasii Nakai)是松科,松屬喬木,高可達20米;新枝被白粉,三年生枝的外皮脫落,露出紅色內皮;冬芽赤褐色,長卵圓形,頂端尖,稍有樹脂。針葉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均有氣孔線;橫切面半圓形,葉鞘深褐色;雌球花有短梗,下彎,球果長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種鱗長橢圓狀卵形,鱗盾斜方形,肥厚隆起或較平,種翅下部寬,上部漸窄,先端鈍尖。5-6月開花,第二年9-10月球果成熟。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東南部興凱湖及密山、雞東、雞西、穆稜等地,俄羅斯也有分布。生於湖邊砂丘上及山頂石礫土上。

興凱湖松對研究松屬的分類與分布有科學價值。可作為建築用材,是營造固堤林的適宜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0米;樹皮紅褐色或黃褐色,樹幹上部的皮呈淡褐黃色;一年生枝淡褐色或淡黃褐色,新枝被白粉,三年生枝的外皮脫落,露出紅色內皮; 冬芽赤褐色,長卵圓形,頂端尖,稍有樹脂。針葉2針一束,長5-10厘米,徑1-1.5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均有氣孔線;橫切面半圓形,單層皮下層細胞,維管束鞘橫矩圓形,約具8個邊生樹脂道;葉鞘深褐色;雌球花有短梗,下彎,很少不下彎。
球果長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長4-5厘米,徑2-3厘米,熟時淡黃褐色或淡褐色,有短梗,下彎;中部種鱗長橢圓狀卵形,長約2厘米,鱗盾斜方形,肥厚隆起或較平,縱脊、橫脊顯著,球果中下部種鱗的鱗盾隆起向後反曲或平,鱗臍褐色,平或微突起,有短刺;種子倒卵圓形,微扁,長3-5毫米,徑約3毫米,淡褐色有黑色斑紋,連翅長約1.5厘米,種翅下部寬,上部漸窄,先端鈍尖。花期5-6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東南部興凱湖及密山、雞東、雞西、穆稜等地,俄羅斯也有分布。生於湖邊砂丘上及山頂石礫土上。
興凱湖松興凱湖松

繁殖方法

育苗地的選擇與整地作床:育苗地選在甘南縣綠色林場苗圃,地勢平坦、土壤通透性好、有水源。根據地區晝夜溫差,土壤溫度上升緩慢的特點作高床,苗床規格為1.2米×10米×15厘米,床的橫斷面為梯形,作床時混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床面整細摟平。
興凱湖松興凱湖松
種子處理:2006年4月3日,將引進的2000粒種子先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小時消毒,撈出控乾,再放入40℃溫水中浸泡24小時,待水溫自然冷卻後,種子吸足水澇出用消毒過的濕細河沙與種子混拌,裝入小布口袋內,再放入較大裝有濕細河沙的橡膠桶內,置於5℃環境下保濕處理。於5月將盛種容器轉入室內陽光直射處,快速催芽處理,此時,室內溫度13-15℃。約10天,種子有30%左右裂嘴時,即可播種。
播種方法:由於種子量小,與其他苗木同播於一床。採用條播,覆土0.5厘米,鎮壓,並始終保持床面濕潤。6月初苗出齊,出苗期較集中。

栽培技術

播後管理:除草、鬆土、澆水、修床,如發現有病蟲害,應馬上進行藥物防治。值得注意的是興凱湖松小苗葉很長、很密,7-8月本地雨水集中,床上泥土容易護苗,要在晴好天氣及時脫泥褲子。
興凱湖松興凱湖松
越冬防寒:寒冷地區,苗圃培育松類小苗,冬季均需防寒。於10月當氣溫穩定通過-5℃後,將步道土掘起、打碎,覆於床面上,覆土厚度,以高於苗端3厘米為宜。翌春5月,氣溫穩定在5℃時,將防寒土從床上用手扒下。並扶正苗木,最好澆化凍水,以免發生凍拔及苗木生理乾旱。
移植換床:將原床苗起出,移栽至已做好的苗床上,株行距15厘米×15厘米,栽植換床,以利苗木根系發育,繼續培育壯苗。換床後繼續培育2年即可進行造林試驗或培育容器苗。

主要價值

科研:對研究松屬的分類與分布有科學價值。
經濟:可作為建築用材,是營造固堤林的適宜樹種。

保護級別

保護等級:中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1984年7月公布《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Ⅲ級。
瀕危原因:漸危種。主存於興凱湖畔及周邊地區,因長期濫伐森林,破壞生態平衡,資源日漸枯竭。
保護措施:建議建立自然保護區,建母樹林,擴大繁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