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牘,讀音為chōng dú 。
頓奏體鳴樂器,亦稱“頓相”。演奏時,雙手持以頓地,如使舂杵。此器歷史久遠,拍板出現後漸被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舂牘
- 拼音:chōng dú
- 釋義:頓奏體鳴樂器
- 出自:《周禮·春官·笙師》
釋義,出處,
釋義
頓奏體鳴樂器,亦稱“頓相”。取大竹筒,長者七尺;小者二尺。鑿通,兩頭開孔,筒身繪彩畫。演奏時,雙手持以頓地,如使舂杵。此器歷史久遠,拍板出現後漸被取代。
出處
《周禮·春官·笙師》:“笙師掌龢、竽、笙、龠、簫、篪、篴、管、舂牘、應、雅,以教裓樂。”漢·鄭玄註:“鄭司農雲”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兩孔,髤畫。以兩手築地。”
《舊唐書·音樂志二》:“舂牘,虛中如筒,無底,舉以頓地,亦謂之:頓相。相,助也。或梁孝王築睢陽城,擊鼓為下杵之節,《睢陽操》用舂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