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任弟書

《與任弟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任弟書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十月居箱根,來書收。知汝痛自克責,悔過至誠。此事關中國之大局,深為喜幸。前事可作浮雲過空,皆勿論也。惟汝流質易變,若見定今日國勢,處萬國窺伺耽逐之時,可合不可分,可和不可爭,只有力思抗外,不可無端內訌,抱定此旨而後可發論。至造國民基址,在開民智、求民權,至此為宗,此外不可再生支離矣。
汝對二僧,問吾決定。以今日事勢,則楚卿之言是也。至於除榮與否,此不待商,別見下。汝發造因之說,其言甚□,蓋本根未拔,故觸端即發。以今日情勢論之,那拉七十,榮祿亦六十餘,老弱多病,斷非可久。如汝作二十年之說,大約三數年內必有大變,近或一二年耳。汝以開民智、求民權候之,必無誤汝年華。若有變事而欲造因,其事甚易,即如雲樵在美數月而全美華人皆變。若於此一二年內厚蓄財力,將來各省遍設報館,數年之後,公理日明,遊學日眾,學堂日開,於時火藥已有伏基,乃為報館作線燃之,吾保一年之後全國必皆變動。計一年之中,中國豈能亡乎?至是乃成求權立憲之事必不誤也。到時吾與汝等及同學共鼓之。外間志士亦多,觀今年內汝報所鼓動可見,況汝今年極力含蓄未發乎。如肆力大發之,火線之燃必極速。吾可信也,可保也。至汝憂瑪志尼之無人,今日豈尚憂無此等人乎?才志之忠烈或不如瑪,若以空言動眾,百折不移,則即今行者或雲樵已勁甚矣。汝雖不言,豈無人言之,即如港之《中國報》已日日言之矣。未至其時,而種毒於人心,極難挽救。若革事深中於人,恐釀成印禍,到時無論何人,能發不能收也。豈可復慮無人而以身任之乎?即如吾親到印,日睹印禍,印人又告吾如狗如貓,而吾兩夕不寢,為長書以諭汝等。上海、美洲合言之。先與同璧合,曰如此明白確切哀痛之實證,無論何人見之,必心動無言,須改其轍,不然則是好招名而甘亡國者也。不料雲、勉及汝等皆置不論,言革如故。吾至今不解,豈以吾為妄造耶?不然何復忍言革而亡中國。其餘等等各人皆然,於此印亡之大事不以一毫激刺於心,若以歐洲革撲之舊方為萬應膏藥,無施而不可者。勉及曼則以人心大變,不可不從眾為言。噫!豈知印變之時,舉國上下皆變,其中豈無一有識之人?而以從眾之故,永奴其國也。我豈為此?而汝等見此文而不變。雲、勉等皆不置一詞。除非為名,不顧亡國,豈有他言可解乎?然則風俗已成,深入腦中,豈復可以空言解之乎?汝若欲再種此毒,是力欲亡中國而已。汝言並非決攻滿,不過借言之,若此則更謬矣。此毒一種於人人心,即為分兆,既分則必益外人,故吾謂革撲之說萬不可言。若欲以挾制偽政府,則全朝政權皆在漢人手。此事但當內轉,不可內訌,而內轉亦甚易之。因此症如內傷,亦非峻攻所能施也。吾思其訊息楚卿甚知之甚微甚奇,汝留此信可於三二年後覘此是否。若必用狂醫峻攻,徒殺其命而令外人分之而已。孝高曰今日當民族帝國之時,萬不可言撲滿,真一言中的。自行者及汝等皆以粗材行醫,徒讀歐美革書,持為獨步單方而醫此國,則惟有殺之而已。汝試改易其心,將革撲大起大勝、各國如何相待,逐步思之,必有懼然瞿然於昔分立革命之大誤者矣。望抱定看定,今日在合大中國以抗外,不可分亂全中國以益外,宜大暢斯旨也。
自汝言革後,人心大變大散,幾不可合。蓋宗旨不同,則父子亦決裂矣。自唐才質往雪梨後,吾累與該埠書,皆不復,今一年音絕矣。吾始欲攻唐,又礙於汝所遣往,今則已為唐化,無可復言。故汝雖不攻我,而攻我多矣。即廣智諸人至不覆我信,尚成何事體!吾為茲懼,不知汝如何?抑尚以為公私當分,言革可救中國乎?同黨因茲分裂,尚何救國之言也。即如雪梨一埠,未知汝有何術挽回以救汝過。此事必辦,可商復。
榮祿乎?此在中國則為國賊,在我則為不共戴天之仇。兄弟之仇不反兵,而幼博則以我而死也。每念幼博輒為心痛,自恨無才無勇,不能 刃之。如有言不殺之者,吾即以榮祿視之,無論何人,不必言此。雅昔以沈某攻疑,慮在京被累,故頗以此為未可,在雅故可寬也,他人則不可。雅慮辦此事人皆疑我,其實亦有他法,今報上不言董遭刺乎?是吾布置耳。除介外我豈無人?昔者我與爾不同道汝不辦此,我亦不告汝其人。樹園、孝高亦言汝疏。此非攻汝者,我專心之事,汝豈以目前之人遂論我無人乎?況介即有不檢,辦此等事亦不必規行矩步者也。
果能去榮,則大事更易,於楚策無礙。然榮豈易去乎?其難甚多,不待言。汝一面行雅策,一面暗辦榮事,原兩不相礙也。此事不必商,亦不告汝。若有言不為者,其人即作為殺六烈士者也。
汝為報館流,暫可勿攻,以報與楚甚清,接汝書即告勉矣。商會章程因港原稿而稍正之,已令壽寄汝。此會所得,極之不過十餘萬,然亦不得不辦,勝於無也。吾閱外國久,商務可營者甚多,可得大利不患賠息也,但患人不妥耳。李福基甚清,吾先舉之,汝與吾同。然彼已有數書來辭,蓋自知不富,恐人疑也。此事仍不得不用穗田。
各埠人皆望汝往美,汝前書已言之,吾計汝亦必不能行,一報,二書局譯事,三入美難,四得金無幾。他人不知之耳。惟各埠有欲待汝乃開辦者,汝若不行,可辭明各埠為要,免遲誤也。
箱根風景至今在目,漂流之人,不知何依,今復定居大吉。然榮黨有東來駐藏大臣,此為□中孔道,來往極多此間恐不有久居,五月後思遷他所,但茫茫大地,不知何之耳。此復,即問任弟動定。明夷十二月十三日。
各學之書如生理、哲學一切可多買些來,此間寂甚,但盼新書。舍衛英之大會,以力薄不能往視,憾甚。十日客棧,每日百金也,馬車亦須百金。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