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如何教育培養子女?他為什麼說自己沒有學生?學佛只能吃素?如果您想尋找其中的答案,請閱讀南一鵬先生的《與天下人同親:我的父親南懷瑾》。
基本介紹
- 書名:與天下人同親:我的父親南懷瑾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111295
- 作者:南一鵬
-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0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本書作者南一鵬是南懷瑾先生子女中跟隨南懷瑾先生時間最長的一位。他用飽蘸深情的筆墨,具體生動的故事,向讀者介紹了南懷瑾先生立心高遠的人生抱負,細緻入微的言行家教以及作者終生受益的體會感悟,從一個平凡的親人視角來解讀一個不平凡的國學大師,新穎獨到,令人難忘。
內容簡介
南懷瑾先生精研國學,對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學問,他一生致力於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及儒、道、佛文化的精髓,其作品淺顯易懂,思想深邃,發人深省。那么生活中的南懷瑾先生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如何教育培養子女?他為什麼說自己沒有學生、學佛只能吃素?
近日,《與天下人同親:我的父親南懷瑾》一書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南一鵬是南懷瑾先生子女中跟隨南懷瑾先生時間最長的一位。他用飽蘸深情的筆墨,具體生動的故事,向讀者介紹了南懷瑾先生立心高遠的人生抱負,細緻入微的言行家教以及讓他終生受益的體會感悟,從一個平凡的親人視角來解讀一個不平凡的國學大師,新穎獨到,令人難忘。南一鵬先生從身教、家教、言教等親情方面講述了南懷瑾先生一些不為人知的平凡經歷和事跡,今天我們讀來倍覺溫馨和感動。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親切和藹、具有悲憫情懷與人生智慧的國學大師的另一面,也十分立體地向讀者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南懷瑾。
南一鵬先生認為,父親南懷瑾給予的不單是生命的智慧,更多的是與眾生所結的善緣。書中,南一鵬先生說:“對現行的教育,我常常覺得很遺憾,我們把教育搞錯了方向。因為人是教不會的,人是要靠自己去學會的。所謂的教育,不是要教你什麼思想,而是教你怎么思考。”“教育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環境,人自然就會學。而父親給我提供的這個環境,就是他身教言教家教的最重要成分。”這些充滿睿智的人生態度及對後人的教養將會給我們今人留下深刻的啟示。
近日,《與天下人同親:我的父親南懷瑾》一書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南一鵬是南懷瑾先生子女中跟隨南懷瑾先生時間最長的一位。他用飽蘸深情的筆墨,具體生動的故事,向讀者介紹了南懷瑾先生立心高遠的人生抱負,細緻入微的言行家教以及讓他終生受益的體會感悟,從一個平凡的親人視角來解讀一個不平凡的國學大師,新穎獨到,令人難忘。南一鵬先生從身教、家教、言教等親情方面講述了南懷瑾先生一些不為人知的平凡經歷和事跡,今天我們讀來倍覺溫馨和感動。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親切和藹、具有悲憫情懷與人生智慧的國學大師的另一面,也十分立體地向讀者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南懷瑾。
南一鵬先生認為,父親南懷瑾給予的不單是生命的智慧,更多的是與眾生所結的善緣。書中,南一鵬先生說:“對現行的教育,我常常覺得很遺憾,我們把教育搞錯了方向。因為人是教不會的,人是要靠自己去學會的。所謂的教育,不是要教你什麼思想,而是教你怎么思考。”“教育最重要的是提供一個環境,人自然就會學。而父親給我提供的這個環境,就是他身教言教家教的最重要成分。”這些充滿睿智的人生態度及對後人的教養將會給我們今人留下深刻的啟示。
