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提到“今年冬,有金陵門人慾鋟仆古文於板”,按尤雲鶚刊行《南山集》在1701年(康熙四十年),則此文應作於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劉大山當是作者摯友。文中主要抒寫撰修明史之志以及身世之感。末段以秦淮余叟的遭遇況作者的身世,表現有才而不得施展的苦悶,字裡行間,流露了對不平世道的憤恨。此文是一封私人信件,以與摯友侃侃談心的口吻來寫,意切情深,心胸畢見,文字親切感人。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翻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去年春正月,渡江訪足下,留信宿(1),而足下出所為古文十餘篇見示,皆有奇氣。足下固不自信,而謬以仆之文有合於古人矩矱(2),因從問其波瀾意度所以然者(3)。仆回秦淮,將欲檢篋中文字(4),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會足下北游燕薊之間(5),而仆亦東走吳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門人慾鋟仆古文於板(6)。仆古文多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語獲罪,而門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7),當於郵傳中致一本於足下(8)。其文皆無絕殊,而波瀾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細加擇別,摘其瑕疵(9),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首簡(10),幸甚!幸甚!
當今文章一事,賤如糞壤,而仆無他嗜好,獨好此不厭。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獻(11),二十年來,蒐求遺編(12),討論掌故(13),胸中覺有百卷書(14),怪怪奇奇,滔滔汩汩(15),欲觸喉而出。而仆以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為之,欲將入名山巾,洗滌心神,餐吸沆瀣(16),息慮屏氣,久之,乃敢發凡起例(17),次第命筆。而不幸死喪相繼,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為困躓顛倒(18),良可悼嘆。同縣方苞以為“文章者窮人之具(19),而文章之奇者,其窮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當方君之所謂奇,而欲著書而不得,此其所以為窮之奇也。
秦淮有餘叟者(20),好琵琶,聞人有工為此技者,不遠千里迎致之,學其術。客為琵琶來者,終日座為滿,久之,果大工,號南中第一手(21)。然以是傾其產千金,至不能給衣食。乃操琵琶彈於市,乞錢自活,卒無知者,不能救凍餒(22),遂抱琵琶而餓死於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樂耳(23),其工拙得喪,可以無論。至若吾輩之所為者,乃先王之遺(24),將以明聖人之道,窮造化之微(25),而極人情之變態,乃與夷部之樂同其困躓顛倒。將遂碎其琵琶以求免於窮餓,此余受之所不為也。嗚呼!琵琶成而適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適以甚其窮。足下方揚眉瞬目(26),奮袂抵掌(27),而效仆之所為,是又一餘叟也。然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作品注釋
(1)信宿:兩夜。
(2)矩矱(yuè約):規矩、法度。
(3)波瀾:行文的起伏變化等。意度(duó奪):對於文章層次結構疏密詳略的思考權衡。
(4)篋(qiè竊):箱子。
(6)鋟(qǐn寢):刻。舊時以木板印書,先刻字於木板,然後印刷。
(7)俟(sì四):待,等。
(8)郵傳:驛傳。古代信件等由驛站傳送。
(9)摘:指出。瑕疵:玉石的疵點,一般用以比喻微小的缺點。
(10)首簡:篇首。古人把文章等刻在竹片上,這種竹片叫“簡”,後世不再用竹簡,有時仍習慣地稱文章、書信等為“簡”。
(11)先朝:指明朝。
(12)蒐(sōu搜):搜尋。
