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猛虎有不解之緣的土家族

《與猛虎有不解之緣的土家族》是200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珞。

基本介紹

  • 書名:與猛虎有不解之緣的土家族
  •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429頁
  • ISBN:7535145191
  • 品牌:湖北教育出版社
  • 作者:董珞
  •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1日
  • 開本:32開
  • 定價:32.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表明:奇麗弘深的長江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她和黃河文化南北交會,澎湃激盪,形成奔涌不息的中華文化之巨流,匯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
本書是《長江文化研究文庫》中的一冊,主要是對土家族的風土人情,尤其是猛虎信仰進行全方位地探究。該書非常經典,值得永久收藏和閱讀!

圖書目錄

總序
導論
第一章 先秦的巴人及其文化
第一節 巴族之源何處尋
第二節 周代的巴人和巴國
第二章 從秦到隋的巴裔蠻族
第一節 板盾蠻和廩君蠻
第二節 蠻入漢境和漢入蠻鄉
第三章 唐代巴人及其竹枝歌
第一節 竹枝歌的被發現和被仿作
第二節 劉禹錫的《竹枝詞》
第三節 竹枝歌源流綜述
第四章 五代、兩宋的巴裔蠻族
第一節 五代的溪州彭氏
第二節 宋代經略兩江與峽江
第五章 在元、明兩代的土司制度下
第一節 規模初具的元代土司制度
第二節 體制大備的明代土司制度
第三節 剿倭
第四節 秦良玉
第六章 清代改土歸流前後
第一節 改土歸流的緣由和經過
第二節 改土歸流前的土家地區
——以《容美紀游》為一斑
第三節 改土歸流後的土家地區
第七章 方言與支系
第一節 方言
第二節 支系
第八章 相反亦相成的猛虎信仰
第一節 不薄花虎愛白虎——清江土家
第二節 又打又拜,亦畏亦敬
——沅江土家
第三節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烏江土家和澧水土家
第四節 與彝族崇虎的比較
第九章 源流混雜的創世神話
第一節 天地開闢
第二節 人祖出世
第三節 人類再傳
第四節 驅日,吞日,射日
第十章 五花八門的民間信仰
第一節 巫與儺、道、佛
第二節 祖先崇拜
第三節 神鬼信仰
第十一章 喜事中的哀哭
第一節 以歌為媒的時代
第二節 象徵的妙用——從訪親到議婚
第三節 越會哭唱越能幹
第四節 從抹黑臉到撒筷子
第五節 餘論——傳播和演變
第十二章 喪事中的歡笑
第一節 坐喪和轉喪
第二節 跳喪
第十三章 武陵藝韻
第一節 舞蹈
第二節 歌謠
第三節 居室
附錄 土、苗、漢的互滲、交融