作者簡介
南一鵬,祖籍浙江省樂清縣,1955年出生於台灣,是國學大師南懷瑾的第三個兒子。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經濟系,1980年移民赴美,現定居美國洛杉磯。
1977年曾經代表台灣大專青年赴美宣慰中華學子並與美國大專院校做文化交流工作。移民美國後,從事計算機軟體程式設計工作。
在所住過的美國加州核桃市,成立華人協會,擔任理事、會長到諮詢顧問;對中文學校活動大力支持,曾任家長會理事,教學委員,家長會會長暨校董會董事。歷任市政府諮詢委員,警局的社區諮詢顧問及學區的多文化交流委員等等,積極參與當地市政、警政、學政。讓美國主流社區了解華裔居民的文化背景及需求,適時適當地做出公平合理地決策。曾當選核桃市市議員。
1977年曾經代表台灣大專青年赴美宣慰中華學子並與美國大專院校做文化交流工作。移民美國後,從事計算機軟體程式設計工作。
在所住過的美國加州核桃市,成立華人協會,擔任理事、會長到諮詢顧問;對中文學校活動大力支持,曾任家長會理事,教學委員,家長會會長暨校董會董事。歷任市政府諮詢委員,警局的社區諮詢顧問及學區的多文化交流委員等等,積極參與當地市政、警政、學政。讓美國主流社區了解華裔居民的文化背景及需求,適時適當地做出公平合理地決策。曾當選核桃市市議員。
圖書目錄
1身教、言教、家教,是我一聲的功課(自序)
1源於唐山,成於台灣
2幼年記憶,溫州往事
11維摩精舍,青年悟道
20赴台經商,遭遇困厄
27歡樂童年,如沐春風
45童蒙啟蒙,傳統傳承
63青澀年華,坐擁書城
73尊師重道,善待輩
86修行修身,平常心信
97世法父子,人間溫情
102大學生涯,繁花落盡
118插遍茱萸,初訪故鄉
127點燭傳燈,禪門宗風
148美國華裔,艱辛歷史
159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178文化交流,互惠平等
193九十五年,維摩樂章
210附錄:南氏族姓考存序言
1源於唐山,成於台灣
2幼年記憶,溫州往事
11維摩精舍,青年悟道
20赴台經商,遭遇困厄
27歡樂童年,如沐春風
45童蒙啟蒙,傳統傳承
63青澀年華,坐擁書城
73尊師重道,善待輩
86修行修身,平常心信
97世法父子,人間溫情
102大學生涯,繁花落盡
118插遍茱萸,初訪故鄉
127點燭傳燈,禪門宗風
148美國華裔,艱辛歷史
159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178文化交流,互惠平等
193九十五年,維摩樂章
210附錄:南氏族姓考存序言
序言
身教、言教、家教,是我一聲的功課(自序)
南一鵬
在明燈下,必有相對的暗處;名人子女就要學習如何安於暗處,不顯光彩,同時也不蔽明燈之光。此亦是非凡的學習,須有非凡的心性。
父親的離去,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超乎想像的早;不論是子女或是學生群,每個人都懷著偶像似的尊崇。期盼有這盞明燈,長期高照,讓自己在為人處世上不會迷途;這是我們大眾習以為常的,依賴式的慣性思考,所以無論他何時來去,我們都會覺得不捨。
從小就學習著放下,對名利權情,對世俗世事,對成住壞空,對物質欲望,大多都沾而不黏。當然以往的習性所驅,自己對身為中國人的歷史感情和責任,一直是掛懷於心,雖然時而提起,但也隨即放下。對父母子女的緣,更是應活在當下,不執著抓取,坦然與眾生共享,視為當然。
存在中真正的學習,要靠真實的經歷。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方才了解父母與子女的緣是如此的深。這緣分不僅是出世報到,還有累積的過往經歷的因素,不是非血緣者可以替代的。不管自己是多大的年紀,如果父母健在,好像仍然有著依靠。等到父母都離開以後,才會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到了山巔,上面只有藍天白雲。這種“山登絕頂我為峰”,親情上失恃失怙的失落感覺,唯有經歷過的才會了解。
