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書》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書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書
敕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論思諾悉至,省表並進奉,具悉。卿等才器特茂,識略甚明,仗義立身,資忠事主,上佐贊普,下康黎元,以尋盟納款為謀,繼好息人為請,是卿上策,葉朕中心,每覽表章,輒用嘉嘆。朕與彼蕃國,代為舅甥,日結恩信,自論盟會,頗歷歲時,常欲速成,以為永好,雖誠明之內,彼此無疑,而言約之間,往復未盡。今故略收來意,重示所懷,想卿通明,當所鑒悉。河隴之地,國家舊封,論州郡則其數頗多,計年歲則沿來甚近,既通和好,悉合歸還。今者舍而不言,豈是無心愛惜,但務早成盟約,所以唯言三州。則沒於彼者甚多,歸於此者至少,猶合推於禮讓,豈假形於言詞。來表雲“此三州非創侵襲,不可割屬大唐來”,且此本不屬蕃,豈非侵襲所得,今是卻歸舊管,何引割屬為詞?去年論與勃藏來,即雲覆取進旨,贊普便請為定。今兩般使至,又雲比之小務未合,首而論之。前後既有異同,信使徒煩來去,雖欲速為盟會,其如無所適從。靜言二三,固不在此,若論和好,即今各無侵軼,已同一家,若議修盟,即須重定封疆,先歸三郡。若三郡未復,兩界未分,即是未定封疆,憑何以為要約?彼若吝惜小事,輕易遠圖,未能修盟,且務通好。至於信使一往一來,但令疏數得中,足表情意不絕。彼有要事,即令使來,此有要事,亦令使往。若封境之上,小小事意,但令邊頭節度兩處計會商量,則勞費之間,彼此省便。前般蕃使論悉吉贊至,緣盟約事大,須審商量,未及發遣,後使雖是兩般,所論只緣一事,故令相待,今遣同歸,在於日時,亦未淹久。所送鄭叔矩及路泌神柩及男女等,並已到此,良用惻然,厚贈遠歸,深嘉來意。其劉成師原非劉辟子侄,本是成都郡人,已令送還本貫。其餘事目,並在贊普書中。卿等宜審參量,以副朕意,使回之日,可備奏聞。今遣兼御史中丞李銛及中使與回使同往,各有少信物,具如別數,至宜領之。秋涼,卿等各得平安好,遣書指不多言。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