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趙夢麟諸人游甘露寺

《與趙夢麟諸人游甘露寺》是明代詩人李東陽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這首詩把游甘露寺所見到的近景、遠景、小景、大景,有層次有遠近地描繪了出來。首聯寫甘露寺上瞰視江;頷聯和頸聯寫山的幽古高危;尾聯觸景生情寫國家政事。此詩格高調昂,顯出大政治家的襟度胸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趙夢麟諸人游甘露寺
  • 作者:李東陽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明詩別裁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趙夢麟諸人游甘露寺
澗筱岩杉處處通,野寒吹雨墮空濛。
垂藤路繞千年石,老鶴巢傾半夜風。
淮浦樹來江口斷,金陵潮落海門空。
關書未報三邊捷,萬里中原一望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趙夢麟:明代廣平(今河北永年縣)人。進士,成化間以兵部主事謫任山西嵐縣。在任期間,清丈土地,編審丁徭;杜豪戶之兼併,清奸胥之隱詭,重建公廨,百廢俱興,政績顯著,升兵部員外郎。曾任延綏總兵。甘露寺:寺名,三國吳孫皓甘露年所建。在今江蘇鎮江市北固山後峰上。
2.澗纂(zuǎn)岩杉:澗邊的小竹,岩上的青杉。纂,小竹。
3.空濛:混蒙迷茫之狀,多用以形容煙嵐雨霧。
4.淮浦:古縣名。在今江蘇省江北。江口:渡口。
5.金陵:此指江蘇鎮江。海門:海口。
6.關書:文書。三邊:三個地處邊陲的邊防要地。漢以幽、並、涼為三邊,明以榆林、寧夏、甘肅為三邊。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澗邊的小竹,岩上的青杉都是互相通暢著,寒冷的野外吹著風成混蒙迷茫之狀。
藤枝垂直路面纏繞在千年的石頭上,昨夜不小的山風,它把禽鳥的巢窩掀倒了。
淮浦縣渡口的樹木也斷了,金陵江潮海退去猶如海門,寬闊空濛。
邊防要的文書還沒有傳來捷報,卻只能遙望萬里中原。

創作背景

李東陽成化八年(1472 年)的南行北返中,於南京、鎮江等地名勝多所遊覽,此詩則是詩人與友人游鎮江甘露寺後寫下的一首七律。

作品賞析

整體鑑賞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元一處寫到甘露寺,詩人寫山景、物候、山上所見,寫了甘露寺周圍的一切,卻讓人感到是在處處寫甘露寺。這是詩人烘雲托月的藝術手法。詩開頭四句寫北固壘,不是層巒疊峰,而是翠竹清杉。翠竹長在山澗,而松杉生於岩縫。造物主卻又把它們布置得錯落有致,所以,不單單是“曲徑通幽處”,而是處處通向“幽處”,或者可以說,處處通向這座甘露名寺。略帶寒意的微風吹拂著濛濛細雨。蘇東坡所寫的“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名句。也適用於這裡了。細雨滋潤著山色,更加清翠欲滴。元代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句,那是深秋景色,已經沒有生氣了。可是詩人筆下的藤類植物依然在點綴著山路和山石,充滿生機。層林疊翠,鬱鬱蔥蔥,一派濃郁的南國風光。第四句寫的是昨夜不小的山風,它把禽鳥的巢窩掀倒了。詩人是一個意外的發現,引之入詩。這裡不是說風有破壞性,如秋風把杜甫的住房颳走了三重茅,又如《風雨嘆》中說的風把海水捲入陸地,造成洪水橫溢。卻是一個有趣的詩料,你們看風真不小,把鳥窩掀倒了。那么,這是風壯山色。亦一景也。
頸聯寫的是山上遠望,遠望淮水而近看長江,目光由遠及近。詩人既依稀看到淮水東流至淮浦縣而北通於運河的情景(《水經》:“淮水連過淮陰縣北,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于海。”大江至此,猶如北折,與運河相通,故云“江口斷”。);又清晰地看到長江潮漲潮落之寬闊空濛的壯觀。(宋王懋《野客叢書》引唐張氏《行役記》,謂甘露寺在金陵山上。大江至此,猶如海門,寬闊空濛,故云“海門空”。)從性質角度觀之,首聯和頷聯寫的是山景,此聯寫的卻是水景;從比較角度觀之,前者寫的山中幽景,後者所寫卻是山下壯景。山、水、幽、壯交織,構成了甘露寺及其周圍的一幅清幽而又壯麗的圖畫。詩人是輕鬆的,感情是歡快的。
尾聯宕開一筆,寫的不是憑弔歷史,抒興亡之感,寫的卻是眼前的現實:“關書未報三邊捷,萬里中原一望中。”明代憲宗成化年間,邊患加劇。明王朝正設法消弭邊禍,以穩定其統治,但明王朝卻常常缺乏足夠的軍事力量以抵抗北部異族的侵擾。故尾聯首句是寫實;所以當詩人遙望萬里中原之時,立即聯想到邊患尚未消除。作為關心國事的詩人,當賞心悅目之時,不可能把憂患置之度外的。這也就是詩人自己實踐其“此詩之所以貴情思而輕事實也”(《懷麓堂詩話》)的創作主張。

名家點評

明·王夫之《明詩評選》:“老杜健筆,得之庾子山者正爾,詎可不雲作者。”

作者簡介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茶陵(今屬湖南)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上承台閣體,下啟“前後七子”,以他為首的茶陵詩派,力主宗法杜甫。著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