放下親情,談何容易。這是從根上引起的緣分,若是容易,就不叫做情了。如何能讓此緣圓融,無有缺憾,也是所有修行人題。幸運的是,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父親,教育我如何以慧命來面對這緣分。
寫書緣起是紀念和傾訴,也是讓明燈之下無暗處,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對著就不開啟的塵封往事,依舊是深情滿溢,回憶中,時時淚如泉湧。文字事,本多餘,但是又不可無它。原先只想寫一篇回憶感恩的紀念文,但是表侄葉鹿城建議將此經歷出書,和大眾分享。感念他的用心和協助,以為人子之心,娓娓道來點滴懷念和自身領受。文字內容若有不到之處,尚請輕責。
八月初,在上海的酷暑濕熱的環境下,溫州家鄉人胡小江、陳秀雯夫婦,特意為我安排住處,得以在平靜涼爽的居住處完成初稿,內心極為感謝他們的善心。同時也要感謝上海大學研究生左希超,在短時間內幫忙完成口述記錄。對出版社焦總編輯代為運籌帷幄,折衝樽俎的辛勞,銘感五內。
父親給予的不單是生命的智慧,更多的是與眾生所結的善緣。因為父親沒有私心,我們子女也別無所求,兼善天下而已。過去的一年,感受到社會大眾對父親諸多的懷念,身為子女也應該如同天下人一般,抒發自己的感懷、感恩、感激這樣無私的心性鍛鍊。難行能行,正是難能可貴,以此與天下人同修。
癸巳年九月 中秋前夕 於洛杉磯
南一鵬
在明燈下,必有相對的暗處;名人子女就要學習如何安於暗處,不顯光彩,同時也不蔽明燈之光。此亦是非凡的學習,須有非凡的心性。
父親的離去,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超乎想像的早;不論是子女或是學生群,每個人都懷著偶像似的尊崇。期盼有這盞明燈,長期高照,讓自己在為人處世上不會迷途;這是我們大眾習以為常的,依賴式的慣性思考,所以無論他何時來去,我們都會覺得不捨。
從小就學習著放下,對名利權情,對世俗世事,對成住壞空,對物質欲望,大多都沾而不黏。當然以往的習性所驅,自己對身為中國人的歷史感情和責任,一直是掛懷於心,雖然時而提起,但也隨即放下。對父母子女的緣,更是應活在當下,不執著抓取,坦然與眾生共享,視為當然。
存在中真正的學習,要靠真實的經歷。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方才了解父母與子女的緣是如此的深。這緣分不僅是出世報到,還有累積的過往經歷的因素,不是非血緣者可以替代的。不管自己是多大的年紀,如果父母健在,好像仍然有著依靠。等到父母都離開以後,才會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到了山巔,上面只有藍天白雲。這種“山登絕頂我為峰”,親情上失恃失怙的失落感覺,唯有經歷過的才會了解。
放下親情,談何容易。這是從根上引起的緣分,若是容易,就不叫做情了。如何能讓此緣圓融,無有缺憾,也是所有修行人題。幸運的是,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父親,教育我如何以慧命來面對這緣分。
寫書緣起是紀念和傾訴,也是讓明燈之下無暗處,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對著就不開啟的塵封往事,依舊是深情滿溢,回憶中,時時淚如泉湧。文字事,本多餘,但是又不可無它。原先只想寫一篇回憶感恩的紀念文,但是表侄葉鹿城建議將此經歷出書,和大眾分享。感念他的用心和協助,以為人子之心,娓娓道來點滴懷念和自身領受。文字內容若有不到之處,尚請輕責。
八月初,在上海的酷暑濕熱的環境下,溫州家鄉人胡小江、陳秀雯夫婦,特意為我安排住處,得以在平靜涼爽的居住處完成初稿,內心極為感謝他們的善心。同時也要感謝上海大學研究生左希超,在短時間內幫忙完成口述記錄。對出版社焦總編輯代為運籌帷幄,折衝樽俎的辛勞,銘感五內。
父親給予的不單是生命的智慧,更多的是與眾生所結的善緣。因為父親沒有私心,我們子女也別無所求,兼善天下而已。過去的一年,感受到社會大眾對父親諸多的懷念,身為子女也應該如同天下人一般,抒發自己的感懷、感恩、感激這樣無私的心性鍛鍊。難行能行,正是難能可貴,以此與天下人同修。
癸巳年九月 中秋前夕 於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