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濮蘭德書

《致濮蘭德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致濮蘭德書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濮蘭德仁兄閣下:二月寄上一書,想達記室。頃在丹將敦島,適令弟官麻六甲來見,詢悉起居萬福為慰。每念閣下救我之德,見令弟如見閣下也。令弟復言,若有所聞,可以相告,故敢致書。
頃者拳匪作亂,殺害各國人民,困及公使,禍酷無道,聞之憤怒,令人髮指,此皆由西太后、端王、慶王、榮祿、剛毅通聯拳匪之所為也。其所以結通拳匪,出此下策者,為廢弒皇上,絕其根株起也。蓋自前年八月,慶、榮、剛諸逆賊欲弒皇上而假託於仆,誣以進毒丸,欲殺弟而即弒皇上,一起兩得。既而足下見救,弟不可殺,則改誣以圍頤和園,與足下親示我之偽諭相反,此惟閣下親見而熟知之。此後經年,即托之於皇上幽病而暗廢之,以為無能為矣,此榮祿之詭謀也。
及仆游海外,人心鹹戴聖主,創為保皇會,從者數百萬人。六月、十月紛紛電請太后歸政於皇上,諸賊忌之,又慮廢弒皇上,各國或行干預,故於十二月欲行廢立。先於十一月下一偽諭,言各國以強力壓中國,各督撫皆存一私字於胸中,後此若各國有事,各督撫當即開仗迎敵,無得畏葸。此時中外無敵,忽下此諭,中外驚矣,而不知其十二月即行廢立,預以空言謬語杜各國之干預也。至十二月,決行廢弒皇上,而立端王之子溥儁,以絕天下之望。乃尚未舉行,訊息甫傳,薄海內外保皇會眾先為力爭,先後發電者四十六處,一電皆數萬千人,多言若果廢上,另立新主,必皆不認,且必合眾討賊。太后及端王、榮、慶、剛諸賊畏懾,不敢遽行廢弒,改為立嗣。故雖改元為普慶,而未能頒也。
端逆以其子既立,而內畏保皇會數百萬眾,外畏各國,不得逞逆謀。端王欲覬覦神器,慶王、榮祿、剛毅既為首謀廢弒皇上,贊助立端子之人,事難中止,故皆輔媚端逆,欲成此廢弒之舉,而慮保皇會新黨人數之多,非另結民間一大黨,無以敵之。董福祥部下素多拳匪,於是二月之時,榮祿獻策,端逆決計,通拳匪以敵保皇會。以惡僕變用西法之故,而惡及各國人,更慮廢弒而各國干預之,於是端、榮、剛諸逆決計攻殺西人,以絕其干預。而千端百計,皆為廢弒皇上而起。
我皇上深明泰西之文明,思欲交效法。又深知萬國之並立,思常和親。而於貴國及美、日,尤欲親好。仆曾獻策,上深唯之。及前年八月奉密詔求救,仆即訪貴公使求救,適貴公使遠出北戴河,失此良會。及遇柏麗斯輝提督於港,亦以此事關係各國,而貴國若能救上,所得利權無限。柏提督深以為然,欲趁冰河調兵船入北,後不果行。仆以受貴國保救之德,特詣倫敦再言之。惟貴國未知敝國諸守舊愚頑內情,方有事於非洲,議院又不暇及此。惟閣下久於敝國,識其語言文字,必能信仆之言而知禍患所由也。
至今各國人民被其殺害,毒禍至慘,將施及各國公使矣。在舊黨之愚冥橫行,亦猶前年八月之事耳。惟端、剛實一愚人,無所知識。中間主謀廢弒及驅殺西人,皆榮祿主之。榮祿為人最陰險狡詐,去年日謀廢弒,而尚偽托力諫之言。今者日與董福祥謀驅殺各國,而尚偽托保護力爭之說。不知彼內驅使端、剛,而又外歸罪端、剛。彼以權貴,偶流一二言於其黨,其黨某傳之報館登之,中外遂誤以為真矣。彼以其奸得售,故益樂藉此以欺天下。今且勿論其他,凡舉大事者,非以兵權乎?今一國之兵,莫精於武衛五軍,猛將精械,而總統於榮祿之手。步軍統領為其所薦私人,統兵二萬,舉京師之重兵,榮祿三分過二。端王虎神營兵僅一萬。若榮祿不從結拳匪殺西人之事,則前年不從變法,尚可挾兵而廢上,今何難挾其重兵以除端逆乎?今結拳匪殺西人者,皆知為董福祥,然董福祥豈非榮祿武衛之一部將乎?榮祿不欲,董福祥安能為?又中國政權、兵權皆在榮祿一人之手,而令拳匪橫殺京畿,西使被戮,是誰之過歟!各國人多未知榮祿之奸,今星坡報錄得其與董福樣手書,亦可為據矣。
總之,今日若能救皇上,則諸賊自除,敝國自定,貴國即有大德矣。拳匪與端、剛諸賊,謀廢弒皇上,殺戮各國,仆與之不共戴天。同志眾力頗厚,誓將殲此諸賊,以救聖主。仆既發書各省督撫,勸共拒端逆、剿拳匪而救皇上。若仆新黨立政,必能和親各國,保護教人,而於貴國拯救之德,尤思所報。若有信電到貴國,望常代達此意。此請大安。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