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吐蕃宰相缽闡布敕書

《與吐蕃宰相缽闡布敕書》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吐蕃宰相缽闡布敕書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吐蕃宰相缽闡布敕書
敕吐蕃宰相沙門缽闡布:論與勃藏至,省表及進奉,具悉。卿器識通明,藻行精潔,以為真實合性,忠信立誠,故能輔贊大蕃,葉和上國,宏清淨之教,思安邊陲,廣慈悲之心,令息兵甲,既表卿之遠略,亦得國之良圖。況朕與彼蕃,代為甥舅,兩推誠信,共保始終。覽卿奏章,遠葉朕意,披閱嘉嘆,至於再三。所議割還安樂、秦、原等三州事宜,已具前書,非不周細,及省來表,似未指明。將期事無後艱,必在言有先定。今信使往來無壅,疆場彼此不侵,雖未申以會盟,亦足稱為和好。必欲復修信誓,即須重畫封疆,雖兩國盟約之言,積年未定,但三州交割之後,克日可期,朕之衷情,卿之志願,俱在於此,豈不勉歟?又緣自議三州已來,此亦未發專使,今者贊普來意,欲以再審此言,故遣信臣,往諭誠意,即不假別使,更到車軍。此使已後應緣盟約之事,如其間節目未盡,更要商量,卿但與鳳翔節度使計會。此已處分,令其奏聞,則道路非遙,往來甚易,頗為便近,亦冀速成。更待要約之言,皆已指定,封疆之事,保無改移,即蕃漢俱遣重臣,然後各將成命。事關久遠,理貴法銦,想卿通才,當稱朕意。曩者鄭叔矩、路泌因平涼盟會沒落蕃中,比知叔矩已亡,路泌見在,念茲存沒,每用惻然。今既約以通和,路泌合令歸國,叔矩體骨,亦合送還,表明信誠,兼在此,其論與勃藏等尋到鳳翔,舊例未進表函,節度不敢聞奏,自取停滯,非此稽留。昨者方進表函,旋令召對,今便發遣,更不遲回。仍令與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徐復及中使劉文璨等同往,其餘事宜,已具與贊普書內。卿宜審於謀議,速副誠懷。兼有少信物賜卿,具如別錄,至宜領也。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