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威武堡三首

至威武堡三首是一首古詩,作者齊之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至威武堡三首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齊之鸞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至威武堡三首
物候催屯種⑵,肩輿歷塞塵⑶。
水瀠三岔曉⑷,渠動七星春⑸。
花氣酣歌鳥, 荊叢翳斗鶉⑹。
麥畦青未了⑺,路有告飢人。
鹵泛春畦白⑻,陽回臘麥青⑼。
山形夷夏界⑽,渠利漢唐經⑾。
燕早花前乳, 鶯遲雨後聽。
客心淹冉冉⑿,江樹望冥冥⒀。
朔氣凝長閉⒁,春深始見花。
山青橫鳥道⒂,月白鬧蜂衙⒃。
土屋耕夫墅⒄,雲峰戰士家。
搴幃把殘籍⒅,不記在天涯。

作品注釋

⑴這三首詩選自《乾隆中衛縣誌》。威武堡,即今寧夏中寧縣恩和鎮(舊名恩和堡)。明代萬曆年間築堡,因此地居民尚武,“敢戰鬥”,故命名“威武”,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中衛知縣姚恪,“以其民多尚武抗糧”而改名為恩和堡,俗稱四百戶。
⑵物候:指植物的播種、發育、生長、成熟對節候的反應。《嘉靖寧夏新志》、《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均作“候物”。屯種:墾荒種地。
⑶肩輿:轎子。
⑷水瀠:水流迴旋。三岔:幾條道路的交叉口。
⑸七星:即七星渠。在黃河右岸中寧縣境內。根據史料推斷,七星渠始建於西漢時期。《寧夏省水利專刊》第一期載,七星渠開鑿於公元前92年,即漢武帝征和元年;《寧夏農業地理》載為公元前100年,即漢武帝天漢元年。只是不知渠為何名,“七星渠”一名始見於明《宣德寧夏志》。渠口原在泉眼山下,相傳其地有泉七眼,形若列星,因此而得名。又云:灌區原有柳青、貼渠、大灘、李灘、孔灘、田灘6渠,七星渠位列六渠之首,形似七星,故名。
⑹翳:遮蔽。鶉:鳥名,鵪鶉的簡稱。
⑺青未了:麥苗尚未出齊。
⑻鹵:鹽鹼。“泛”,《乾隆中衛縣誌》作“從”,此據其他志書改。
⑼臘麥:冬小麥。
⑽山:指賀蘭山。
⑾渠:指七星渠。
⑿客:指旅居他鄉的人。此作者自指。淹冉冉:久留漸近的樣子。
⒀“江樹”句:意謂作者想遠望長江邊上的樹木,卻是一片昏暗。這兩句寫的是作者思鄉之情。
⒁朔氣:北方的寒氣。“凝長閉”,《萬曆朔方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乾隆寧夏府志》均作“疑長閉”。
⒂鳥道:形容險峻狹窄的山路,謂只有飛鳥可度。
⒃月白:《萬曆朔方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乾隆寧夏府志》均作“日白”。蜂衙:蜂巢。眾蜂簇擁蜂王,如朝拜屏衛,稱為蜂衙。
⒄墅:田野的草房。
⒅搴:通“褰”。撩起;揭起。幃:帷幔,帷帳。殘籍:殘缺不全的書籍。

作者簡介

齊之鸞,字瑞卿,號蓉川。明桐城人。正德六年(1511)進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後在河南按察使任上病死官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