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何樹齡、徐勤書

《致何樹齡、徐勤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致何樹齡、徐勤書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來星信悉。覽鄧仲果書,乃知為學術不同,疑我借局以行其經學,故多方排沮。中國亡無日,生民無噍類,而彼尚如此,可哀可痛。我向不知此意,則尚相敬也,不過意見不同,不能容耳。
連書俱悉。君勉所擬利弊已詳,開此局易。今彼既推汪穰卿來,此人與卓如、孺博至交,意見亦同。能刻何啟書三千部送人,可想是專持民主者,與易一必合。張經甫亦佳絕,二三子正好用忍辱負重之義,必留一二人。如鄧元翊亦可。有穰卿在,合穰卿舉之,當得當。閱其章程,排斥甚至,其書亦含嘲訕。此事非面商不能,即當來滬。今日還鄉如不改期,然十七恐不能候,恐久則生變,十七、八必來,南京前已電告,二十前到,十二、三行。二十間到滬。至二十日可電告星海,接我信,因病遲至十八來。章程帶來面訂。電仲果轉告亦可。一切俟我到滬乃商。一到滬,即當入江寧矣。
紀年事,南皮原面許,今一切全翻,亦不足計。今不過主筆二人待面商後,去留乃定未遲。以忌我之故,並排及孔子,奇甚,孔教其衰矣!既排孔子紀年,則報 ,以重增其怒。若遽不書紀年,自我改之亦不可,宜停後再舉,乃可改也。吾不能力爭,吾亦作孔子罪人。嗚呼!豈料攻孔子不談經學者,乃出於所謂清流者乎!孔子已矣。
張經甫原我所舉,其人篤實,與蓮珊至交,在城裡梅溪書院。君勉亦可頻入去,易一亦宜入去。與之筆談,彼必推服,甚要。去見可聲明強學局,敘我交情及佩服之意。書局無可辦者。汪鷗客想已來。星後電欲登報除名停辦,前電請電仲果、公度力持,若能轉移,不除名,不停辦,可急電來,俾我遲遲而行,此極要事,此與京師同。一言以蔽之,彼有不辦之心,我有必辦之意,自為所挾制也。幸彼疑專為托局以行其經學,尚可解。死亡無日,此輩見地如此,大奇大奇。悅在書屋甚好,見家人言,乃知日本震動時,一切皆易一坐鎮料理,並及金錢,至交不復言感也。己之命矣夫!
仲弢云:十二出滬。接信此時想已過此。君通達實心,惜二子不能與之談,不能自白也。堅守數日,以此事累子,相見不遠。此承易一弟、君勉弟動定。為啟。十二日。適發電匯五十金,可入數,已追電止之。兩子來時,程費亦宜斟酌,擇人數後再算。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