(13)掌故:關於歷史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14)“胸中”句:這裡講的仍是作者編撰明史之志。胸中的“百卷書”,主要是他多年醞釀的明史。
(15)滔滔汩汩(gǔ古):水奔流有聲。這裡用以比喻文思勃發。
(16)沆瀣(háng xiè):夜間的露氣。道教認為神仙不食人間煙火,只是“餐風飲露”,作者藉此表達自己排除一切世俗事務的干擾,專心於著書修史的願望。
(17)發凡:確定要旨。起例:擬定體例。
(18)困躓:困厄不得升進。
(19)具:才具,才能。該句意謂寫文章的才能,只有一些命運坎坷,窮困潦倒的人才會有。
(21)南中:泛指南部地區。《魏書·李壽傳》:“封建寧王,以南中十二郡為建寧國。”
(22)餒(něi):飢餓。
(23)夷部之樂:古代稱少數民族為夷,琵琶來自西域,故稱“夷部之樂”。
(25)造化:天地。古人認為天地創造化育萬物,故常以造化表示天地。微:精微的道理。
(26)揚眉瞬目:得意的樣子。瞬目:眨眼。
(27)抵(zhǐ):擊掌。奮袂抵掌亦得意貌。
作品翻譯
去年春正月,我渡江拜訪您,您留我在家住了兩夜,您拿出所寫的十幾篇文章給我看,這些文章文氣都很奇特。您一直不相信自己的文章,卻謬讚我的文章符合古人的法度,就向我問起這些文章為什麼要這樣構思。我回秦淮後,正想挑選箱子裡的文章,全部送給您,希望您有所指教。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薊一帶遊歷,我也向東去了吳越,於是沒能如願。今年冬天,有一個金陵門生想把我的文章刻印。我的文聿大多是憤世嫉俗的作品,不敢給世人看,害怕因文字而獲罪,但是門生最終把他收藏的百篇抄本刻印以流行世間。等到刻印完畢,我就送一本給您。那些文章沒有什麼獨特之處,為什麼要這樣行文構思,我也沒有可以告訴他人的。希望您仔細加以甄別,指出它的缺點,使我能夠改正,並且請您寫一篇序放在它的篇首,那真是我的榮幸啊!
當今社會,寫文章這種事情,賤如糞土,但是我又沒有其他的愛好,唯獨喜好寫文章而不厭倦。我平生特別留心前朝文獻,二十年來,搜尋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種掌故,胸中感到有百卷書,文思泉湧要一吐為快。然而我認為寫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隨便去做,想要到名山中,洗滌心神,餐風飲露,平心靜氣,才敢動筆。可是不幸的是,喪事接連不斷,家庭的拖累一天天增加,我四方奔走,以求溫飽,那困厄不順的境遇很是讓人悲嘆。同縣人方苞認為:“寫文章是那些處於習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寫得奇特,寫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像戴先生就是這樣的。”我的文章不敢與他所說的相稱,想寫書卻不能如願,這大概是方先生認為我困境奇特的原因。
秦淮有個姓余的老人,喜好琵琶,聽說有個擅長演奏琵琶的人,就不遠千里去拜訪他,學習他的技藝。老人的琴技最終十分精妙,號稱“南中第一手”。但是他因此耗盡千金家產,以致不能衣食自給。於是拿著琵琶在市井彈奏,乞討錢財養活自己,(可惜)最終沒有了解他的人,不能使他免於饑寒,他就只能抱著琵琶餓死在秦淮河邊。現在我的文章就像姓余的老人的琵琶。但是琵琶是西域樂器,那技藝的精妙拙劣得失,自不用說。至於我們這些人所做的,是古代賢王遺留的事業,是用來闡明聖人的道理,探求自然精微的道理,極盡人間百態,這與姓余的老人學成琵琶卻遭遇困境是一樣的。如果要打碎琵琶來免於困窘飢餓,這是我不願做的。嗚呼,琵琶學成了恰恰因為這樣招致了自己的死亡,文章寫成了恰恰因為這樣加重了自己的困窘。現在,您要效仿我的所作所為,又是一個姓余的老人。然而只有作了姓余的老人,才能聽懂他的樂曲,這就是我想要讓您為我的文章寫序的原因。
作者簡介
戴名世(1653—1713),清代著名文學家,字田有,一字褐夫,世稱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1622—1722)進士,授編修。年少有文才,散文中尤長史傳文學。所作傳記,有不少記述抗清志士和遺民事跡,表現出他對明王朝的懷念,而對明末農民起義則持仇視態度。他的山水小品,也很清麗。後因所著《南山集》用了前朝永曆(1646—1683)的年號,被判處謀反罪,後被殺。其書也遭到禁毀。百餘年後,才有人收輯他的遺稿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