文摘

書摘
《華陽國志·巴志》說:“巴子時,雖都江州(今重慶),或治墊江(今
重慶合川),或治平都(今重慶豐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慶
涪陵)。其畜牧在沮,今東突峽(今銅鑼峽)下畜沮是也。又立市於龜亭北岸
,今新市里(今屬重慶雲陽)是也。其郡東枳有明月峽、廣德峽,故巴亦有三
峽。巴、楚數相攻伐,故置扦關、陽關及沔關。”
常璩以為峽江巴國即姬姓巴國,這是一個誤會。姬姓巴國應在陝南,已
見上文。當西周時,峽江地帶尚無巴人,何來巴國?峽江地帶的巴人墓葬和
巴式銅器,已知年代最早的屬於春秋晚期或中期。從1997年10月至1999年1
月發掘的忠縣瓦渣地遺址中,清理了“出土三角援銅戈的墓葬,根據銅器形
態分析,其年代應為春秋晚期前後,是目前峽江地區年代最早的‘巴蜀文化
’墓葬”。既然如此,峽江巴國創立的年代不會早於春秋。
可是,《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關於“廩君”的記述,引起了更大
的誤會,其中說道:“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皆出於武落鐘離山。其
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
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
。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沈,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
,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
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
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思)[伺]其便,因射殺之
,天乃開明。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
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武落鐘離山,即今湖北長陽的偎山。夷城,
應為夷水即今清江之城,究竟在清江的什麼地方就不可考實了。《後漢書》
的上述文辭,本於《世本》,略有出入。不少學者認為,武落鐘離山是所有
巴人的起源之地。有的學者甚至認為,長陽以及峽江地帶其他某些地方所發
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就是早期巴文化遺存。
其實,《後漢書》和《世本》關於廩君的記述是青銅時代的。五姓之子
所“擲”的“劍”,應為柳葉形青銅劍。這種劍既有相對較長的,也有相對
較短的。涪陵小田溪巴墓出土的成套柳葉形青銅劍,從長到短,長的用於擊
刺,短的用於投擲。五姓之子所“擲”的“劍”,應為可用作飛鏢的形制短
小的柳葉形青銅劍。由此可知,廩君所部巴人生活在青銅時代,長陽的新石
器文化遺存與廩君所部巴人無涉。
“夷水”和“鹽水”都是清江的古名,相傳清江流域確實曾經產鹽。“
從夷水至鹽陽”,意即溯清江而上,至鹽陽而止。今長陽縣西漁峽口有溫泉
,舊稱鹽池,據說是產過鹽的。附近的山上有傳慶寺,俗稱鹽井寺。廩君所
到的鹽陽,可能就在漁峽口。民間傳說,廩君化白虎也在漁峽口。既然如此
,“君乎夷城”的夷城也非漁峽口莫屬了。漁峽口在清江即鹽水的北岸,古
稱鹽陽是恰當的。
《太平御覽》卷十七引盛弘之《荊州記》云:“佷山下有山,獨立峻絕
。西北石穴,以燭行百許步,有二大石,其間相去一丈許。俗名其一為‘陽
石’,一為‘陰石’。水旱為災,鞭陽石則雨,鞭陰石則晴。”《太平御覽
》卷五十二引《荊州記》,在“鞭陽石則雨,鞭陰石則晴”後面,多了一句
“即廩君石也”。《水經注·夷水》云:“陰石常濕,陽石常燥。”《太平
御覽》卷七八五引《荊州記》云:“廩君浮夷水射鹽神於陽石之上。”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章懷太子注引《世本》云:“廩君使人操
青縷以遺鹽神,曰:‘嬰此,即相宜。’雲與女俱生,宜將去。鹽神受縷而
嬰之。廩君即立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中鹽神,鹽神死,天乃大開也。”
這個鹽水女神故事是~則離奇的神話,與巫山神女故事相映成趣。暮來
,朝去,是它們一致的情節。化為飛蟲而與諸蟲掩蔽日光,或者旦為行雲而
暮為行雨,是它們相似的情節。或許宋玉聽到過鹽水女神故事,把它嫁接到
瑤姬傳說上去,敷演成為只有脂粉氣、全無血腥味的辭賦了。
鹽水女神故事可能有真實的歷史背景,即廩君所部溯清江而上,遇到了
占有鹽池的土著,先禮後兵,殺死了土著的女性酋長,奪取了鹽池。這個歷
史背景不像女神故事那樣引入入勝,但它可能是真實的“原版”。
至於廩君所部何以溯清江而上,則本書上節介紹虎方時就已說過,虎方
被周昭王擊滅之後,殘部逃到清江流域來了。
有學者說,峽江巴國是西遷入峽的廩君遺裔創立的。這是以巴人只有武
落鐘離山一個源頭為前提推而論之。可是,直到現在,鄂西南的巴人遺裔與
渝東南的巴人遺裔,對白虎仍持兩種相反的態度:前者繼承廩君蠻,崇拜白
虎;後者繼承板盾蠻,射殺白虎。顯然,峽江巴國是板盾蠻的先民創立的。
廩君的“君乎夷城”,只是做部落酋長,充其量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方國
的君主。到了戰國時期,峽江巴國強盛起來,清江巴人才成為其盟友了。
P29-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